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危害与火场排烟技术

2023-08-18张永成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8期
关键词:水枪火灾现场火场

张永成

(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朗霞站,浙江宁波 315400)

0.引言

根据应急管理部数据统计,2021 年全国共接报火灾74.8 万起,死亡1987 人,受伤2225 人。其中,火烧致死人数低于30%,超过70%的死亡人员因烟气致死,其他原因不足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控制建筑火灾危害,就需要使用科学的火场排烟技术,降低建筑火灾死亡人数。

1.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

1.1 发烟量大

在地下建筑刚产生火灾时,和地上建筑火灾前期情况类似,火焰会迅速点燃周边可燃烧物质。可是,大多数地下建筑是半封闭状态,并不能提供给火灾足够的氧气,在面对一些固体可燃物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上升到和地上建筑火灾相同的温度,即需要更长的阴燃时间,具有较大的发烟量。而且,地下建筑通常情况下不具备系统窗,这让火灾生成的大量烟气,无法通过系统窗,顺利排出地下建筑,绝大多数的烟气会聚集于建筑物内部,进一步增加地下建筑的烟气量。

1.2 泄爆能力差

地下建筑在半封闭状态下,会不断聚集烟气,火灾产生的高温无法通过常规方法有效发散,会让地下建筑空间温度快速上升,导致气体体积在短时间内快速膨胀,会更快发生“轰燃”现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缺少泄爆能力的地下建筑,会扩大“轰燃”现象的概率。

1.3 人员疏散困难

地下建筑是一种半封闭式空间,需要由灯源之类的设施提供人工照明,不具备廊道的自然照明条件。而在发生火灾时,地下建筑的电力供应会受到影响,还未离开地下建筑的被困人员需要借助疏散标志指示灯等紧急光源,才能正常离开地下建筑[1]。而在大量烟气的干扰下,被困人员辨别紧急光源会受到影响,增加被困人员疏散难度。而且,在发生火灾时,使用电梯具有极高的安全风险,被困人员需要沿着楼梯离开地下建筑。在火灾发生初期,烟气流动速度约为0.3m/s,在火灾猛烈时期,流动速度可达0.5m/s ~3m/s,在楼梯等垂直空间中,烟气流动速度会上升到3m/s ~4m/s,影响被困人员的正常疏散。

1.4 扑救困难

相较于常规的地上建筑火灾,地下建筑火灾具有扑救困难的特点,例如探测火情、通信指挥等工作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无法在短时间内制定高效、安全的扑救活动。

2.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烟气危害

烟气是可燃烧物在燃烧过程,吸收火焰中的热能,生成拥有热量的混合物,主要有完全燃烧的炭黑粒子产物与不完全燃烧的灰分。

2.1 烟气会引起中毒与窒息

地下火灾产生的烟气是一种混合物质,会携带大量毒性气体,如CO、HCl、HCN 等。人在呼吸烟气与空气混合物后,会产生例如麻醉、窒息等负面影响,影响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的正常呼吸,增加中毒窒息概率[2]。如果人员在地下火灾现场昏厥,呼吸系统会持续摄入烟气,增加各个器官运行负担,进而出现人员死亡,这也是为什么在火灾中,烟气致死人数远超过火烧致死人员的原因。

2.2 烟气具有烫伤能力

地下建筑具有半封闭性质,导致在发生火灾时,地下空间温度会迅速上升至800℃~900℃,烟气温度也会增加到600℃~700℃,在火源位置的温度则会超过1000℃,增加地下建筑热量集聚速度[3]。而物质燃烧产生的火风压又会在烟气温度影响下进一步增加,为烟气流动提供正反馈条件,增加烟气流动速度与火灾影响力。而烟气拥有较高的热量,救援人员穿戴的衣物无法抵消烟气热量,更容易出现烫伤事故。而且,救援人员在跑到救生出口期间,会持续承受来自烟气的高温,极容易出现虚脱现象,失去自主逃生能力。

2.3 烟气会对人员视线造成干扰

在普通的25m2建筑空间内,利用外来火源点燃内部装修材料,测试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量。从发烟开始的10min 内,以疏散视距的10m 界限为例,会产生2.4×105m3的烟气,可以充斥单层3500m2、每层3m 高、总计23 层的建筑空间。而常规地下建筑仅有1 ~3 层,单层高为2.4m ~3m,燃烧产生的烟气会在短时间内充斥整个地下建筑空间,而被困人员的能见距离也会下降至30cm[4]。即使拥有紧急光源指引,也会因情绪、生理等多种因素,增加对火灾的恐怖感,失去冷静判断能力,降低安全逃离火灾现场的概率,进而增加被困人员的死亡概率。

2.4 烟气会协助地下火灾蔓延火势

在烟气中,存在CO 等不完全燃烧产物,在高温、火风压的双重影响下,CO 又会和空气产生进一步混合,提供更多的可燃烧物质。燃烧产物会携带更多的热能,在对流、辐射的影响下,会在地下建筑中增加新的火点,缩短“轰燃”时间,让地下建筑的火灾获得火势蔓延条件,增加更多的不可控因素,提高火灾救援难度。

3.地下建筑火灾中的火场排烟技术及应用

为科学控制地下建筑火灾影响力,降低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伤亡率,控制经济损失,需要选择合适的火场排烟技术,并进行科学应用。现整理几种常见的火场排烟技术及应用方法,便于救援人员学习与应用。

3.1 自然排烟

地下建筑火灾会产生热气流,可以利用其浮力条件,配合地下建筑的排烟竖井、排烟道与电梯井、楼梯间等出入口,通过空气的自然对流,将地下建筑中的烟气从排烟口处顺利排出。在排出过程中可以打开上风向下窗与下风向上窗,借助自然风力,实现水平方向的排烟。如果是垂直方向排烟,则要打开上部排烟口,同时将下部进风口进行关闭,避免出现空气与烟气产生的“中性面”下移,降低排烟效果。也需要考虑到在地下建筑火灾期间,自然排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出现排烟速度偏慢等情况,救援人员可以根据救援条件,使用其他方法进行辅助排烟。如果在必要条件下,也可以使用定向破拆技术,打开地下建筑的半封闭条件,加速自然排烟。

3.2 机械排烟

机械排烟技术是通过强制动力,在地下建筑空间内构成空气对流,完成排烟任务。相比于自然排烟,机械排烟拥有更稳定的排烟效果。如果是在地下建筑火灾初期使用机械排烟技术,可以让着火区域火风压得到有效控制,并形成负压条件,避免烟气向未着火区域发生扩散,可以让未着火区域的人员安全疏散,一些重要物资也可以及时转移,保障人员与财产的安全。机械排烟技术可以根据使用方法,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通过排烟机与排烟车,完成移动式排烟。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救援人员需要先确定一个和火源拥有足够安全距离的通道,即没有选择救援的通道进行排烟作业。也可以选择和火源距离较近的通道,即选择救援的通道实施送风。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其他出口成为驱散烟气的通道,让救援人员获得足够的新鲜空气,降低救援风险。在送风软管周边区域,也可以构成拥有正压无烟条件的安全区域,救援人员可以在这个区域进行轮换休息,避免出现体力不支,降低救援效率的问题。在实施移动排烟技术时,要求排烟输出口放置在地上的室外环境中,吸风口要吸收室外环境的新风,完成送风任务。如果是用在一些较长的纵深距离地下建筑中,就可以通过移动式排烟技术进行排烟。第二种,使用固定式排烟系统进行排烟。固定式排烟系统拥有多个排烟设备,例如防火防烟门、排烟风机、自动控制设备等。相比于移动式排烟技术,固定式排烟系统排烟效果更好,可以在发现火灾的最短时间内启动排烟计划,大约可以排出地下建筑火灾现场约80%的热量,有效降低火灾现场温度,为之后的被困人员安全疏散与救援人员火灾扑救提供安全保障。

3.3 喷雾水排烟

通过雾状水控制火灾现场温度,降低烟尘总量,进而形成负压区,提高烟气驱烟效果。以最常见的喷雾水枪为例,在喷雾水枪工作压力为0.3MPa,流量为2.5L/s 时,水枪喷射有效直径可以达到2.2m;如果工作压力为0.44MPa,流量为2.5L/s 时,水枪喷射有效直径可以达到2.5m。将喷雾角调整在60°,可以获得最佳喷雾排烟效果。这种方法多用在拥有两个及以上出入口的地下建筑火灾中,选择进风口进行喷雾排烟,或是在两侧出入口同时喷雾,加快排烟效果。如果地下建筑火灾自然排烟速度偏低,现场火灾救援条件不具有良好的机械排烟效果,救援人员就可以同时使用2 ~3 个,集中火源进行排烟散热。在喷雾排烟过程中,超过90%的喷雾水会吸收热能,完全汽化,进一步降低火灾现场温度,提高火灾救援效果。

3.4 泡沫排烟

向火灾现场的高处位置喷洒高倍数泡沫灭火剂,通过产生的泡沫物质,快速填充火灾现场,既可以快速排烟除尘,也可以隔绝起火点周边烟气,达到合理控制火灾的效果。泡沫排烟技术可以应用在室内空间,不会产生过多的水渍影响,对于保护一些重要资源有较大帮助。

3.5 化学药剂排烟

地下建筑火灾产生的烟气有毒成分,具有偏酸性与可溶于水等特性,利用喷雾水排烟原理,向烟气喷洒可以中和酸性物质的化学药剂,就可以有效降低烟气中的有毒物质含量,也可以让烟气这种气溶胶发生凝聚现象,降低烟气的减光性,便于被困人员安全逃生。火灾救援单位可以在这方面展开深入的技术研究,提升化学药剂排烟的适用性。

4.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案例分析

为让本文内容更具有参考价值,将对某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4.1 基本情况

某体育馆地下一层总面积为400m2,由私人承包,建成名为“某俱乐部”的酒吧。在火灾发生前,该酒吧因经营困难已经停业,仅有1 人负责值班。在火灾发生当前,值班人员外出,锁上大门。体育馆工作人员在发现灾情的第一时间报警。等到辖区队站抵达现场时,火灾正在扩散时期,地下建筑存在大量浓烟,增加火灾救援难度。当日气温3℃,北风2~3 级。

4.2 火灾扑救过程

本次火灾扑救过程,可以划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侦察,排烟降温。在接到报警后,指挥中心立刻调集辖区2 辆消防车、16 名指战员前往火灾现场。因为该体育馆处于经十路中段位置,具有位置敏感特性,指挥中心又迅速调集13 个队站、36 辆消防车、280 余名指战员,进行现场增援。率先抵达火灾现场的队站人员立即进行火情侦察,发现起火点在体育馆北侧地下一层的“某俱乐部”,存在桌、椅与易燃可燃材料,产生的烟气从体育馆门、窗等位置扩散,现场无被困人员与化学危险品。站长下达命令,1 辆水罐车停靠在消火栓周边,由2 支水枪负责掩护救援人员对地下建筑做内部侦察,寻找着火点,1 支水枪负责灭火。站长与副站长带领战斗员通过水枪驱动排烟,对现场做排烟降温;第二阶段:划段指挥,逐步推进。支队指挥员抵达现场后,立即组建火场指挥部,并和队站指挥员、体育馆工作人员了解火灾与地下建筑基本情况后,对战术部署进行调整,并将火场的西、北、东3个方位,逐次5 个救援区域,现场支队领导负责控制各个救援区域,配合灭火资源,对整个灭火作业进行高效指挥;第三阶段:调整部署,近战灭火。全体指战员在指挥部的组织指挥下,通过空气呼吸器,轮流进入火灾现场进行近战灭火。在西侧救援区域,使用4 支水枪主攻灭火,控制火势。在东侧救援区域,使用2 支水枪进行灭火。在北侧、西北侧、东北侧分别使用2 支水枪,配合强行破拆进行灭火。同时,两部排烟车负责在东侧、北侧进行排烟作业,构建立体交叉作战模式。利用“内攻外控、四面包围、上堵下封、强攻近战”,阻断火势蔓延。其余人员与车辆装备则进行时刻替换,实现有条不紊进行安全灭火。

4.3 火灾扑救成绩

在本次地下建筑火灾救援案例中,共投入14 个队站、39 台消防车、300 余名指战员,经历4 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成功扑灭大火。本次火灾影响范围超过260m2,零人员伤亡,保护体育馆近亿元的物资财产安全。

5.结语

地下建筑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发生火灾具有较高的危险性,火灾扑救难度大,应坚持“两个至上”原则,采取多种火场排烟技术,将火灾产生的烟气及时予以排除以及阻止烟气向其他安全区域外散,从而确保人员的顺利疏散、安全避难,并给灭火救援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水枪火灾现场火场
行为判断
利用无人机开展火灾现场勘验
水枪大作战
基于无人机进行火场搜救设备的研究设计
英国村庄火灾现场惊现烈焰“火龙卷”奇观
前方火灾,超人出动!
火灾现场勘验照相的作用及具体流程
水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