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路探究
2023-08-19黄敏
黄敏
中共贵州省都匀市委党校
引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特别强调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首次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2 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新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上述这些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基础设施比较匮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开展综合农业的治理工作,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虽然各基层部门大力提倡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部分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脆弱,基础设施普遍安置在露天环境下,没有对其进行定期的维修管理,受到自然耗损影响较大,对于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损。此外,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建设在农田集中区域,部分农业设施分布在交通偏僻的地方,农业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农耕成本过高。
(二)农业趋于边缘化
目前,尽管在中国的不少乡村地方农业科技进展得很快,规模化程度涨幅也相当高,但规模化、现代化的生产程度却远远不如发达国家。另外在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初级生产方式,导致农产品的质量数量上都相对较低,无法实现一体化的农产品生产利益链等。伴随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年轻人逐渐向城镇转移,很多农村土地出现“撂荒”,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产出效益降低,种地获取的收入少,农村土地利用率变低,及受到村规模化拆迁等因素的影响下耕地被私自占用建房等因素。土地“撂荒化”、农民“兼业化”,促使农业朝着边缘化的方向发展。
(三)农村趋于空心化
由于我国对农村经济的投资占比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相对城市的发展存在严重不足,致使乡村生活质量难以提升。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通常到县城附近买房子居住。使得老年人为了帮助年轻人带孩子,也从乡村老宅向县城转移,导致乡村的人员流动量变少,致使乡下房屋空心化。其次,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乡村地区进行集中拆迁,把农村改为社区进行集中居住。部分乡村在整改的过程中会被彻底拆除,导致乡村的空心化。
(四)农民趋于老龄化
伴随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到城市中。同时乡村留守的老年人和小孩也越来越多,乡村留守农民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愈演愈烈。而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日益深入,很多乡村面临拆迁征地,年轻人将向附近的乡镇买房落户,而年老的农户也将面临生活困难。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也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颠覆了农村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且由于乡村的社会化赡养服务制度也不健全,基层地方的财政资金也无法支撑,因此很难形成公共的赡养服务组织。导致对乡村留守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严重凸显。
二、分析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成因
(一)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我国解放初期采取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经济发展出现较大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增强城乡间的联系,缩减城乡之间的差距,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进行了调整,但是从本质上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除此之外,农民难以参与到其中,在户籍制度、劳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把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划分得很清晰,在保证城市居民效益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效益,致使乡村的现代化程度比较差,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
(二)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为早日进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更加注重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注重工业忽视农业的思想理念,自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现象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并未对农业、工业的发展比例进行调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侧重于工业。导致农业经济始终处于发展劣势。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涌入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使农村的农田出现荒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不协调
伴随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正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比较明显的特征在于农业生产的大规模机械化,以及农副产品的产销一体化。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高度机械化,农作物收获、种植都能够在短时间进行,这也将造成农业劳动力的过剩。同时,由于农业的机械化尽管节约了资源,但也提高了农业经营成本,但谷物总产量的平均价格却得不到太大的提高,由此造成了农民生产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不对等,农户实际收入比以往并不是增多反而下降,有的时候甚至是负数的。所以,由于新阶段农产品企业与中小农户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农户增收速度较慢,实际的收入却不增反减。
三、新时期推进“三农”工作的新思路
(一)盘活乡村文化资源
我国是文明古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乡村,乡村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盘活乡村文化资源?一是加强乡村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宣传。制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把文化开发与产业、发展旅游有机融合起来,把乡村文化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现乡村文化商品化发展,把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风土人情推向市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等方式,不断推动乡村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融合,支持各地积极弘扬和传承当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品牌节目打造及乡村工艺品、民族商品发展,有效推进乡村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有机融合,提高乡村文化市场竞争力,激发乡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创新乡村文化宣传的路径和办法,把更多具有影响力、排他性、唯一性的乡村文化持续唱响、做强,让乡村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真正成为做大做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做活做特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要聚力在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上寻求突破,高位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传承,促进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必须用新的工作思路,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大胆实践。形成各级党委牵头,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文化旅游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配合支持的工作格局;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快涉及红色文化旅游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大力开发红色文创和旅游商品。三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全力支持文旅企业开拓经营业务,积极扩大投资、参与多要素发展,持续挖掘更多特色、打造更多精品。深入开展文化旅游企业“四转一上”工程,助力他们发展壮大。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文化旅游企业。围绕优强文旅企业和龙头企业点对点精准招引,引进落地一批带动力强的领军型龙头企业,促成大企业顶天立地的生动格局。坚决把行政管理和旅游经营彻底割裂,决不能搞行政管理和旅游经营一体化,下大力将景区与景区内企业有机融为一体,实现旅游经营主体跨界抱团、转型发展,不断增强其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非遗文化+旅游”,推出一批批市场引爆力强的文旅融合产品,纵深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四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作技能,培育一大批文化人才,促进地方优势文化开发,为中国农村复兴进程、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在凸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上下功夫,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通过区域共建的方式,提升基层党组织覆盖率。狠抓软弱涣散和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创建特色党建品牌等,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通过落实党员承诺践诺,设置党员示范岗,加强党员管理服务,引导广大党员在乡村建设中带好头、尽好职,来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二是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党组织+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通过优化网格设置、整合社会力量等方式提供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增强基层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法治建设方面的作用,维护农村社会的平安稳定。
(三)发展高效农产业
现代农产品的价值难以提高,而农作物种植的成本较高,对农民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损害。原因在于,产品质量较差,没有找到合适的营销路径,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改变农产品内部结构,生产高效精准农产品。农产品种养结合,应该紧扣市场需求,围绕农业效益,要做到与时俱进。一是要改变优势农产品的传统种养方式,积极推进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立。要扩大规模经营,积极调整先进农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优质度和市场占有率。在积极调整农产品的种类和品质质量方面,需要以优质、高产、抗逆为根本目标。积极引进并推广新型的品种。其次,要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秉持保护生态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发展相关产业链条。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以便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三是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通过实地认真调研,将一个村的特点集中进行梳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村唯一的最大“特点”,制定可行性方案,因地制宜,打好“乡村振兴”这张牌,将一个村的最大优势体现出来。在发挥一个村的优势后,还要重点突出一个“亮点”,让这个村的优势进一步体现。比如某市的一个城边村在充分利用距离城市生活圈近的特点,打造了为市区居民提供“定制菜地”的最大亮点,吸引了很多市区居民到这个村租地种菜,为这个村的餐饮、观光、采摘提供了发展动力。
(四)构建品牌农业,拓宽农产品市场
立足于当地的农业资源实行品牌策划,提升农产品加工效率,在宣传推广方面加大投资量,通过相关部门认证的特色农产品,多种途径推向大众,把当地特色农业农产品打造成家喻户晓的靓丽名片,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不断发展。切实强化政府对农业名牌工作的重视,要以政府为龙头,以民间为主导,在全社会建立对名牌农业的广泛重视与保护。注重特色农业的商标注册,逐步形成地方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当地农业的社会认知度,以及市场占有率。此外,农业经济需要紧随新时期的发展变化进行创新,发展科技兴农,促进农产品的生产为目标。现在短视频、直播行业十分盛行,还可以让农民通过这种新型的推销方式,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销售,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问题。一是要重视农村污水排放及垃圾处理问题。农村污水排放及垃圾处理是当下广大农村普片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大部分农村绝大多数的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和堆放,造成村寨环境遭受严重污染,严重的村寨甚至还影响到饮水安全,另外,村民出行受影响,还成为村寨靓丽工程的基础问题。因此处理污水排放、垃圾乱堆乱放等农村环境设施的建设要放在首位。二是重视农村道路建设,在脱贫攻坚战胜利完成的情况下,广大农村道路大大改观,但仍存在路网结构不合理、公路修建标准低、维护维修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农村道路建设还需要持续发力和跟进。三是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加强对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化,地方要加大对农村改造节能村民的补助力度,积极带动农民多使用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新能源。四是在强化管理保障上要坚持“制度化”管理。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针对“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不仅是基础、是支撑,更体现强国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成色。只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才能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菜篮子”越来越丰富的物质需求,以及对乡村文化和绿水青山生态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