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清主任医师儿科临证经验初探 *
2023-08-19陈红梅林洁琪陈辉清
陈红梅 林洁琪 陈辉清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中医科,福建 福州 350005)
陈辉清主任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老中医,主任医师,福州市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陈氏儿科”第七代传人,从事中医儿科工作50余年,主编《桂枝里陈氏儿科传薪录》、参编《陈桐雨儿科医案医话选》《南方医话》《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福建中医临证特色》等。他的学术经验可归纳为12 个字“重辨证,明医理,循常法,精遣药”。现将点滴跟师体会整理如下。
1 陈氏儿科学术特点
陈氏儿科承儿科鼻祖钱乙五脏证治学说,兼容历代儿科名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创意而不离经,发挥而不叛道,广取众长,博采众方,习用民间草药,衷中参西,去粗取精,验之临床。陈辉清主任博览群书,潜力钻研,提出的“肺脾同治,肝脏协理”为儿科诊疗之主流学术观点。陈辉清主任重视顾护脾胃,主张“活幼全婴,燮脾为先,动和相济,寒热勿偏,平和为旨,中病辄止”。他倡轻拨清灵,忌妄攻损体;倡健运,忌壅补,温、凉、补、泻四法运用灵活自如。他临证常用方剂仅40 余首,先重精确辨证,后布阵理法方药,制方严谨,用药精当,药少而力宏(多9味以内),君臣佐使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2 深谙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陈辉清主任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小儿科医生,必须深谙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临床方能驾轻就熟。
小儿脏气清灵,生机蓬勃,脾常不足[1]。他强调小儿脾为中土,为气血生化之源,中宫健旺,则能执中央以运四旁;胃为阴土,性喜柔润,主受纳,非阴柔不肯协和。小儿痰、咳、积、湿最为常见,皆因小儿脾胃娇嫩,饮食不知自节,寒温不知自调,伤食居多,积滞中阻,脾失健运,积湿生痰,积、湿、痰、咳,渐次而生,相互关联。
病理上,他认为小儿纯阳之体,易热,凡六淫多从火化,可谓易寒易热。陈辉清主任常说:“童稚身内三把火,感寒易从阳明传,饮食停留湿热生,杂证气血表里辨,实热虚火仔细甄”。说的是辨证要求精确,审慎转化之动态。
除了解生理、病理之外,陈辉清主任认为还有方理、药理,所谓四理要通。但对各种疾病的理论认识,也非唾手可得,非一朝一夕之功夫,要靠临床经验的积累,不断实践,方能有所感悟,结合读各种医籍,日积月累,逐一认识各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初步识病进而深入掌握治疗准则。
3 看病首重辨证
认清是何病、是轻是重、气急气缓,第一眼望患儿的眼神、形态,听患儿的声音高低,进而耐心倾听患儿家长的病史表述,不能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否则就无法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要不时针对性地询问发病的原因、时间、症状、轻重程度、用药治疗情况。
望神、望形、望色、望舌质、望舌苔、望咽部;听哭声、笑声、肠鸣音;望大便色、形,嗅大便气味等。这是最基本的收集病史材料的要求。
对咳、喘等还要仔细听诊、叩诊、触摸。触摸患儿要轻柔敏捷,要反复对比,确定是否有压痛、胀气,冬天医生要暖手,减轻寒冷刺激,并要详细了解患儿既往治疗经过、住院小结、各项检查等,以中医理论明辨阴阳属性,确定病机、病性、病位,明确病证之辨证诊断。陈辉清主任常说看病首看诊断,就是要断病。他要求我们首先要弄通中医基础,其次要掌握各种学习的手段、各种检查的标准,常备中医症状鉴别诊断与证候诊断学以时时学习对照,必要时要参考西医辅助检查结果,辨病、辨证相结合,尽量寻找中西医诊断结合点,尽量使临证诊断准确。诊断明确,处置病情适当,疗效就显著。
他十分重视学习与掌握《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因为很多疾病可以从中找到相关的属性病机,能活跃思维,开拓治疗渠道。八纲是辨证最基本的方法,阴阳是总纲,表里是重点,区分外感、内伤。表里关系疾病部位的深浅、病机的变化(疾病发生发展),关系治疗的轻重缓。小儿病以外感居多,且表里相兼,临证医理明晰少误,尤为重要。
4 明医理 循常法是临证的准绳
审证求因,是根据病因辨证产生的治法依据,有祛风、散寒、除湿、润燥、清热、泻火等不同治法。依据八纲确定的治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提到,书中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这是经典的治疗法则。依温病学之卫气营血辨证,把热病发展分为深浅不同的4 个阶段,相应治法是邪在卫分宜辛凉解表、气分宜辛寒清热、营分宜清营泄热、血分宜凉血救阴。
揭示疾病的本质必须明确脏腑辨证,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机能紊乱的结果,而临床症状乃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映,病因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虽然也能概括地反映出疾病的情况,但要进一步弄清疾病的特征,就必须将上述辨证方法与脏腑辨证相结合,以揭示疾病之本质。脏腑辨证产生的各种治法,是以其生理功能与病理情况为依据的。
必须在上述医理指导下掌握相应治法,并灵活应用,才不致临证缺法乏术,无方可施。
5 依法遣方为正道
陈辉清主任认为,方是由药组成的,它不是随意组合堆积药物,而是以治法为依据的。这便是“依法立方”。法是制方的理论依据,方是治法的具体表现。未立法,先拟方,仅凭主观思想,凭患者症状堆积药物,是有药无方,用以治病,自然多无效果。只有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依法立方,才是有效的方剂。临床上见到小儿发疏无泽、面色㿠白、神倦疲乏、唇淡声微、食少便溏、脉弱而细,当属脾虚气弱,法当补气健脾,这个便是配方依据,以四君子汤主之。依法遣方,就不难理解方义及灵活加减应用。活用新用,创新方,增疗效。
陈辉清主任临床常用方剂不过40首,但将这些方单用或联合使用,择其主症,选其主药,组成新方,可谓依临床悟性、辨证,灵活应用。
他对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主张“活幼全婴,燮脾为先,动和相济,寒热勿偏,平和为旨,中病辄止”,常用苏朴夏苓汤加荷曲散(自拟方)。需疏肝气者,用温胆汤加荷曲散;对喜呕恶心者,加用竹茹、莱菔子等,以消食化痰降浊;在调理脾胃时,要注意脾胃阴阳的生理属性,常见患儿舌淡苔花剥或质光红净,此为胃阴受损,重用沙参或西洋参,佐以石斛润燥补胃阴;对于肝火、胃火相对明显而影响食欲者,加用淡黄芩或龙胆以疏肝泻火、健脾,每有收效。
小儿外感常风热、风寒兼有,辛温、辛凉并用为常。外寒非温不却,热邪惟凉方平。治以葱豉汤,葱白、豆豉疏风散寒,微汗不伤阴;加银翘、黄芩清热,二者配合托邪于表。此方取材方便,药性温和。另有世传验方葛根双解汤,葛根、黄芩、栀子、连翘、竹叶、薄荷清里热,轻宣肺气,却邪殆尽无遣。他提醒吾辈,杂证不唯多火多痰,须审慎辨识。如小儿遗尿多责之于下元虚寒,用缩泉丸;肺热尿床,清泄肺热主治节,通调水道,下病取上,用麻杏石甘汤取效,此为同病异治。
6 对于小儿厌食 调理阴阳 贵在助运 以健为补
厌食是小儿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陈辉清主任的辨证思路是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主要从脾胃辨证,而区别在于是以运化功能失健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亏虚为主。凡病程短,仅表现为纳呆、食少、食而乏味、食后腹胀,形体尚可,舌质正常、舌苔薄白或薄腻者,为脾失健运;病程长,食而不化,大便溏薄,并伴面色少华、乏力多汗、形体偏瘦、舌质淡、苔薄白者,为脾胃气虚;若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者,为脾胃阴虚;若拒食,性格急躁易怒,好动多啼,磨牙,脉细弦者,为肝旺脾虚。
案1 涂某,男,2 岁。主诉:纳呆3 个月。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面色少华,腹胀,舌苔白。诊断:厌食(脾运失健)。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为主。处方:香砂平胃散加减。用药:苍术6 g,砂仁5 g(后下),陈皮6 g,木香5 g(后下),茯苓9 g,枳实6 g,川厚朴6 g,焦山楂9 g。每日1 剂,水煎,取汁200 mL,每次100 mL,早、晚温服。
按语:方中苍术、砂仁燥湿健脾,陈皮理气醒脾和中,茯苓渗湿健脾,焦山楂消食开胃,木香、川厚朴理气宽中,枳实导滞通便。厌食治疗宗“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原则[2]。
案2 程某,女,9 岁。主诉:厌食1 年余。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溏,形体消瘦,面色㿠白,头发稀疏,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齐、心音有力,舌苔薄白,脉无力。诊断:厌食(脾胃气虚)。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用药:太子参9 g,茯苓9 g,白术5 g,炙甘草3 g,砂仁3 g(后下),桔梗6 g,莲子9 g,薏苡仁9 g,芡实9 g,扁豆9 g,鸡内金9 g。每日1 剂,水煎,取汁200 mL,每次100 mL,早、晚温服。
按语:患儿厌食日久,脾胃之气受损,运纳失职,生化之源不足,故形体消瘦,面色㿠白,头发稀疏。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案3 林某,男,8 岁。主诉:纳呆1 年。不思进食,消瘦,手足心热,大便干,舌红少苔,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心律齐,腹平软,脉细数。诊断:厌食(脾胃阴虚)。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用药:石斛12 g,麦冬9 g,天花粉12 g,茯苓9 g,怀山药9 g,鸡内金9 g,枳壳6 g,瓜蒌仁15 g。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每次100 mL,早、晚温服。
按语:患儿消瘦,手足心热,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方中石斛、麦冬养胃育阴,《本草纲目》记载石斛甘、淡、微咸,可“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极适用于小儿脾胃病之阴津不足;天花粉清热生津;茯苓、怀山药健脾益气;鸡内金、枳壳行气助运;瓜蒌仁润肠通便。
案4 胡某,男,5 岁。主诉:纳差5 年。急躁易怒,哭闹不休,面黄肌瘦,大便干燥,舌苔薄白。诊断:厌食(肝旺脾虚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健脾。用药:毛柴胡6 g,白芍9 g,竹叶9 g,枳壳6 g,清半夏6 g,大黄2 g,鸡内金9 g,麦芽15 g,谷芽15 g,甘草3 g。每日1 剂,水煎服,取汁200 mL,每次100 mL,早、晚温服。
按语: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肝旺容易犯胃、犯脾,形成肝旺脾虚,脾胃失和之厌食症。肝气得疏,木不乘土,脾运得健,则诸症自除。
7 教学传承
对于教学传承,陈辉清主任认为是给自己温故知新的一次大考,是师生互动互学的过程。他要求自己及学生要做到勤读书,勤思考,随学随记,随问,随悟,随省,随体验,随总结,不放过点滴积累。待人接物随缘,爱幼,护幼,这对于儿科医生德艺的成长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