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15篇文献的元分析
2023-08-18伍津
伍 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一、引言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评估方式中重点强调过程质量,在重点内容教育过程的关键指标中将师幼互动提到了全新的高度。[1]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的静态表征,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的动态展示。师幼关系是保障幼儿园过程质量的基础,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师幼关系及其对幼儿的影响是国际学前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2]国内外对师幼关系的研究较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关注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可见学界重视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及其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3]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师幼关系对幼儿社会性、认知与学业成绩的影响,多是研究具体某一方面。相关研究表明,师幼关系的类型是对幼儿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冯婉桢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亲密度过高容易出现教师过多控制幼儿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发展起抑制作用。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然而,不同类型的师幼关系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各方面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将对以往文献进行元分析,深入探讨其整体影响及是否存在中间的调节效应变量。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利用元分析方法,探析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元分析方法是一种对以往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统计方法。它更倾向于微观分析,不同于文献综述需要对现有研究数据进行整合得出研究对象的真实关系,元分析还能够对某一关系在不同研究样本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解释差异的调节变量。
(一)文献来源
本研究力求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近十年国内外有关师幼关系对幼儿影响的高质量文献。首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北师大硕博论文库”四个中文数据库中以“师幼关系”并含“幼儿”“学前”作为主题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其次,在“Web of Science”“EBSCO”“Wiley Online Library”三个外文数据库中以“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并含“preschool or kindergarten or child 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作为主题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最后,运用回溯法进行补充,最终获得2013—2022年的216篇相关文献。
(二)文献纳入标准
笔者阅读216篇相关文献标题和摘要后确定进一步的筛选标准。第一,主题必须为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结果影响效果的研究。第二,研究中师幼关系的测查工具是“师生关系量表”。当前师幼关系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主要分为三类:以教师为信息来源的评价方式、以幼儿为信息来源的评价方式和以观察者为信息来源的评价方式。[5]其中,“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师生关系量表,以下简称STRS)是目前国内外典型的、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的师幼关系评价工具。该评价量表是由美国学者Pianta等人在依恋理论的基础上编制的,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分为亲密性、冲突性和依赖性三个维度。[6]张晓对该量表进行了本土化修订,结果表明,该量表在国内的应用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尤其是在亲密性和冲突性维度上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7]因此,本研究将使用“STRS”进行调查,作为文献筛选标准之一。第三,文献中必须包含完整的研究数据,清楚交代本研究所需的相关统计量,如亲密性和冲突性师幼关系的相关系数、样本量、均值、标准差等。第四,实验对象须是年龄在0—6岁之间、发展正常的幼儿。最终得到15篇有效文献,其中包含11篇期刊和4篇学位论文。
(三)文献标准化编码
本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样本文献进行标准化编码,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学业成就发展主要包括课堂积极参与、叙事能力、运动技能发展和入学准备等方面,非学业成就发展主要包括社会适应、学习品质、自我调节和心理健康等。
表1 纳入元分析中原始研究的基本信息
(四)萃取并计算效应值
选取皮尔逊相关系数r值作为效应值指标,其中r值为每篇文献报告的整体相关系数。
(五)研究工具与数据分析
选用元分析工具CMA3.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异质性Q检验和I2检验考察效应值间的异质性,根据此结果选择合适的效应模型。其次,检验出版偏误,一般采用组合法进行,所以本研究采用漏斗图法和Egger线性回归法综合检验本研究出版偏误情况。最后,采取选定模型检验主效应,即师幼关系对学前儿童发展及其子维度的影响。采用亚组分析检验不同研究特征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的调节变量包括师幼关系类型和文化背景。
三、研究结果
(一)异质性检验与出版偏误检验
1.异质性检验
有研究表明,单一的Q检验并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需结合其他统计量共同检验异质性。[8]因此,本研究选用对效应值进行异质性Q检验和I2检验结合的方式。如表2所示,Q值为293.259(p<0.001),I2值为95.224%>95%,说明各研究之间具有高异质性。
表2 效应值的异质性检验
综上可得,本研究中效应值之间存在高度异质性,说明效应值之间的变异可能受潜在的调节变量影响。在本研究中不同师幼关系类型、学前儿童发展的不同维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效应值可能存在真实差异。因此,本研究主效应的检验不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法,而应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法。
2.出版偏误检验
首先,观察漏斗图(图1)可知,大部分独立效应值集中在图形上方且较均匀分布于总效应值的两侧,初步表明发表偏差问题不明显。其次,Egger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图2),回归截距为1.157,失安全系数为3.487,95%CI[-6.378,8.691],p>0.05。分析结果说明此次元分析存在出版偏误的可能性较小,基本可以排除。
图1 出版偏误检验漏斗图
图2 Egger线性回归的结果图
(二)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检验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合并的效应量r=0.226(k=48),95%CI为[0.085,0.357],置信区间不包含0,p=0.002,说明二者相关关系显著。0.1 表3 亲密性师幼关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效果 采用亚组分析和随机模型建构的回归分析检验文化背景、发展维度和师幼关系的冲突性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文化背景和发展维度对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和幼儿发展的关系影响不显著,仅有师幼关系的冲突性对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和幼儿发展的关系影响显著(p<0.05),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因素对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发展的关系的调节效应 1.文化背景 根据研究的被试对象的国籍以是否为中国进行划分,将效应值分为两组,分别是中国文化背景(CCB)和西方文化背景(WCB)。亚组分析发现,文化背景对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发展的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Q=0.100,p=0.750)。中国文化背景的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发展的相关系数为0.250(k=9),95%CI为[0.056,0.444];西方文化背景的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发展的相关系数为-0.050(k=6),95%CI为[-0.354,0.255]。相比之下,西方文化背景的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发展的相关性更高。 2.发展维度 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是幼儿的学业成就发展进行划分,将效应值分为两组,分别是学业成就发展(S)和非学业成就发展(I)。亚组分析发现,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学业成就发展的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Q=0.040,p=0.834)。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学业成就发展的相关系数为0.035(k=5),95%CI为[-0.294,0.364];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非学业成就发展的相关系数为0.219(k=10),95%CI为[0.033,0.404]。相比之下,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非学业成就发展的相关性更高。 3.师幼关系的冲突性 通过随机模型建构的回归分析检验发现,师幼关系的冲突性对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学业成就发展的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Q=9.150,p=0.025)。师幼关系的冲突性对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学业成就发展的关系的调节相关系数为-0.488(k=15),95%CI为[-0.804,-0.172]。相比之下,师幼关系的冲突性对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学业成就发展的关系具有负调节作用。 本研究表明,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与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226)。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相比以往单项的实证研究,元分析合并后的效应值相关性更低,说明了部分量化研究有可能高估了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因此,仅参考某项单独的研究可能导致误判二者之间的真实关系,也证实了需综合权衡多项研究结果进行元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师幼关系是儿童早期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影响重大。其影响的内在机制受幼儿个体特征、环境、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个人体验、师幼关系、 后续教育质量等因素的复杂的调节效应的综合结果影响。[9]此外,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用“STRS”进行调查研究的相关文献筛选,测查的是基于依恋理论的二元化师幼关系,忽略了人际理论在师幼关系中的运用和师幼关系在不同层面的动态互动。 本研究表明,文化背景对于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和幼儿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前人的研究中较少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影响的差异,本研究经比较发现,中国文化背景下师幼关系的亲密度与幼儿发展的相关程度比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更大(r=0.250>0.050)。有相关研究证实,中国人群体受文化影响人际关系性结果均呈现四分类模型,且外圆—内方行为模式最具有适应,但在西方人群体中并未表现出分类特征。[10]因此,在文化环境的熏陶下,中国幼儿发展更易受人际氛围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和幼儿学业成就、非学业成就发展关系差异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国外有相关研究表明,师幼关系对儿童的学业成就存在微弱的影响(r=0.035),主要是起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11]亲密的师幼关系在幼儿社会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对幼儿的攻击行为起到了缓冲作用。 本研究表明,师幼关系的冲突性对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和幼儿发展关系差异的调节效应呈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也与目前已有研究结果保持一致,高亲密低冲突的亲密型师幼关系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师幼关系状态,可以保障幼儿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去积极探索周围环境,同时相互之间又保持适度的距离感,不致亲密度过高引发双方个人空间的挤占,导致关系冲突的增加;师幼之间冲突的增加也会导致在解决冲突时促进师幼关系的亲密性。[4]减少师幼冲突可能有益于幼儿的自我调节。教师可通过加强自我监管,如通过正念做法减少教师与学前儿童的冲突。[12] 师幼关系的亲密性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幼儿今后的学业发展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国家层面,要继续加大对托幼机构的监管;在幼儿园管理者层面,要科学构建相关的管理制度,给予教师正向引导;在教师层面,要立足儿童视角,以更加松弛亲密的状态与幼儿进行互动,与幼儿一起生活、游戏、学习,提升托幼过程质量。 虽然在解决师幼冲突的时候会增加师幼关系的亲密性,但是总体上师幼冲突并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一线教师在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正向关系时,应该注意把握尺度和分寸,避免偏爱少数幼儿的情况出现。在过于亲密的状态下,容易形成一种高亲密高冲突的矛盾性师幼关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理念,规范自己的行为,进一步减少师幼冲突,增加师幼亲密度。(三)调节效应检验:可能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分析
四、研究讨论
(一)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二)文化背景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三)发展维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四)师幼关系的冲突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五、教育建议
(一)增进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切实提升托幼机构的过程质量
(二)减少师幼关系的冲突性,持续助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