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成功实践、经验与启示

2023-08-18陈文玲谢兰兰

全球化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欧班列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陈文玲 谢兰兰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得到了全球各国广泛响应。共建国家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和实现目标的互利合作扎实稳妥推进,不断拓展经贸、科技、人文、健康等各领域合作空间,探索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有效实现路径,构建了互联互通的全球性平台与载体,取得了超预期的重大发展成就。“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表明不同文明、文化、人文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可以跨越,极大拓展了中國战略腾挪空间和战略纵深。全面总结“一带一路”十年的成功实践,挖掘其中的重要经验启示与蕴意,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下一个十年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中欧班列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谢兰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部副研究员。

2013年,中国首倡“一带一路”。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落地生根到一步步走深走实,对全球形成强大磁场,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积极支持和响应,吸引了全球超3/4的国家参与,覆盖全球30%人口和40%经济总量,已经初步形成了跨国经济合作的基础框架和发展态势。“一带一路”倡议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为各国开创了一条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一、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成功实践和重大成效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将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下称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不断拓展经贸、人文等各领域合作空间,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径,在持续深化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逐渐成为各方共建、世界获益的跨国经济合作平台和全球性优质公共产品。

(一)政策沟通:中国与共建国家及国际组织在政策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相向而行,国际合作共识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1.中国与共建国家以及国际组织持续深化战略规划、规则标准对接,以各领域多双边合作为支撑的国际合作架构基本形成。本着求同存异原则,中国与共建国家就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进行充分交流,协商制定合作规划和措施,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1月,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伙伴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五大洲,涵盖了52个非洲国家、40个亚洲国家、27个欧洲国家、11个大洋洲国家和21个美洲国家。【 资料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倡议与绝大多数国家的发展战略及规划对接,与俄罗斯的“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土耳其“中间走廊”倡议、蒙古“草原之路”倡议等地区发展计划和倡议对接,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组织对接。多方合作对接不断深入,国际合作架构基本形成,显著提升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正外部性。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有关决议或文件都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同时与东盟、非盟、中非合作论坛、世界经济论坛等多边合作机制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上,充分发挥机制叠加增效作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双边多边国际合作。

2.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与机制日臻丰富完善。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际多边合作平台和对话机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先后于2017年、2019年成功举办两届,与会各方达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广泛共识。第一届论坛形成的279项论坛成果全部落实,第二届论坛形成的283项成果已完成或转为常态性工作,并在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智库、人文等专业领域搭建起了20多个多边机制平台,推进具体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国新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五大类279项成果全部落实》,央广网,2019年4月22日;国新办:《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达成283项成果》,新华网,2019年4月2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2023年举行,将进一步加强共建国家的高层交往、战略对接与政策沟通,并深化互信和各领域务实合作。

(二)设施联通: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建设了一大批标志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础骨架,一大批陆海空互联互通重大标志性优质项目稳步推进,疏通了长久以来亚欧大市场的堵点。这为加强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高效畅通的亚欧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铁路方面,拉合尔橙线轨道交通、匈塞铁路、中老铁路开通运营,雅万高铁和中泰铁路建造顺利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线铁路升级改造和发展可行性研究启动,规划已久的中吉乌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公路方面,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顺利完工并移交通车,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通车成为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首个落地项目。【 蒋希蘅、马庆斌、杜忠明、李锋:《“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持续深化》,《经济日报》,2023年4月30日。】这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通运营,对共建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巨大。以中老铁路为例,2021年12月开通运营后,国内20余个省份相继开行了中老铁路跨境货物运输,已覆盖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国、新加坡等沿线国家,使中国和东盟间跨境货物运输时间大幅压缩,物流成本显著降低,货运时间比海运缩短了近20天。【 张典标等:《“一带一路”十周年:10个故事见证蓝图变实景》,《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3月9日。】更为重要的是给参与的相关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老挝正在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跨境公路和跨境铁路三种物流组织形式已经实现常态化运行,至2022年底,目的地已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 新华社:《数读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网,2023年3月29日。】初步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机衔接。

2.共建国家持续推进港航领域深度合作,海上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目前中国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线联系,海运服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沿海国家。【 郝金钰:《中国交通这十年:向海而兴回顾海运振兴之路》,中国交通广播,2022年10月12日。】截至2022年底,中远海运集团在全球投资码头56个,其中集装箱码头49个,集装箱码头年吞吐能力1.32亿标准箱(TEU),居世界第一,遍布东南亚、中东、欧洲、南美洲及地中海。【 资料来源: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招商局集团在南亚、非洲、欧洲地中海及南美等地区共投资参资26个国家地区的50个港口。【 小鹏财经:《超级央企出海1,中央企业招商局集团,拿下亚洲非洲欧洲6大港口》,网易,2022年8月30日。】中资企业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的海外港口效益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所在国经济发展。例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的88万TEU增加到2022年565万TEU,成为地中海第一和欧盟第四大港口,年吞吐量世界排名从2010年第93位提升至2021年第26位;【 中远海运集团:《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项目》,中国一带一路网,2022年3月24日。】吉布提港吞吐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在全球348个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第26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2022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CPPI)排行榜》。】为非洲第一;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意大利瓦多集装箱码头、阿联酋哈利法港二期集装箱码头在中资企业的参与下效益显著提升,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航运支点。

3.共建国家间国际航空航线网络加快拓展,空中“丝绸之路”航线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大大增强了共建国家间航空运输通达性。至今,中国已与100个共建国家签署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64个国家保持定期客货运通航。【吴婷婷:《航班正常率连续五年超过80%,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初具雏形》,《新京报》,2023年1月6日。】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国外机场为所在国搭建起空中互联互通的通道。巴基斯坦新瓜达尔国际机场基本修建完工,预计2023年正式运营,将成为巴基斯坦境内最大的民用机场。尼泊尔唯一的国际机场加德满都特里布万国际机场改建项目竣工,对改善尼泊尔航空基础设施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多哥首都洛美纳辛贝埃亚德马国际机场扩建项目完工,有效提升多哥航空安全水平和民航运营能力,助推机场成为西非地区重要航空枢纽之一。柬埔寨新金边国际机场项目正在有序施工建设。

4.中欧班列初步实现欧亚大陆全覆盖,成为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深化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新载体。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昔日“丝路驼队”承载的古代文明,如今已被有“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赋予了新内涵,成为深化亚欧大陆经贸合作的陆路运输新载体。目前,中欧班列的西线、中线、东线三条运输主通道,基本形成了对亚欧地区全覆盖的交通物流網络,截至2023年4月底,国内出发城市109个,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1个城市,【 李心萍:《1至4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611列 同比增长17%》,中国经济网,2023年5月23日。】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洲全境,构建了一条贯通欧洲大陆的国际贸易大动脉。中欧班列运输能力持续增强,从2013年开行之初的80列迅速发展到2022年的1.6万列。截至2022年底,累计开行突破6.5万列、运输货物超600万标箱、货值3000亿美元。【 裴剑飞:《十年来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08个城市,累计开行突破6.5万列》,《新京报》,2023年3月17日。】中欧班列的快速成长还带动了亚欧海铁、公铁、空铁等多式联运大发展,以铁路为支撑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为国际运输体系变革注入了新活力。

(三)贸易畅通: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在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1.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经贸活跃度不断提升,为盘活全球经济大循环提供了新动能。这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经贸合作机制化安排持续完善健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贸易量质双升。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与共建国家签署或升级了15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中的有9个,正在研究中的有6个。【 资料来源: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截至2021年底,与1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与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投资合作工作组,与23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与14个国家建立服务贸易合作机制。【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2》,2022年。】截至2023年2月,与35个共建国家(地区)签署了“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安排,互认安排签署数量居全球首位。【 任涛:《海关总署与澳门海关签署AEO互认安排》,《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2月8日。】各类高质量经贸促进平台为各国企业搭台,溢出效应凸显。中国进口博览会自2018年设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规模持续扩大,参与国数量越来越多,成交额不断增长。2022年疫情期间举办的第五届进博会共吸引了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参加企业展,回头率近90%,累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同比增长3.9%。【 央视新闻:《今日进博丨284家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735.2亿美元!这届数据亮点多》,第一财经,2022年11月10日。】2023年广交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参展企业达370个,占总参展企业数量的73%。【 央视网:《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广交会带来互利共赢和处处商机》,新浪财经,2023年5月5日。】

2.共建国家之间不断扩大贸易与投资规模,优化了各国间的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报告(2019)》显示,共建国家间内部贸易占比超过30%、中间品贸易占比超过60%,产业链和供应链更加稳定。在“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重大经贸合作机制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已经成为相互贸易投资最活跃的合作伙伴,形成了紧密复杂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东盟先后超过德国、日本、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2022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的前10位国家中有6个东盟国家。【 分别是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中国和东盟加强合作意愿强烈,潜力巨大,陆续通过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等战略对接文件,致力于加强交通、能源、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方面合作。

3.经贸合作规则“软联通”对推动共建国家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与各方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向投资等领域全面协同发展作用积极。中国政府先后发布《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取得积极成效。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不断完善,截至2022年底,平台对涉及重点领域的1361项国内外标准的4334个关键技术指标开展比对分析,与13个共建国家建立计量合作机制,制定发布“一带一路”计量合作愿景与行动。【 罗文:《强化市场监管使命责任担当 进一步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年第1期。】截至2021年,中国联合共建国家制定中医药、智能电网、船舶等领域国际标准682项,成体系发布交通、航天、建材、消费品等领域国家标准及能源、交通、铁路等领域行业标准外文版1623项。【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际标准合作处:《建党百年话标准:架设标准之桥,联通“一带一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2021年8月4日。】截至2022年6月底,“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倡议理事会成员36个,观察员30个,税收协定网络扩大到111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一带一路”多边税收合作长效机制。【 王雨萧:《第三届“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达成六方面主要成果》,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2年9月22日。】

4.共建国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农业、高科技产业和金融等领域投资合作,有力促进了各国经济增长。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投资超过27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中资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571.3亿美元,为沿线国家创造了新的税收源和就业渠道,仅就业岗位就创造了42万个;沿线国家在中国设立企业约2.7万家,累计实际投资599亿美元,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 商务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年均增长8%》,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年3月2日。】部分共建国家积极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释放新兴市场潜力,实现了“1+1+1>3”的效果。目前,中国与法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将中国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并与多国及多个国际组织在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四)资金融通:共建国家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与融资渠道不断拓展,探索出一条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独有投融资路径

1.中国与共建国家全球性、区域性政府间金融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推进了金融领域的政策对接与合作,金融规则和标准不断完善。通过合理的机制安排,广泛开展资金融通合作,《“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以“平等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推动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融资体系建设,加大对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产能合作、能源能效、资源等领域的融资支持。《“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提出有效支持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以提高“一带一路”参与各方投融资决策科学性,加强有关国家债务管理能力。同时,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联合能力建设中心,为共建国家优化宏观经济金融框架提供智力支持,与世界银行(W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共同成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推动国际金融机构及相关发展伙伴对沿线国家提供融资支持。【 国家统计局:《“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 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国家统计局官网,2022年10月9日。】目前,中国央行先后与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1家人民币清算行,【 翟朝辉:《中匈金融合作日益密切》,《经济日报》,2023年5月8日。】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签署加强第三方市场投融资合作谅解备忘录,与共建国家间的金融合作机制不断健全。

2.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框架下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展,为高效实施“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提供了金融保障。AIIB成立以来已拥有105个成员,覆盖了全球约80%的人口和65%的经济总量。截至2023年5月,AIIB共批准了27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412.2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和能源投资占50%以上,覆盖了印度、土耳其、印尼和孟加拉等36个国家。【 数据来源:AIIB。】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和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基金投资额逐渐增长,至2022年底,丝路基金投资项目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诺投资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涉及基础设施、资源开发、金融合作、产能合作等领域。【 数据来源:丝路基金网站。】中国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基金、债券等多种投融资合作方式持续创新。中国工商银行牵头设立的“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BRBR)成员已覆盖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158家机构。【 中国工商银行:《工商银行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 全力服务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3月9日。】“熊猫债”发行主体已涵盖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国际开发机构和政府类机构,截至2022年12月1日,86家发行主体累计发行了382只“熊猫债”,规模合计达6260.4亿元。【 图解金融:《熊猫债新规来了》,新浪网,2022年12月9日。】此外,上合組织银联体、中国—中东欧银联体、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联体、中非银联体、中国—拉美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等多边银行间合作机制相继成立。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向绿色、包容、可持续方向发展。

3.中国与共建国家互设金融分支机构不断增加,中资企业服务“一带一路”金融支持能力不断加强。截至2021年6月,共有12家中资银行在47个沿线国家设立了139家分支机构,8家中资保险机构在9个共建国家设有16家机构。【 颜世龙:《报告: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8万亿美元 创9年来新高》,中国经营网,2022年11月7日。】人民币“走出去”扩大了共建国家间国际货币选择范围,为投融资提供方便,降低融资成本,防范金融风险。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银联支付系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认可,CIPS服务网络覆盖面稳步扩展。截至2023年3月底,CIPS系统共有79家直接参与者,1348家间接参与者,已为全球40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跨境人民币信息交互和支付清算服务,覆盖182个国家和地区。【 南生今世说:《今年4月份,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2.29%,在跨境贸易中占比4.72%》,腾讯网,2023年5月21日。】

(五)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在全球减贫、教育、医疗卫生、民间交往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民意基础不断夯实

1.共建国家共同推动全球减贫合作持续推进,增进了沿线国家民生福祉,弥合了发展鸿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将减贫摆在优先合作领域。共建“一带一路”在十年实践过程中,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凸显了强大的减贫功能,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平台,中国大力开展民生援助项目,援助相关国家治穷减贫,提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涵盖产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在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等地区持续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在乡村基层社区实施“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援建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帮助当地民众摆脱贫困。开展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东亚减贫合作示范等活动,在共建国家开展了300多个“爱心助困”“康复助医”“幸福家园”。根据受援国诉求,实施了一批高质量的“小而美”项目和加强能力建设的“软服务”援助。如,2017年中国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至2022年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为发展中国家畜牧业生产等发展提供了契机,促进青年就业和减贫。【 齐顾波、吕慧琴:《2022年“一带一路”农业和减贫十大盘点》,中国南南合作网,2023年1月4日。】2022年6月,中国启动了援建伊拉克1000所学校的教育项目,致力于帮助伊拉克战后重建。2019年世界银行发布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仅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就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口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状态,并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9.7%、全球贸易增长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 国新办:《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共产党员网,2021年4月。】

2.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行动,推动共建国家教育资源和经验分享。教育是最积极有效的文化交流融合途径。中国设立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项目,每年为1万名沿线国家优秀留学生提供来华学习奖学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设立共建“一带一路”奖学金,各省区也设置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专项奖学金。截至2022年9月,中国同181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了孔子学院(课堂),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建设了23个鲁班工坊,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启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深化中国—中东欧教育交流合作,点面结合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关情况介绍》,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年9月20日。】截至2022年10月,“一带一路”人才发展项目共培养了来自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685名学员,包括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和专家学者等。【 许维娜:《“一带一路”人才发展项目探索服务贸易新模式》,人民网,2022年10月28日。】

3.多元化民间外交加深共建国家人文合作,对增进互信、夯实民意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国智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共建“一带一路”的文章,从不同角度立论与建言献策。2015年4月,“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成立,目前联盟已拥有国内成员单位141家、国外成员单位122家,基本涵盖了沿线国家重要智库,先后出版了《“一带一路”热点问答》《“一带一路”跨境通道蓝皮书(2016)》《“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研讨会对话集(英文版)》《“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蓝皮书》《“一带一路”跨境通道蓝皮书(2017)》等,在国内外引起良好反响。【 资料来源:“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网站。】截至2020年底,72个国家的352家民间组织加入了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推动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资料来源:《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召开抓住RCEP新机遇,推动中国—东盟务实合作》,人民网,2020年11月29日。】深入开展“丝路一家亲”行动,共开展300多个民生合作项目,共建国家社会组织建立了近600对合作伙伴关系,涉及80多个国家,涵盖扶贫救灾、人道救援、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妇女青年、农业经济等20多个领域。【 龚鸣、霍文、赵益普、闫韫明:《过上好日子,丝路一家亲(命运与共)》,《人民日报》,2021年5月30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进入机制化运行阶段。截至2022年12月,已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共101个国家的218家媒体加入联盟,【 资料来源:“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网站。】正在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4.共建国家公益、普惠的医疗卫生交流合作扎实推进,架起各国间健康桥梁,为增进各国人民健康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与世卫组织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卫生合作协议,并制定了《推進“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实施方案(2015—2017)》《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卫生健康交流合作的指导意见(2018—2022)》。【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一带一路”未来十年思路研究》,2023年6月。】共同发起和参与中国—阿拉伯国家卫生合作、中国—东盟卫生合作、新疆与中亚诸国卫生合作、上合组织成员国卫生领域合作等10余个国际(区域)卫生合作机制。中国积极推动建设“健康丝绸之路”,打造援外医疗新亮点。在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应对卫生领域突发事件、远程医疗、促进医疗人员和机构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如,实施了中国—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计划(2020—2022),开展澜湄千人公共卫生人才培训,赴南太岛国“送医上岛”,依托“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和医院合作联盟等机制为共建国家培养卫生管理、公共卫生、医学科研等专业人才。在医疗援助方面,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全球56个国家设有115个医疗点工作,累计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白波:《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全球累计诊治患者2.9亿人次》,《北京日报》,2023年4月9日。】

(六)绿色丝绸之路:共建国家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

1.共建国家加强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共筑绿色丝绸之路,绿色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2021)》显示,2020年以来,以碳中和为核心的绿色发展目标在全球范围得到积极响应,2/3共建国家均提出碳中和目标。中国与共建国家一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并不断完善绿色发展合作机制。十年来,共建国家通过领导人互访、高峰论坛、国际研讨促进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平台。2019年4月“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成立,来自43个国家的150余家合作伙伴加入联盟,启动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及绿色转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绿色能源与效率、绿色技术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等10个专项合作内容。【 资料来源:《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马新民在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上的致辞》,中国国际法前沿,2023年5月23日。】相继发布《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9)》《“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2019)》等6个政策研究专题报告。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打造绿色发展的国际高端智库;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28个共建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 葛晨、张忠霞、罗国芳:《给地球系上“绿”丝带——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的绿色“一带一路”》,新华网,2021年11月19日。】通过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了3000人次绿色人才。【 邢翀、张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中方:愿继续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提供强大动能》,中新网,2023年2月24日。】

2.共建国家间气候环境生态合作日益深化,把推动绿色转型作为重要优先事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一直坚持与共建国家气候治理目标相互衔接,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按照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和要求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把“一带一路”打造为落实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的重要平台。2021年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同时宣布将不在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新增煤电项目。中国与共建国家将全球气候治理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产业合作中共同推动低碳发展。2016年起,中国先后在发展中国家启动了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和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转型,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拉希德·阿利莫夫:《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共同维护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人民网,2021年9月28日。】

3.推动共建国家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合作,携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21年10月,中国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加强与共建国家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伙伴关系。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作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提出深化同共建国家生态环保与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重申推进共建国家间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合作。绿色能源合作是绿色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中国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产业优势,帮助共建国家建设清洁能源项目,匈牙利考波什堡光伏电站、黑山莫茹拉风电、阿联酋迪拜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真纳光伏园一期光伏项目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已经启动或建成。十年来,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在共建国家的绿色低碳能源投资已经超过传统能源。【 资料来源:《10年来成绩亮眼 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成果》,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年5月25日。】十年来,中国先后与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倡导建立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已达33个;搭建了中国—阿盟、中国—非盟、中国—东盟、中國—中东欧、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能源中心等5个区域能源合作平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新能源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国际合作,建设形成“油气+光伏”“油气+风能”“油气+地热”项目集群,孵化一批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小而美”清洁能源项目,打造互利共赢标志性工程。

(七)创新丝绸之路:围绕科技创新、数字驱动集聚创新资源,为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塑造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

1.积极发展科技创新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科技合作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2月,中国政府已与84个共建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累计投入中央财政经费29.9亿元,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 沈小晓、毕梦瀛、姜波、俞懿春:《中国已与8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人民日报》,2022年2月18日。】与共建国家联合建立了31个双边或者多边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与8个国家建立了官方科技园区合作关系,建设了5个国家级技术转移平台。在联合国南南合作框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初步形成区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

2.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经济合作加速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多边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截至2022年10月,中国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签署双边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覆盖五大洲。【 姜宣、黄培昭、潘晓彤、刘依琳:《消除数字鸿沟,拉动双边贸易,中非共同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环球时报》,2022年10月29日。】在区域和国家层面,2017年,中国、泰国、埃及、沙特、阿联酋等7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与国际电信联盟(ITU)签署《关于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电信和信息网络领域合作的意向书》,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议领导人声明》,推进“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中非数字经济合作也快速推进。2017年、2018年中国与埃及、卢旺达分别签署关于促进电子商务、“互联网+”领域的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中非共同努力下,签署《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双方明确将通过多双边渠道推动各类数字合作平台和新业态加快发展,助力“智慧非洲”建设。

3.共建“一帶一路”相关国家创新型产业合作蓬勃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一些国家积极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相继建成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园区,为地区经济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如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中马共建马来西亚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园,中缅合作推进缅甸首个国际化大型绿色智慧产业新城(曼德勒)建设,中日泰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EEC)展开三方合作推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产业融合发展,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促进“一带一路”数字联通水平空前提升。目前,中国与共建国家建成了34条跨境陆缆、10余条国际海缆。跨境陆缆系统覆盖“一带一路”多个国家和区域。中国—东盟跨境国际陆缆扩容工程,亚非欧1号(AAE-1)国际海底光缆、亚欧5号(SWM5)国际海底光缆、亚太直达海缆(APG)以及南大西洋国际海底光缆(SAIL)不断推进。截至2023年1月,北斗系统已经覆盖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张晓鸣:《打通时空智能基础能力全链路,北斗融入国民经济各领域》,文汇网,2023年5月24日。】应用产品为120多个国家使用,已与13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文本,【 央视财经:《北斗核心部件100%国产化 已服务全球137个国家》,新浪财经,2020年7月28日。】服务范围覆盖2/3以上共建国家,创造了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的基础条件,开始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领域,提供先进、精准和全方位的时空信息服务。

4.共建国家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助力创新发展。中国积极推进与共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激发创新动力,知识产权合作机制持续深化。目前,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政府间协议》指导性文件,国家知识产权局向近30个国家提供“云专利审查”系统账号,推进国家间知识产权信息交换与业务共享。与56个共建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张帅:《“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申请专利年均增长5.6%》,大公网,2023年4月24日。】与东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专利局、欧亚专利局、维谢格拉德集团等地区和组织开展了深入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共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十年来,共有115个共建国家来华申请专利,合计申请专利25.3万件,年均增长5.6%。【 诸未静、蒋泓怡:《国知局:发挥知产转化运用效能,推进国际化合作进程》,21经济网,2023年4月24日。】中国在共建国家的专利申请也同步增长,2022年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专利申请公开量达到1.2万件,同比增长16.4%,其中电机、电气装置、电能,药品,材料、冶金三个技术领域的申请公开量同比增长最快,增幅均超过70%。【 张帅:《“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申请专利年均增长5.6%》,大公网,2023年4月24日。】

二、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取得的重要经验与启示

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之光始终在人们的脑海里熠熠生辉,当今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则是丝路精神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认识跃升。参与其中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越来越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越来越欢迎互联互通带来的发展机遇,越来越期待创造出更高视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跨国经济合作的有效实现路径。

(一)“一带一路”倡议横空出世,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伟大战略家、世界级领袖的宏大胸怀和气魄,为当今世界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以洞悉世界的敏锐眼光与大国胸襟气魄,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影响历史进程的主要矛盾,十年前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一解决全球性主要矛盾的思想品和长周期的公共品,体现出宏阔的国际视野与世界级领袖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使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走远。21世纪以来,全球先后有50多个类似“一带一路”的相关倡议、方案、计划或者机制展现,但唯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形成了燎原之势,得到了全球3/4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的响应、支持并携手同行。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乱交织,矛盾丛生,危机叠加,“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能否探索一条超越西方狭隘的全球化之路,成为世界性难题。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是敌视对立还是相互尊重?是封闭脱钩还是开放合作?是和平发展还是冷战热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究竟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共建“一带一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立场、中国思想与中国方案,正在并将继续回答这些世纪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和历史之问。共建“一带一路”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家园的憧憬和期待,创造出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和实现路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发展经验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可以在美国式资本主义与西欧式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外,开创第三条道路。这充分说明,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现代化,可以实现赶超战略或比较优势战略。中国等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发展中大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既需依靠比较优势战略将经济做大,又需依靠赶超战略将经济做强。每个国家都有比较优势,也都有综合运用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的权利,但首先要立足国情,而不是机械复制西方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激励更多国家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并从这些国家的发展中获取前进的力量。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正在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各国开创出一条通往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二)共建“一带一路”经过十年努力,形成了跨国经济合作的基础框架与发展态势,构建了形成互联互通的全球性平台与载体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探索联通和交融的发展进程,是世界从低水平、片段式或局部性经济联系到高水平、广覆盖、高效链接的全球性互联互通的演进进程。在共建国家共同推动下,十年来正在逐渐形成陆、海、空、网、冰“五位一体”的空间构架,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基础框架上,拓展为创新、健康、数字、能源、绿色等领域的丝绸之路,架起了通向人类共同发展的立体化、多维度、基础性的彩色桥梁。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发表的非正式报告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进化的全球性阶段,每个人显然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己的祖国,另一个是地球这颗行星。”【 陈文玲:《“一带一路”建设开启新全球化伟大进程》,《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4月(下)。】经过十年努力,“一带一路”成为共建国家携手发展的跨国经济合作平台,成为让发展中国家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驱动力,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WB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实施,到2030年,每年有望为全球带来1.6万亿美元的收益,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 白波、吴娜:《“一带一路”迎来十周年: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北京日报》,2023年2月9日。】

十年来,统筹谋划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 “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一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拔地而起,与共建国携手建设的3000多个项目,让全世界看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发展场景与景象。目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占中国建交国的83%、占联合国成员国的78%,中国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对外援助的项目已覆盖所有共建国。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从1.04万亿美元增加至2.07万亿美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8%。【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2.9%。【 作者根据商务部数据计算而得。】中国始终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同各方一道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机制,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28个共建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一大批绿色务实合作项目在“一带一路”国家落地生根。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能源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成效。例如,在国际油气市场剧烈震荡、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能源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的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为稳定全球能源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十年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新项目70余个,开发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圭亚那Liza油田、巴西里贝拉深水油田等;建成伊拉克米桑油田、沙特延布炼厂等标志性项目,打造新一批“中国名片”。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运营和管理260多个油气投资项目,2022年油气作业产量3.8亿吨,较2012年翻了近一倍。【 陆如泉、杨艳、罗继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这十年:回顾与展望》,新华财经,2023年6月2日。】中国企业不仅为产油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遇,而且创造可持续增加的财富与就业。

(三)共建“一带一路”正在跨越不同文明、文化、人文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开掘出追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和越来越深厚的社会根基

与参与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新境界的重要体现,中国成为第一个不依靠战争,不依靠殖民,不依靠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而成功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主动提出并与参与国共享发展经验和机遇,把历史上独特的丝路精神转化为造福全球的时代精神,惠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给全球提供的重大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宗教文化的差异,体现了人类和平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弘扬的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相较把一个国家的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和全球利益之上的唯我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小团体主义、霸权主义,产生了更大的共振式巨大能量。共建“一带一路”超越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和由冷战思维形成的过时全球价值观、发展观和安全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一带一路”与其说是“带”与“路”,不如说是中国文明中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与“势”。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在漫长的历史中,与相关国家共同书写了丝路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求是网,2020年1月30日。】中华优秀文明的道义符合更多国家人民群众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创造美好家园的憧憬和期待,符合使人类社会形成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内在要求,符合推动各国形成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最终将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交融于构建开放型世界中,推动世界从自然壁垒、行政壁垒和文化壁垒走向互联互通,从民族分裂走向交流合作,从信息孤岛走向商品、资金、人员和信息顺畅流通的全球大市场,使各国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共同增长与共同繁荣。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新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代表着未来人类发展大方向。通过共建国家多主体、全方位、跨领域的互利合作,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企业与人民的大跨度、长周期、多方位的了解认知与认同,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感应、融合与相通。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彭博社引用麦肯锡咨询公司报告预测,到205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给世界经济增长贡献80%的地区,新增30亿中产阶级人口,未来十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将新增2.5万亿美元的贸易量。【资料来源:《外媒:“一带一路”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药方》,中国日报网,2015年4月17日。】

(四)共建“一带一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持之以恒地努力并不断解决前行中的问题,共同推动这项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一帶一路”重大倡议提出十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校正前行的方向。总书记先后于2016年、2018年和2021年亲自主持召开了3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从愿景到行动,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全面铺开到高质量可持续惠民生,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造福于中国与世界为既定目标,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思想,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共建“一带一路”正在阔步前行,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领导人、企业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是2023年中国外交的重大活动。“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一带一路”能够行稳致远,一个十年接着一个十年地推进,随着时间推移,将爆发出整体性、长周期、基础性的巨大力量,形成势不可挡的世界大势。

针对美西方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质疑与抹黑,针对一些国家的疑虑与误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的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不管处于何种政治体制、地域环境、发展阶段、文化背景,都可以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合作共赢。

针对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主导以行政化的方式推动工作,一些企业一哄而上盲目投资恶性竞争,一些共建国家的政治动荡和投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原则;要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要落实风险防控制度,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主管部门管理责任,做到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是在突破重重壁垒和解决种种问题中发展的,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校正了前进的方向。

(五)共建“一带一路”是高水平开放,是制度型和引领性开放,是连接开放型中国与开放型世界的桥梁纽带

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关乎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开放性、创新性、历史性的倡议,始于中国对自身发展实践和成就的思考,结合世界一些国家历史上成功的发展经验。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形成共同发展在全球舞台上的中心地位,中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并提供新的发展范式,为新式的全球跨国经济合作铺平道路,成为地缘政治的新力量,并在这十年中改变了世界。英国剑桥大学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指出:“我们应该将‘一带一路视作一个随着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活跃机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一带一路”未来十年思路研究》,2023年6月。】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面向全球新开放格局和在复杂纷纭的国际形势变化下新安全格局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构建新发展格局最重要的路径之一,是以“一带一路”作为载体和平台,既构建中国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开放格局,也吸引全球的资源参加中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安全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既能使中国产业“走出去”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也能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链接关系。

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全球范式,让中国快速转变为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造福共建国家的引领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形成一个接一个的更加开放的经济发展引擎区域,基于对基础设施、制造、加工、贸易和服务产业的实际投资,探索共建“一带一路”模式,提倡一种具有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新全球化模式。中华文明具有与生俱来的包容性,从远古走来的历史书写了中华民族与世界交往交流交融的篇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种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证明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当今大国竞争博弈加剧、乌克兰危机继续延宕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僵局,中国以开放的胸怀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对一些国家脱钩断链给经济全球化大潮带来的冲击形成了阻滞,成为弥漫在世界经济迷雾中的一缕曙光。中国沿边地区已经从对外开放的末梢转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多层次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采购贸易、口岸贸易等迅速发展,进而推动沿线的通道经济、口岸经济、枢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区域性陆港城市群的发展,形成沿边开放的新格局。2022年,在中国大陆6.31万亿美元的货物贸易中,与东盟达9753.4亿美元、与欧盟达8473亿美元、与日韩达7200亿美元、与独联体国家近2000亿美元、与南亚国家近2000亿美元、与中东地区近3000亿美元,以及与港澳台贸易往来约6300亿美元,形成了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主体的开放的贸易格局。【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中国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向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以“五通”建设为重点携手共建跨国经济合作,在政策沟通、基础设施联通、经贸深度合作、提升金融能力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造福了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而且对构建开放型世界作出重大贡献。例如,目前除了日本和澳大利亚以外,其他RCEP成员国均已加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加深了RCEP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强化了共同发展理念,为RCEP的成功签署与落实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连续15年作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在相互开放中,双方进一步深化多边贸易投资机制,持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释放经贸合作红利,在世界经济中心转向亚太地区的今天,推动了亚太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尽管RCEP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各异,但均按照同一协定开展贸易和投资,充分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与RCEP,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相一致,其开放为成员国共建“一带一路”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在開放条件下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示范。

(六)“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变乱交织的世界格局中下的先手棋,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战略腾挪空间和战略纵深

当前国际形势与十年前相比有深刻而重要的变化,有些变化是根本性、历史性、颠覆性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乱局的变乱交织之中,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之中,处于思想革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孕育爆发之中,处于经济全球化大潮与逆流涌动的碰撞之中,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更能领会到共建“一带一路”极其重大的战略价值与长远的历史意义,清晰地看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下的先手大棋。

与此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塑地缘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大部分处于工业化初、中级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为这些国家平等合理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提供了新契机。随着商品、服务、信息、资本、技术和人才在所有沿线国家之间的共享、流动和重新组合,各国可以利用各自比较优势,着眼于科技研究与运用、高技术产品研发和转化,不断以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将形成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联动发展、合作应对挑战,已经并还将使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中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这正是尽管美西方把中国做为唯一的最大竞争对手,力图形成两个平行世界、两套体系、两大阵营,卻难以如愿的根本原因。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就在于他们已经看到决定世界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正义一方是中国,而非采取霸权霸凌霸道的美国。

中国高度重视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历史性地解决了自身的绝对贫困问题,并以自身的经验帮助共建国家解决贫困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项目标高度契合,有效对接,形成合力。中国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批准了RCEP,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国在抗击疫情和经济恢复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之锚。“一带一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以天下大同的理念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创造开放中国与开放世界的理想抱负,激励着无数中国人和共建国家人民为之奋斗。不仅如此,共建“一带一路”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最大的确定性,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融合剂”。中国成功地推动伊朗与沙特和解建交,使中东地区呈现和解、走向和平的趋势;中国正在乌克兰危机中发挥政治解决危机的和平调停者的独特作用,得到了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当事国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尊重和赞赏;在推动阿富汗战后重建等问题上,中国也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平崛起,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才对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产生了重大而难以对冲的影响。2018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书中所言,“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变乱交织的新形势下,中国已经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正在扮演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要角色。共建“一带一路”,正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和里程碑。

参考文献:

1.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中国政府网,2019年4月22日。

2.陈文玲:《推进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丝路瞭望》,2022年第10期。

3.陈文玲:《“一带一路”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全球化》,2019年第12期。

4.“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编制研究课题组:《“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BRTII)》,2019年。

5.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一带一路”:倡议与构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总体构想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年。

6.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视角下的重点领域与路径》,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年。

7.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一带一路”:合作与互鉴——“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国际地缘关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年。

责任编辑:李 蕊

猜你喜欢

中欧班列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基于SWOT的中欧班列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以国家战略提升中欧班列货物联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