APP下载

一件红色毛衣的两万六千天

2023-08-19张军霞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百岁老人毛线毛衣

百岁老人的破毛衣

母亲从小擅长女红,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

我们家住上海,所在的小区是一个老式平房,邻里之间走动比较多,经常有邻居登门向母亲求助,有人新买的衣服袖口宽大,让她给改一改;有人家里孩子的衣服袖子短了,让她给接一接。这些小活儿对母亲来说很简单,反正她退休之后闲着没事。直到有一天,一位百岁老人手拿一件红毛衣登门求助,母亲顿时陷入了两难:这活儿太难了,不敢接。但不接,她又觉得辜负了这位老人的期望。

原来,这位老人家住在另一个小区,退休前是某大学的老师,他和妻子是同学,20世纪50年代两人相恋结婚。新婚之初,妻子亲手织了一件红毛衣当礼物送给他,也成了他最珍爱的一件毛衣。10年前,妻子去世,她留下的红毛衣也被他穿得旧了、破了。出于对妻子的怀念,他一直珍藏着这件毛衣,却又舍不得再穿,也不敢再穿,唯恐它本来开线的地方再脱线。

母亲把毛衣拿在手里,看到衣服后背左下方因为脱线破了一个大约20厘米的口子,周围还有密密麻麻的小洞。母亲虽然也织得一手好毛衣,却从来没有修补过这么破的衣服。她有点犯难地说:“这,不好弄啊。”老人听了这话,顿时眼睛发红,他小心翼翼收起毛衣,自言自语:“对不住了,老伴。去年咱们结婚纪念日那天,我特意穿了一下这件红毛衣,打算拍张照片留念,没想到它一下子就脱线了,都怪我不小心,没把它珍藏好。”听到这里,母亲再也忍不住了,轻声说:“大哥,我再找个人来帮忙,试试看吧!”老人一听又有了希望,立刻连连道谢。

走过70多年的旧毛衣唤新生

母亲打电话向自己的一位老同学求助。这位老同学我也认识,就是经常和母亲来往的刘姨。刘姨也是个手巧的人,曾经在毛线加工厂上过班,她织的毛衣花样又多又好,母亲觉得她一定有办法。

刘姨住得不远,她接到母亲的求助电话就来了,她把红毛衣拿在手里,反复看了又看,然后对老人说:“我们尽力吧,试试看。”接下来的两天,她们跑遍了小城的毛衣店找与红色毛衣颜色相同的毛线,虽然红色毛线很多,但是要找自然显旧的颜色不容易。最后,还是母亲想到了办法,她从自己的旧毛衣里找了一件与红毛衣颜色相近的,直接从上面拆下线来替补。毛线准备好了,刘姨小心翼翼拆开旧毛衣的侧缝,把毛线取下来,与老人的红毛衣细细对比一番,先试着织补好一个小洞,拿到阳光下对比一下,再想办法把线头隐去,第一个小洞缝补成功,接下来就按照同样的方法再织补第二个洞,动作看似简单,其实却耗时耗力。

“我以前上班時,一位老师傅是织毛衣的高手,她也会帮人修补旧毛衣,她跟我说过好多次,补这样的旧毛衣,一定要断一根加一根、断两根加两根。”刘姨说着,眼睛盯着毛衣,手里的动作不停,系、钩、编、隐、收,几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耐心。她补得累了,就换母亲来补一会儿。

有一天我下班早,正好赶上她们给这件红毛衣做最后的修补,一对老姐妹戴着老花镜坐在窗台边,她们专注编织的样子,让人感觉修补的不只是毛衣,也是在修复细微时光留下的缝隙。

这件与旧时光相关的红毛衣,见证了一段长达70年的爱情故事,它被保存至今,看得出主人对它的珍爱。老人终于拿到修补好的毛衣,他第一时间试穿,激动得老泪纵横。这件红毛衣走过的两万六千天,就是一种对深情的最好诠释。

(摘自《伴侣》2023年7月刊 张军霞/文)

猜你喜欢

百岁老人毛线毛衣
暖心的毛线球
毛线绕呀绕
百岁老人吴大昌谈养生(上)
百岁老人吴大昌谈养生(下)
可以听到你心跳的“毛衣”
藏在毛衣里的爱
你懂毛线的快乐
不要,不要穿这件毛衣
毛线大改造
百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