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chnitzler 综合征进展为惰性小B 细胞淋巴瘤1 例

2023-08-18胡影田美伊丁秋玲刘坚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3年4期
关键词:单克隆荨麻疹皮疹

胡影,田美伊,丁秋玲,刘坚*

航天中心医院 1 血液科,2 免疫科,北京 100049

[引言]患者男性,46 岁,2015 年5 月开始反复出现发热和皮肤荨麻疹,先后被诊断为结节性红斑、结缔组织病和炎症反应综合征。实验室检查示炎症标志物显著增加,皮肤活检示嗜中性粒细胞性荨麻疹。甲泼尼龙片、硫酸羟氯喹片、白芍总苷胶囊、依巴斯汀片治疗无效。之后检查发现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骨髓穿刺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未见异常,诊断为嗜中性荨麻疹性皮病、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Schnitzler 综合征。给予硼替佐米治疗无效,之后给予托珠单抗治疗有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1年后患者出现腰骶部明显疼痛,核磁共振示腰椎多发病变及压缩骨折,骨活检提示小B 细胞淋巴瘤,骨髓免疫表型显示为单克隆B 细胞和单克隆浆细胞,诊断为惰性小B 细胞淋巴瘤,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化疗。

Schnitzler 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以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 或IgG)、慢性荨麻疹和系统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系统性炎症可以促进浆细胞克隆形成,因此Schnitzler 综合征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淋巴瘤。临床上应用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抑制剂疗效较佳。本文报告1 例Schnitzler 综合征进展为惰性小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6 岁,2015 年5 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双下肢出现片状红斑,以膝关节以下为著,反复发作。2015 年10 月就诊于皮肤科,左腿部皮肤活检提示伴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荨麻疹。血常规结果示:白细胞9.5×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1.5%,单核细胞百分比2.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5%,血红蛋白144g/L,血小板计数为232×109/L。血沉23mm/h,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0.2mg/L,类风湿因子40.9IU/ml,抗核抗体阴性。肺部CT 平扫示肺右上叶前段高密度小结节影,未见肿大淋巴结。诊断:结节性红斑。给予甲泼尼龙片(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4mg)8~16mg,qd;硫酸羟氯喹片(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1g)0.1g,q12h;白芍总苷胶囊(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3g)0.6g,q12h;依巴斯汀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mg)10mg,qd等治疗,仍有反复发热和皮肤红斑。

患者于2017 年10 月再次就诊。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真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均为阴性。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IgM 抗体阳性,嗜肺军团菌IgM抗体弱阳性,弓形体IgM 抗体阳性,巨细胞病毒IgM 抗体阳性,单纯疱疹病毒IgM 抗体阳性。抗C1q 抗体、C1 酯酶抑制物、IgG1~IgG4、抗DNA酶B 抗体和补体C3、C4 均正常。铁蛋白104μg/L。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示骨髓葡萄糖代谢轻度升高。骨骼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示:双侧骶髂关节骨代谢活跃,考虑炎性改变;右前第6 肋骨代谢活跃,不排除外伤所致;全身其余骨骼未见明显骨代谢异常改变。诊断:结缔组织病,炎症反应综合征。给予抗炎治疗,口服甲泼尼龙片8~16mg,qd,症状仍反复发作。

患者2019 年1 月复查。PET 示:代谢显像未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骨质疏松。免疫固定电泳IgM kappa 抗体阳性。IgM 为1230mg/dl。骨髓形态:增生活跃,粒系细胞形态大致正常,红系细胞形态大致正常,淋巴、单核细胞百分比大致正常,巨核细胞150 个,血小板易见。骨髓活检:造血细胞与脂肪细胞的比值约为60%,粒系、红系、巨核系三系细胞均可见,比例大致正常,刚果红染色阴性。骨髓及外周血免疫分型均正常。诊断: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嗜中性荨麻疹性皮病,Schnitzler 综合征待排,淋巴瘤待排。全外显子检测(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示,在检测范围内未检测到与受检者临床表现高度相关的罕见变异。共检测到基因25 030 个,覆盖度达99.7%,平均测序深度217X,测序深度>30X 的区域所占比例为98.48%。在检测范围内未找到NLRP3基因突变。细胞因子IL-2 为8.16pg/ml(正常值为0.08~5.71pg/ml),IL-4 为20.33pg/ml(正 常 值为0.1~2.80pg/ml),IL-6 为33.04pg/ml(正常值为1.18~5.3pg/ml),IL-10 为17.37pg/ml(正 常值为0.19~4.91pg/ml),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为21.76pg/ml(正常 值 为0.10~2.31pg/ml), 干 扰 素(interferon,IFN)为40.97pg/ml(正常值为0.16~7.42pg/ml),IL-17A 为74.44pg/ml(正常值为0.1~2.9pg/ml)。2019 年6 月开始给予硼替佐米(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规格3.5mg)2mg,1 周1 次,醋酸地塞米松(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75mg)10mg/次,治疗4 次,治疗无效。2019 年12 月经医师讨论,Schnitzler 综合征诊断明确。因无IL-1抑制剂,故给予IL-6 抑制剂托珠单抗(Chugai Pharma Manufacturing Co.,Ltd.,规 格80mg)治疗,80mg/次,1 个月1 次,共治疗1 年。治疗期间未再发热,皮疹基本消退,复查示炎性指标正常。

2020 年12 月患者腰骶部疼痛明显,并再次出现发热、皮肤红斑。核磁共振示多处骨病变,腰椎压缩性骨折。骨科给予骨水泥成形手术治疗后,患者疼痛减轻。腰椎及髂骨活检:髓腔内见造血细胞,增生大致正常,粒系、红系、巨核系三系细胞均可见。淋巴样细胞增多,散在及灶状分布,细胞体积中等偏小,胞浆少,核类圆形、深染,散在易见浆样细胞,胞浆丰富、粉染,核类圆形、偏位,染色质凝集。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结果示:Bcl2(+),Bcl6(-),CD5( 散 在+),CD10(-),Cyclin D1(-),PAX5(+,多于CD5),CD23NS。 CD3(散在+),CD163(组织细胞+),CD20(+,多于CD3),CD61(巨核+),CD34(血管+),CD234a(红系细胞+),MPO(粒系细胞+),Ki67(<5%)。特殊染色:LEF-1(散在+),CD71(红系细胞+),CD138(散在+)。原位杂交结果:kappa(+),lambda(+,少于kappa)。诊断:小B 细胞类淋巴瘤,目前不支持滤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骨髓免疫分型提示 1.69% 单克隆B 细胞(CD19+CD20+CD22+sIgM+CD79b+kappa/lamda=6.98)和 0.4% 单克隆浆细胞(ckappa+CD19+CD38+CD138+)。骨髓活检提示小B 细胞淋巴瘤(CD20+CD10-CD5+Bcl2+Bcl6-PAX5+CD23NS Ki67<5%+)。免疫球蛋白重链排列LGH阳性,未检出MYD88突变。诊断为惰性小B 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或巨球蛋白血症)。给予利妥昔单抗(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0mg、500mg)600mg,qd,共1 次;苯达莫司汀(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5mg)100mg,qd,共2 次;21 天为1 个周期,治疗1 个周期,未评效,后患者回到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2 讨论

Schnitzler 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其中,主要标准:①慢性荨麻疹样皮疹。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或IgG)。次要标准:①反复发热。②骨病变伴或不伴骨痛。③皮肤活检提示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④白细胞增多和(或)CRP 升高。确定诊断标准:若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IgM,需要同时符合2 条主要标准和至少2 条次要标准;若为IgG,需要同时符合2 条主要标准和至少3 条次要标准[1]。本例患者反复出现发热和荨麻疹样皮疹;IgM 阳性;炎性因子CRP、IL-2、IL-4、IL-6、IL-10、TNF-α、IFN 均 升 高;皮肤活检提示伴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荨麻疹;符合Schnitzler 综合征的2 条主要标准和3 条次要标准,Schnitzler 综合征诊断明确。患者常因皮疹在皮肤科就诊,需鉴别的疾病主要有:低补体荨麻疹性血管炎综合征(血清中补体C1q 降低可激活炎症介质的产生,导致血管炎,通常与红斑狼疮有关)、冷吡啉相关周期性综合征(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寒冷刺激可能导致反复皮疹,发烧,关节痛,NLRP3基因突变检测阳性)[2]和成人Still 病(表现为发热、关节炎、皮疹、白细胞增高、抗核抗体阴性)。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可排除上述疾病。患者病程中多次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且抗感染治疗无效,可排除感染相关的发热和皮疹。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是Schnitzler 综合征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最初认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Schnitzler 综合征患者发生炎症反应的原因,但大多数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的临床疗效欠佳,且本研究中的患者应用硼替佐米的临床疗效也不够理想,这提示M 蛋白的减少并未缓解全身炎症反应。另有研究推测可能是系统性炎症促进浆细胞克隆产生进而导致Schnitzler 综合征患者发生炎症反应,该情况下阻断IL-1 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3]。IL-1 抑制剂阿那白滞素的临床疗效较佳,但其只有抑制炎症作用而不能治愈疾病[4]。本研究中的患者应用托珠单抗临床疗效确切,皮疹和发热均消退,这与文献报道一致[5]。

Schnitzler 综合征这一罕见炎症性疾病可发展为血液恶性肿瘤。Schnitzler 综合征患者10 年发生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概率达15%,其中多数为巨球蛋白血症[6]。本研究中的患者在发病后约6 年进展为惰性小B 细胞淋巴瘤。因此建议在患者确诊Schnitzler 综合征后,临床医师务必提高对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警惕,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猜你喜欢

单克隆荨麻疹皮疹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便携式皮疹观察尺的研制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组合抗结核药物致过敏性皮疹32例临床分析
TSH受体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