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朝明:以儒学之光照亮人心

2023-08-19郭蓓蓓

走向世界 2023年31期
关键词:家语儒学孔子

郭蓓蓓

“孔子思想属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看来,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此前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高度凝结,它属于过去并映照着今天和未来。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杨朝明向着历史回溯,最终是为了奔向更广阔的未来。四十年如一日,他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虔诚信仰和深深热爱,跋涉于学术研究的“高峰”与“平川”,在朝暮轮回中探寻儒学的真谛。作为儒学研究者、传播者、普及者,他总在思考的是,怎样才能让更多人真正理解孔子、儒家的深邃思想。

在“圣城”寻求一生所向

1962年,杨朝明出生于梁山脚下的茶庄村,一个浸润着水浒文化豪情的地方。那时,小山村交通闭塞、生活穷苦,但父母勤劳节俭、正直和善,尤其是朴实好学的父亲,让杨朝明在对“儒学”懵懂无知的幼时就感受到了“儒风”。

“父亲虽文化程度不高,但读书很多。”小时候,杨朝明曾见父亲在本子上写下“君子务本”“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的句子。他在《梦里老家》一文中回忆说,老家的房屋梁柱上,曾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字迹,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而父亲与长辈“围炉夜话”时评人论事的场景,和“勤俭人家有余庆,谦恭君子有嘉名”等训语,更对他的性情、品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耳濡目染下,1981年,从未离开过县城的杨朝明考上了孔子故里的高校——曲阜师范学院(1985年11月更名为曲阜师范大学),进入历史系学习。在那个年代,许多年轻人的偶像是中国女排,是数学家陈景润、苏步青,而杨朝明的偶像是“跟前的老师”。杨朝明说,他是幸运的,幸运地遇到过众多博学的老师。其中,让杨朝明记忆最深的是郭克煜先生。“他是我的本科老师,也是我的硕士生导师。郭老师国学根底深厚,在学界同行中颇受称道,正是郭老师带我走进了孔子的世界。”

刚入学没多久,杨朝明就随郭克煜先生的脚步,领略到孔府、孔庙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当时老师的讲解十分透彻,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对于孔子的由衷敬佩和对儒家文化的深深认可。”杨朝明说。除了“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有时间他就与同学相伴遍访孔圣阙里的文物古迹,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学和文献学基础。“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认同,开始觉得中国文化真的博大精深。”杨朝明说。

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过去的一切文化都蕴含在历史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曲阜是圣人孔子的故里,两千多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正是这种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让曲阜这座在地理上本来很小的城市变得“很大”。就是在这里,杨朝明确定了一生的研究方向——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杨朝明说:“我想去了解真正的儒家文化有什么,真正的儒家文化是什么。”

2000年、2005年,杨朝明先后受命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院长、院长,并当选为学校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负责人、首席专家。此后,他带领全体同仁申请下专门史专业即儒学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使这座“圣城学府”的儒学研究内涵、地位、影响进一步提升。

在学术上能“登”能“落”

2010年,杨朝明奉调孔子研究院,担任院长职务,成为这家“国字号”孔子、儒学专门研究机构的学术掌舵人。2013年11月26日,是杨朝明最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曲阜视察,杨朝明陪同总书记参观孔子研究院,并参加了专家学者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要求我们搞好‘四个讲清楚,传递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号。”杨朝明说,从那以后,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都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重要论述,尤其是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登峰,又要‘落地。”这是杨朝明常说的一句话。他解释说,要想实现“落地”转化,“登峰”是前提。“登峰”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儒学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只有对历史流传下来的儒家典籍进行系统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孔子思想,弄清儒学文化。从事儒学研究工作四十多年,杨朝明主编出版过诸多解读古籍的学术专著,其中有两本书十分特别。“在参观孔子研究院时,总书记指着《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我激动地回答:‘太荣幸了!”杨朝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潮澎湃。

“传统文化‘两创,正是要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从中发现它的现代意义。”对《孔子家语》的研究,杨朝明印象深刻,参与其中他感到是一件骄傲与自豪的事。“《孔子家语》比《论语》的字数多出约3.578倍。”杨朝明说,《孔子家语》不仅补充了孔子与早期儒学的宝贵资料,更激活了诸多文献。这看似普通的一本书,却使大众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深度与长度。“原来乏人问津的《孔子家语》,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许多年轻人也自发组织起来读儒学经典。”更让杨朝明感到欣慰的是,济宁通过创新联合协作,搭建了儒学研究高端平台,儒学研究的引领地位持续巩固。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知。而自知需要文化走向大众、浸润人心。”杨朝明直言,走向大众即需“落地”传播,以创新的形式和方法将传统文化送到青少年和百姓的心中。长年身在“圣城”,杨朝明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他多次以家乡为例诠释山东文化“两创”的实践成果——在孔子故里,许多中华经典成为中小学诵读教材;在千年古村鲁源新村,依然散发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孔子的诞生地尼山,连续举办了八届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经发展为文明交流的窗口和连接世界的纽带。

在濟宁,文化“两创”践行者队伍逐渐壮大,大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起来。“每次在沟通交流儒家文化时,都能引起大家共鸣,我也很高兴。”杨朝明表示,“落地”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鲜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喜欢上它。

让儒学“走”得更深更远

去年,杨朝明调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从曲阜到济南,改变的是脚下的坐标,不变的是赓续孔孟之道的初心。“本以为终于过上了‘向往的生活,没想到反而更忙了。”如今,杨朝明有更多的时间静心钻研学术,但一接到学术论坛、讲座的邀约,他总是欣然接受,乐此不疲地践行着“士以弘道”的责任和使命。

“有一次,我受邀到巴西讲学,外方原计划只给我半小时的时间。但随着我的讲解,在场听众的兴趣越来越浓,中间还不断有人提出问题,演讲时间一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当在现场被外国友人问到“你认为儒家思想什么观点对世界非常有影响”时,杨朝明用“尚和合、求大同”回答了他,并解释道:“追求和谐与和睦,在和谐中共同发展进步,体现了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在走出国门后,杨朝明深切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树干之所以又粗又壮,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之一,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月12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杨朝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认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就是以儒学为底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走向世界。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走向世界,具体如何发力?杨朝明认为,了解儒学、正本清源地认识儒学,这是一个大前提。“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中国文化,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自然生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知道中国文化足以让我们平视世界,平等地与世界对话。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培养大批的‘君子。”

翻译家辜鸿铭先生曾经将孔子的全部哲学和道德教诲归纳为“君子之学”。杨朝明对此深表认同,在他看来,《论语》一书中“君子”一词出现多达107次,所以《论语》之学也可以说是君子之学、修身之学,“君子”则指德行高尚、践行仁义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有担当,有毅力,才能引领社会前行。杨朝明说,“文化自强体现的是一种‘尊道德,崇道德,守道德的社会风尚,一定是心性的强大,一定是共同价值观的信仰,这也是文化‘两创破题的关键。”

去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文化“两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行进的过程中,又迎来新的责任和使命。杨朝明表示,他将继续在文化“两创”的“登峰”和“落地”中,放开视野,深化研究,让更多的现代人感受到鲜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编辑/刁艳杰

杨朝明,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齐鲁学刊》编辑、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和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古代文明和孔子儒学研究,出版《鲁文化史》《周公事迹研究》《儒家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综合研究》《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三代文化与儒学的形成》等著作。

Yang Chaoming: Lighting Up Minds with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belongs to and transcends that era.” In the view of Yang Chaoming,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the Advanced Institute for Confucia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ominated by Confucianism is the high-level condensation of the millennia-old history and culture before that era, belongs to the past, and reflects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ver the past 40 years, with a pious belief and passion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Yang Chaoming has been trekking through the “peaks”and “plain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exploring the true meaning of Confucianism in the cycle of morning and evening.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quires not only ‘scaling heights, but also‘coming down to earth,” said Yang Chaoming. “Scaling heights” means thoroughly researching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imed at ‘vitalizing the text of the classics, and finding their modern significance.”Yang Chaoming was gratified that the Sayings of Confucius that was little heeded in the pas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a growing number of scholars, and many young people have organized themselves to read Confucian classic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tems from cultural self-awareness. Self-awareness requires culture to approach the public and infiltrate their minds.” Yang Chaoming spoke bluntly that approaching the pub- lic requires “down-to-earth” communication, convey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hearts of juveniles and ordinary people in innovative forms and ways. Staying in the “Sacred City” all year round, Yang has witnessed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hometown of Confucius, many Chinese classics have become textbook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millennia-old village Luyuan New Village still shows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Nishan, the birthplace of Confucius, while the Nishan Forum on World Civilizations has been held for eight consecutive terms, and developed into a window for exchanges between civilizations and a bond connecting all parts of the world.

猜你喜欢

家语儒学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①
儒学交流在路上
《孔子家语》的成书及版本流传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孔子家语》话真假
《孔子家语》研究综述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