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变迁,个体选择与生存策略
——一项关于林业资源型城市基层林业工人经济生活现状的研究
2023-08-19高元辰
高元辰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一、前言
1998 年特大洪水发生后,全国共有29 个省(区、市)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启动。2000 年12 月1 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纪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正式开始。天保工程一期的实施,使得我国林业发展战略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最宝贵的天然林资源开始得到有计划地保护。但随之而来的大量职工接受一次性安置,在职职工薪资水平低下等问题也随之产生。为此,在2011年开始实施的天保工程二期中,不仅继续关注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与培育,继续实施公益林建设、森林管护,以及新增中幼林抚育、后备资源培育等建设任务增加就业岗位,保证工程区所有职工充分就业[1]。缓解了林业地区的就业压力。
林业工人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遭受了不少损失,经历了企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巨变,在S 市这一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中,这一点尤为显著。直到今天,他们中的部分人仍然是经济上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社会地位上居于较底层的利益受损群体,与地区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他们的生计方式对地区转型发展及社会稳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但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工人“铁饭碗”形象,与现实生活中这部分林业工人生活的窘迫产生了巨大反差。这一反差体现在收入、归属感和自我认知,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直面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将其经济生活现状作为研究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于 2022 年12 月1 日至2023 年1 月27 日深入吉林省S市L 林场进行调研,采用半结构式的个案访谈方法,共访谈了20名林业工人(包括在职、内退、买断、退休等情况),平均每个个案的访谈时间在60 分钟。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买断、内退和退休林业工人对单位体制内生活和工作的描述与回忆,在职林业工人的生活现状、对林业企业转型的看法,以及他们当下的生存策略。个案数量共计20 个。
二、文献回顾
(一)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研究
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林业资源型城市属于因林而兴、因林而衰,随着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转向,林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也随之推行。刘剑平和等人的研究指出转型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产业关联,从重视资本数额,人力资源等硬性资源积累转化为以信息等为导向,智力等软性资源的积累[2]。马丽 贾利等人研究指出,在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要合理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兼顾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同时建立资源型城市专项基金以促进经济转型为企业转型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的做法,实现产业优化和产业升级[3]。李雨停和张友祥研究指出,通过建立机制和探索路径等方式,构建企业间的利益共同体,引导鼓励企业吸纳林场职工就业。在财政方面,完善经济补偿机制。国家设立碳排放和生态转移支付专项,以补贴林区地方政府财政,为转型提供资金支撑。优化人口布局,在林区发展绿色生态、高附加值工业经济,以产业带动转型[4]。黄凤研究指出,依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以往第二产业为主,高度依赖林业资源的经济结构。同时推进农民市民化,为消费注入新动力的方式推进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5]。
(二)对基层林业工人经济状况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天保工程一期和二期的圆满完成。2022 年01 月2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提出到2025 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9 万亿元,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林草产业体系,林草产品国际贸易强国地位初步确立,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950 亿美元,有效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粮油安全和能源安全[6]。面对新时期我国林草发展战略的要求,了解基层林业工人的经济生活现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满足林业发展的要求。对促进林业经济绿色健康发展,保证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三、面对政策变迁与身份认同变动的个体选择
由政策变迁所引起的林业国有企业转型给林业工人的生活环境与工作方式带来了冲击与改变。对于那些选择离开企业,拥抱市场经济的人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是脑海中的社会经验与现实情况的剧烈冲突,进而导致其自我身份认同的重构。而对于那些选择继续留在企业中的人来说,他们所要面对的不仅是薪资的变化,更是由“采伐者”到“保护者”的身份转变。
(一)企业内工作的个体选择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支持他们做出选择的不单是经济上的因素,更有对当年企业辉煌时期的追忆。在访谈过程中,这部分对象常以“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好找对象”等词汇形容当时企业内工人的优厚待遇。正如访谈对象所提及的,辉煌时期的林业企业工人,享受了全方面的优厚待遇。
“我们当时那个待遇可好了,完事社会地位也高。那个时候我们找对象都在企业内部找,我和我爱人也是同一年招的工。那个时候你要说你是林业工人,那走在街上人都羡慕。那时候逢年过节给发米面粮油,冻鱼冻肉还有水果月饼啥的。住房什么的也不用操心,都是林场分配。”
优厚待遇和在企业内养成的主人翁意识,既赋予了林业工人们克服万难,积极工作的勇气。也使得他们难以接受企业转型的冲击。
“我记得是2000 年左右,从那个时候起逐渐地就减少采伐了。这个对我们收入影响还是挺大的。因为以前大规模采伐的时候,工人都是有补贴的。一个冬天下来能多挣不少钱。再加上当时孩子上学什么的花销也大。就是当时也是挺不能接受(减少采伐)这个事的”。
(二)外出务工的个体选择
对这部分人来说,经济因素是他们选择外出务工的决定性因素。推动他们做出“离开企业”决定的,是对当时生活现状的不满意。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选择外出务工的人都是出于自我意愿选择“主动离开”。也有因为企业内部名额有限,只能接受企业的一次性安置而“被迫离开”。
1.“主动”选择外出务工
对于他们来说,既不会沉湎于“全民工”的自我优越感,也不会因为变动而自怨自艾。对于他们来说,企业改制更加像是一种机遇。他们对于自己的目标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不畏惧走出“舒适圈”后可能面临的挑战。
“我零几年的时候就在林业局买了断,那个时候林业局的效益已经不太行了。当时我就想离开林业局找个别的活干,然后经人介绍去了俄罗斯打工。一直在当地的锯木厂做木工。现在自己买了电梯楼。就想趁现在多挣点,家里那小子还没结婚,我得给他多攒点钱”
2.“被迫”选择外出务工
企业转型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访谈过程中对象常表现出一种“被抛弃感”。他们缺乏林业以外的专门技能知识。在刚离开企业寻找工作时也屡屡碰壁。在调查中,这部分群体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当时(企业的)名额就那么多,家里有困难。实在没办法就买断了。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到处打工。什么饭店端盘子,售货员什么的都干过,但是都干不长。不是工钱太少了就是适应不了人家那个节奏。我还算比较好的。自己能攒下点钱。以后想开个小卖店。”
(三)自主创业的选择
这部分访谈对象在选择谋生方式时,有对自身因素和发展规划的均衡考量。他们既没有选择留在企业内部,也没有选择外出务工。大多数人选择留在当地从事小卖部等个体经营。
“我当时高中毕业之后去到林业局去工作。因为身体上的原因,再加上年龄到了。干脆就直接从林业局买断了。也没想着出去打工,就靠着之前的积蓄,加上父母支持,开了这个商店生活。”
四、个体选择下的生存策略
(一)积极发展型
积极发展型表现为积极发现市场良机,渴望追求自我价值。这部分人包括积极外出务工和选择自主创业的群体,以及部分刚从企业内退休的职工。他们能够主动认识市场经济,对新生事物接受度较高。私营企业工作是他们主要的就业方向。
“我从九几年的时候就离开林业局外出打工,在外面干家政工作。那个时候就是想出去看看。我就办理了停薪留职,选择出去打工。走出去才发现原来的眼界太窄。先后去了沈阳、北京、上海等地做家政。现在奋斗地也不错,在沈阳买了自己的房子。不过还是希望以后自己成立一个家政公司单干,毕竟国家现在对这方面有政策支持”。
“我们工人都是55 岁退休。我这个岁数还能干得动。我也不愿意整天在家待着,闲不住。加上退休金也不多,我可得多挣点钱。以后孩子找对象什么的,我提前给他攒点。”
(二)安于现状型
安于现状型表现为奋斗意愿不高,倾向于稳定的工作。这部分人主要是选择留在企业内的职工,他们在经历企业改制初期的困境后,目前的收入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收入水平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但相对于消费水平来说较为不足,总体来说生活较为拮据。
“我初中毕业后就在林业局招了工,后来被调到管护站上班。管护站的活倒是不累,就是工作期间要一直住山里。刚调到管护站的时候天天和老婆吵架,她也不理解我。我这人也没啥大志气,现在就想一直在管护站干到退休。有时候也确实感觉挺亏欠家人的。”
(三)消极糊口型
消极糊口型表现为工作不稳定,收入低,缺乏保障。这部分人主要是当年被迫离开企业谋生的工人。他们既缺乏专业技能,又未做好进入市场经济的准备,生活上处于相对贫困水平。
“我20 岁就(被)招工进了林业局。后来原单位效益不好被裁撤了。我也没找到接收我的单位。没办法只能买了断,这些年一直没有个稳定的工作,到处打零工。”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林业资源型城市S 市林业工人的访谈资料文本分析发现政策变迁导致的待遇减少,是林业工人做出不同个体选择的根本原因。并据此形成了文中的三种不同生存策略。即“积极发展型” “安于现状型”和“消极糊口型”。其次,主观因素对于生存策略的制定也具有重要作用,最后,生存策略的确定是一个过程,是主客观因素与个体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当承认,本文对于林业工人经济生活现状的研究,是初步且相对简单化的。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策略更加复杂。本文中所提出的,仅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形式。我们所见的林业工人生存策略,应当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经历了多次变化。对这些影响生存策略形成的要素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