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家语》研究综述

2014-02-05黄梦珊

文教资料 2014年30期
关键词:家语孔子论文

黄梦珊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孔子家语》研究综述

黄梦珊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于受“王肃伪书”说的影响,其价值一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随着相关出土文献的出现,近年来掀起了对《家语》研究的高潮。本文试图对搜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孔子家语》 王肃伪书 研究综述

《孔子家语》又称《孔氏家语》、《家语》(以下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汉书·艺文志》记录此书有二十七卷,颜师古在下注曰:“非今所有《家语》。”[1]①此《家语》被称为古本家语,今本《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长期以来,王肃伪造《家语》一说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因此并未受到过多重视。但随着八角廊《儒家者言》以及阜阳双古堆汉墓简牍等的出现,众多学者加强了对《家语》的重视,研究材料也不断增加。通过数据库的检索,共搜到与《家语》相关的论文63篇,现对搜索结果进行总结。

一、辨析《家语》真伪的论文

虽然有相关出土文献的佐证,但是对《家语》真伪问题的探讨仍然是学者们的兴趣所在。研究者们或通过地下文献与地上文献的对比,或通过与其他书目的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可见即使在现今如此众多的论文中,《家语》的真伪性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清代以前学者多数倾向于“王肃伪造《家语》”这一说,最早进行怀疑的是和王肃同时代的马昭,他认为王肃增加了《家语》的内容。②到了清代,研究者相对增多,打开了《家语》研究的新局面,当时著名的学者如孙志祖、范家相、陈士柯等都撰书表达自己的观点。关于清代及清以前的研究状况,亦有人撰写相关论文进行了整理。③

到了现代,由于出土文献的相继出现,《家语》研究再次掀起了高潮,其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仍然是《家语》的真伪性辨析,关于此方面的论文,学者大多采取“两重文献”的方法或者是将《家语》与其他书籍对比的方法,也有学者从思想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倡导“走出疑古时代”的李学勤撰文《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2],认为《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的情形堪比《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的情形,所以《儒家者言》也可称为竹简本《家语》。他认为古书有着动态的发展,《家语》也有一个编撰、改动的过程。

廖名春与张岩合作的论文《从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3]通过比较《论礼》、《孔子闲居》以及《民之父母》中的异文,考察出“五至”的内容是“事、至、礼、乐、哀”,又具体阐释了“五至”的内涵,得出《家语》中多出的“诗礼相成”这句话“概括的正是‘五至’当中‘志之所至,礼亦至焉’这句话的逻辑关系”,最后得出“由于‘诗(志)礼相成’这句话只见于《家语·论礼》篇,故不可能自别处抄来,只能是祖本所有”这一结论,至少肯定了《家语·论礼》篇的真实性。

张固也、赵灿良的论文《〈孔子家语〉分卷变迁考》[4]采取了较为新颖的角度,针对各本《家语》卷数不统一的情况,提出《家语》“一直为四十四篇只是后代有不通的分卷方法”这一观点。之后,结合敦煌《家语》残卷,发现残卷《五刑解》篇与今本篇序相同,但是这一篇在残卷的第十卷,与今本在第七卷不同;《六本》篇在第五卷,与今本在第四卷亦不同。最后根据这几点发现推出了《家语》分卷变迁的大致过程,从而否定了由于卷数不同而认定《家语》为伪书的这一观点。

杨朝明《读〈孔子家语〉札记》[5]一文通过列举文中与《礼记》、《大戴礼记》、《太一生水》、《尚书》这些书中类似的段落,将他们逐一进行比较,认为《家语》一书要优于其他。但是论文只列举了部分《家语》与其他书重合的段落,尚有一些篇章未曾举出,且某些理由并不充分,如《哀公问政》篇与《礼记·中庸》中“哀公问政”的大段重合,其中《家语》记载:“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中庸》作:“人道敏树,地道敏生。”杨朝明认为“‘天’在孔子那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孔子谈论政治很容易谈到”,据此就推断出此处当有“天道敏生”一句。但是结合“哀公问政”这段来看,孔子主要强调的是“贤人”对政治的作用,因此才会将“贤人”对“政治”的作用比作“土地”对“树木”的作用,生插入一句“天道敏生”或许反而不符合文意。

曲阜师范大学的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则通过比较《家语》和其他书籍来判断真伪。蔺小英的《〈孔子家语〉与〈说苑〉关系考论》[6]通过罗列《家语》与《说苑》中相同的材料,得出包括《说苑》晚于《家语》、《说苑》对《家语》有所改动、两者互有优劣和《家语》自有改动等七种情况,并逐个列证分析,认为“《家语》比起《说苑》更加忠实于原材料”,即使有所改动也是出于孔安国之手而非王肃,由此否定了“王肃割裂群书而成之”的观点和“层累”形成的观点。董丽晓的《〈孔子家语〉与〈荀子〉关系考论》[7]一文,与蔺小英同为黄怀信指导,所以论证方法与上文几乎无异,最后自然也是驳斥王肃割裂成文一说的。

陈剑、黄海烈的《论〈礼记〉与〈孔子家语〉的关系》[8]一文也采用了不同文献中相同部分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家语》抄袭《礼记》,二是《礼记》抄袭《家语》,三是《礼记》本身流传有本。通过比较《家语》与《礼记》相关段落的优越性,认为“《家语》与《礼记》的材料来源有着相似性,可能出自孔门弟子的笔记或者当时篇流传的文献”,所以导致了大量段落相同的情况。

郝虹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家语》真伪的辨析,她试图通过寻找《家语》中与汉魏思想相符以及《家语》中与王肃思想不符的内容,归纳出《家语》思想上的特点。作者认为相同点主要包括:“重人事、轻天命”正与“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吻合;“抬高权臣”亦是王肃主张的“抑君申臣”;在礼与情的关系上强调礼对情的约束从而对汉魏之际以情越礼批判;在教与刑的关系上主张“教而后刑”。因此,王肃正是由于其思想与自己的主张相同,而借助《家语》与郑学立异。之后,作者为了否定《家语》为王肃伪造,又列举了书中与王肃思想不合的内容,以及王肃对书中内容的辨伪,由此得出“《家语》应该是一部很早就有了基本原型的书”这一结论。但是,郝虹也未曾全盘否定王肃未对《家语》改动。④

除了上述肯定《家语》真实性的学者外,也有学者认为《家语》存在改动的痕迹。

宁镇疆《〈家语〉的“层累”形成考论——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所见章题与今本〈家语〉之比较》[9]中将简牍中与《家语》相关的章题摘录并结合其他文献进行辨析,认为与《家语》相比,反而《说苑》与《儒家者言》最为接近,《家语》虽大段对应,却暴露出大量改动和重组的证据,如略去“杀孔子”的情节。并且宁镇疆认为出于这种回护孔子形象的目的,孔安国比王肃更有理由进行改动。因此,《家语》不仅在材料上有“层累”,连孔子的形象都是“层累”而来。该论文发表后,杨朝明与魏玮即发表文章对其进行驳斥,在《〈孔子家语〉“层累”形成说考辩》一文中,杨朝明分析了刘向编写的《说苑》具有意识形态,否定了依据逻辑性从而判定《家语》由《说苑》“层累”形成的观点,并且提出了学者之所以会提出“层累”说的理由是后人将孔安国等人对《家语》的客观整理和主观作伪混淆。⑤随后,宁镇疆针对这篇论文,又撰一文来具体阐释自己的“层累”说,文中首先否认“层累”非“作伪”,他认为从出土文献到《说苑》再到《家语》,其内容有着“历时性”的演进。如“一些章节在最初的次序上相隔甚远,无甚关联,到了《说苑》中,这些章节往往被放置在一起,最后到《家语》中又将相邻的两章揉合成一章,而这种揉合并非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10]而关于《家语》与《说苑》的关系,作者解释道他并未明确表示过《家语》由《说苑》“层累”而来,而是说《家语》的整理者见过类似《说苑》的材料。

持“《孔子家语》为王肃所编撰”观点的有李传军,他仍旧罗列出《孔子家语》、《儒家者言》、《说苑》、《韩诗外传》中相似内容,发现“《儒家者言》的内容凡是见于《家语》的亦见于《说苑》,且《家语》与《儒家者言》的相异之处正是《说苑》与《儒家者言》的相似之处”[11],由此他认定《儒家者言》并非《家语》的原型,反而是《说苑》与《儒家者言》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文献对勘的方式,最后得出《家语》为王肃所撰,其材料来源主要来自《说苑》、《礼记》、《韩诗外传》等已有文献。

二、《家语》思想内容研究

也有不少学者跳出《家语》真伪性的问题,转而对其书本身所包含的思想进行概括研究。

那薇的《〈孔子家语〉中儒道兼综的倾向》[12]认为“《家语》的突出特点就是用道家思想去补充、论证儒家思想,带有明显的儒道兼综的倾向”。为论证自己的观点,论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是书中孔子学师于老子的记录,且文中多次说过“闻诸老子”;其次,分析了《家语》中的道所包含的哲理性,指出书中孔子多次言“天道”,且与无为联系起来,甚至用水来比喻道,以及礼的“五至”“三无”“三无私”的性质完全是把道家的思想强加到儒家上;最后分析 《家语》中的圣人不再是传统儒家中“道德极高尚的人”,而依然化身为道家意义上的圣人,通过这三点反映出汉魏之际儒家向道家靠拢的趋势。

韩晓燕、宋韶勋均从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出发,撰写了相关论文。但是两者的论文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按照时间先后,恐系宋韶勋抄袭韩晓燕。韩晓燕以《家语》为中心,结合《论语》等其他材料,归纳出了“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容:其前提是‘自然之天’,核心是‘仁’,而旨归则是‘天人和谐’”[13]。

燕国材的《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差异性思想》[14]从孔子的心理学角度分析,文中列举了《家语》中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划分标准、五类人各自的人格特点、儒者的十四种特征以及孔子弟子的性格差异,认为《论语》与《家语》的差异心理思想可以互补。

除了上述思想之外,司月秀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出发,撰写了《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文本》[15]一文,认为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君子不器”等教育观以及“孔门四科”与现今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当代教育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三、《孔子家语》中独立篇章的研究

除了对整部书真伪研究以及对书中包含的孔子思想的概括之外,有些学者单独抽取书中的篇章进行研究,此种研究大多又归结到对《家语》真伪的判断上。

李春红的《〈孔子家语·相鲁、始诛〉篇所记孔子事迹言论考》[16]将重点放在《家语》的前两章,利用材料比勘的方法,解决了诸如“西方”与“四方”、“司空”与“司寇”以及其他有关孔子言行的问题,认为《家语》基本保持了原有材料,虽也存在改动和讹误,但不影响其真实性。

李传军的《〈孔子家语·致思篇〉研究》[17]观察到在该篇中孔子语带有法家色彩的“法”、“势”、“权”等字,同时他认为这种“背道”的罪名应由王肃来承担,即王肃虽为儒学家,但其思想中也有法家思想,也就是“援法入儒,儒法兼综”。之后,他分析了王肃法家思想具有德法合一、为君治民、军民两利、公正、随时权变的特点,同时又有其阶级性。最后他认为王肃儒法兼综的思想与汉魏之际的变革以及自身的学术渊源有密切的联系。

对《孔子家语·致思篇》进行研究的还有乔建锋,他以《致思》二十章为研究对象,亦是通过文献对勘的方式,比较材料的时间先后,发现大多数篇章有原始的材料依据,少数经过后人修饰甚至有差异过大不属于同一系统的一篇。随后又对二十章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事迹进行可靠性的考证,亦得出《致思》大部分篇章可信的结论。⑥

张岩亦撰有《〈孔子家语〉之〈子路初见〉篇、〈论礼〉篇研究》[18],在《子路初见》篇中,着重分析了“子路将行”章的真伪;在《论礼》篇中,分析了“五至”、“三无”思想、产生错简的情形,最后他认为通过“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对比研究可以证明《家语·孔安国序》记载的有关家语的流传、成书的经过是可靠的”。

四、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

陈静对《家语》中的代词做了整理和区分工作,她发现人称代词中的第一人称中,“吾”的使用频率最高,“我”的句法功能最为广泛,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句法功能上;第二人称则是“汝”、“尓”为主,前者多出现在古诗或颂词中;第三人称仅有“之”和“其”,统计出“之”字作宾语358例,作兼语5例,“其”字作主语70例,作定语452例,作兼语4例。按照此方法,陈静同样对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进行精细分类和统计,并加以区别各类代词的不同。⑦

汤海鹏试图从词汇与语法的角度探讨《家语》语言的时代特征,并结合上古语言的特征判断《家语》的真伪。从词汇方面考察,他认为“《家语》的词汇系统较接近上古时期,书中少量中古时期的新词汇则反映了王肃对此书进行过润色”。[19]从语法角度考察,判断了书中的判断句式和被动句式,亦得出了《家语》主要是上古时期作品的结论。

阮帼仪与刘伟岩的论文则统计了《家语》中的复音词。阮帼仪在对《家语》书中出现中的复音词进行了量上的整理后,与战国中晚期其他典籍中的复音词进行比较,认为《家语》中的复音词表现出电信的战国晚期的特点。⑧刘伟岩先从词义、结构、修辞特点和出现频率这三方面对《家语》中的复音词进行分类专项研究,之后又从结构上将其分成单纯词与合成词两类,在经过定量分析后,得出《家语》中复音词的特点。⑨

五、研究综述类

随着对《家语》研究的重视,相关论文层出不穷,有的学者也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综述,其中既有特定方面的综述,亦有全面的概述。

化涛主要整理了清代以及清代学者对 《家语》的研究,分析了《家语》在各个朝代研究的状况,比较细腻详细。涉及到清代研究时,分别从陈士柯、孙志祖、范家相、姚际恒、崔述等人对《家语》的看法入手,列出了《家语》“不伪说”、“增加说”以及“伪书说”的代表人物,并对“伪书说”作了驳斥。⑩

张岩的研究综述不仅搜索了与《家语》相关的内容,还将范围扩大到了对王肃的研究。他分别整理了《家语》相关出土文献的材料、对《家语》单篇研究的成果以及相关书籍著作的出版。⑪

李小娟则是进行了全面的学术史考察,通过史料研究、思想文化研究、语言文学研究三方面对搜集到的文章进行分类整理,最后提出自己对目前《家语》研究存在不足的看法以及对《家语》未来研究的新角度。⑫

六、结语

通过搜索到的论文,发现《家语》研究的不足一是在于研究者多为曲阜师范大学学生或老师,地区性较强,研究范围狭隘,且他们基本持“《家语》不伪”的观点,未有其他反对观点提出,限制其他学者的研究思维;二是对《家语》的研究重点仍然在其真伪性的辨析上,无论是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亦或是单独篇章的研究,甚至在词汇研究上,很多论文最终的指向都是对《家语》真伪的辨析,而对《家语》文本本身则缺少了应有的重视。

注释:

①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七十一页.

②马昭在《礼记·乐记》中曾说:“《孔子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氏所见。”

③详见化涛的硕士学位论文《清代〈孔子家语〉研究考述》

④郝虹.〈孔子家语〉是否王肃伪作问题新探——从汉魏思想史角度辨析.孔子研究,2011(1).

⑤详见杨朝明,魏玮《〈孔子家语〉“层累”形成说考辩》一文.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1).

⑥详见乔建锋硕士学位论文《〈孔子家语·致思〉篇分章考信》.

⑦详见陈静硕士学位论文《〈孔子家语〉代词研究》.

⑧详见阮帼仪《〈孔子家语〉复音词的数量统计及预料年代分析》,发表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⑨详见刘伟岩硕士学位论文《〈孔子家语〉复音词研究》.

⑩详见化涛硕士学位论文《清代〈孔子家语〉研究考述》.

⑪详见张岩《〈孔子家语〉研究综述》一文.发表于《孔子研究》,2004(4).

⑫详见李小娟《〈孔子家语〉研究的学术史考察》一文.发表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0(6).

[1]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1).

[2]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J].孔子研究,1987(2).

[3]廖名春,张岩.从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4]张固也,赵灿良.《孔子家语》分卷变迁考[J].孔子研究,2008(2).

[5]杨朝明.读《孔子家语》札记[J].文史哲,2006(4).

[6]蔺小英.《孔子家语》与《说苑》关系考论[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董丽晓.《孔子家语》与《荀子》关系考论[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陈剑,黄海烈.论《礼记》与《孔子家语》的关系[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4).

[9]宁镇疆.《家语》的“层累”形成考论——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所见章题与今本《家语》之比较[J].齐鲁学刊,2007(3).

[10]宁镇疆.“层累”非“作伪”——再论今本《孔子家语》的性质[J].学术界(双月刊),2009(5).

[11]李传军.《孔子家语》辨疑[J].孔子研究,2004(2).

[12]那薇.《孔子家语》中儒道兼综的倾向[J].孔子研究,1987(2).

[13]韩晓燕.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4]燕国材.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差异心理思想[J].心理学新探,2009(3).

[15]司月秀.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文本[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李春红.《孔子家语·相鲁、始诛》篇所记孔子事迹言论考[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7]李传军.《孔子家语·致思篇》研究[J].岱宗学刊,2000(4).

[18]张岩.《孔子家语》之《子路初见》篇、《论礼》篇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19]汤海鹏.《孔子家语》词汇语法现象专题研究——试从词汇、语法角度探讨《孔子家语》语言的时代特征[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猜你喜欢

家语孔子论文
《圣证论》与《孔子家语》关系考辨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①
《孔子家语》的成书及版本流传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孔子家语》话真假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