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成功举办

2023-08-17

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普大会科学

[本刊讯] 2023年5月20日,作为2023年上海科技节的重磅节目,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成功举办。大会以“创新·传播·融合”为主题,以“全球视野、创新引领、学术本位、公众属性”为定位,邀请科学家、科技传播实践者和理论学者、教育专家和产业领军人物等,就科技传播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培育等议题展开探讨,提升全社会对科技传播的认识,探索科技传播发展新路径、新业态,推动上海科技传播事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建设科技传播高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构建城市科学文化,上海市推出“科技传播领航计划”。本届科技传播大会正式发布这一计划,并举行了发布仪式。本届大会由主旨大会、科普融合发展大会、科普作品创制大会、长三角科技传播院(所)长研讨会四场专题会议组成。

主旨大会

主旨大会主题是“科普新生态,传播新效能”,探讨如何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市科委主任骆大进总结了上海在科普人才、科普作品、科普产业和国际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指出其从中体现了上海海派特色的科普风格,体系和路径都已基本形成。樊春海院士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科普意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融合科技传播课程体系建设、青少年工作站链接基础教育、优秀科普作品、科普领域内外交流合作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哔哩哔哩董事长陈睿介绍了B站在科技内容转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2022年有2亿多用戶在上面观看科技节目,很多Up主是科技工作者,网站致力于打造科技内容的导向,让年轻人看到科技、爱上科技、走上从事科技的道路。陈凯先院士、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校长周彬、上海科技馆宋娴等认为,青少年科创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和科普场馆。现在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学科教学,而科创教育的路径是走出学科、走进科学、走进科研、走向科创;科普场馆让更多青少年参与优质的科普活动、科创教育中,对其成长起到促进和帮助作用,场馆也可利用自身研发优势,将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转化为科创教育项目。

大会邀请企业家、投资人代表围绕科技传播人才和科普产业展开座谈。果壳创始人姬十三希望未来科学能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像电影、音乐、艺术一样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科普产业的重点是前沿科技的科普,当前沿科技呈现爆炸性发展,公众(包括政府决策部门)理解它们,都存在理解的门槛,建议加大对前沿科技科普化的投入,不能只靠公益,要靠产业整体发展起来。提出“硬科技”概念的中科创星创始人米磊认为,中国硬科技发展前景广阔,其科普的难点在于公益性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如何让一线科学家把最前沿的科技进展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然谈到,背靠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里面许多神秘的航天器、可敬的航天人,以及令人讴歌的航天精神,把它们和STEAM教育结合起来,可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做好航天教育。

科普融合发展大会

科普融合发展大会主题是“聚焦科技传播赋能,助力城市创新未来”。多位科技传播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畅谈如何培育国际创新型大都市的科普产业,促进科普与各产业的融合发展,集智聚力、共谋未来。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的“打造创新型国际大都市的未来科普产业”主题是,科普产业创新发展能凝聚更多力量推进科普事业。2018年全国科普产业规模约1000亿,专营科普企业数量近400家,主要集中于科普教育、科普展示、科普出版、科普文创、科普旅游和科普影视。上海科技馆(由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组成)是综合性科技博物馆集群,拉动了整个城市甚至全国科普的产业。上海混知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陈磊提倡“像做产品一样做科普”,科普产业边界无限广,科普的核心是一套方法,即用它去解构知识、重塑知识、再表达知识;它有无限的可连接性,可辅助任何领域、任何学科,给它们赋能;科普工作适合规模化生产,可以建立标准的生产流程、标准的创意动作,做出标准的产品;创作时积累的无数漫画素材,让创作具有非常强的IP延展性。米磊认为全球的“硬科技”竞赛越来越激烈,谁率先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就能在未来几十年实现引领。“硬科技”不但是技术硬,也指精神硬,要有科研的工匠精神才能把硬科技做好。“硬科技”先期投入(5—10年)是“十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拐点没有到来之前坚持长期投入,才能迎来转折点,实现直线上升的回报。工业革命之所以诞生在英国,原因之一是当年英国有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思想家、实业家形成的组织,包括英国皇家学会,做了很多科技传播工作,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诞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庭认为科普产业需以科普用户社会的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目前科普产业的主体是政府,业态总体上有些割裂,市场规模不大;明确了科普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通过科普的协同创新才能把产业做大;政府应该支持各阶层、各社会主体参与到科普当中,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数字技术对产业影响非常巨大,原创技术进入科普产业,能够形成从0到1的原创,也能实现从无到有的业态生成,产生新兴业态。蚂蚁区块链科技(上海)公司张辉谈到,对一家从事硬科技的包含区块链、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安全技术信息的企业来说,主要是通过科技产品推广进行科普。即让用户通过沉浸式游戏化的互动学习去理解什么是隐私计算,让他们在实景和虚拟场景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连续性的接触体验。

科普作品创制大会

科普作品创制大会主题是“科普内容创制的能力体系建设”。追溯科普创作的发展之路,探讨科普创作的创新开发,展望科普创作的未来趋势。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前副理事长卞毓麟的《中国科普创作的百年时间线》梳理了中国科普创作的百年发展之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前院长杨秉辉介绍了我国医学科普从1950年代关注基础公共卫生事务做起,到现在转向普及全民大健康概念,重点放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方面的过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强调我国科普发展历程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线,至今传播科学知识仍是主流,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科普精神仍很重要;上海的公民科学素养虽然是全国最高的,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科普作家协会作为专业的推动科学创作的协会,依然面临很大挑战。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介绍了团队如何怀着“以地理视角解构世间万物、探索极致世界”的梦想,以创作极致科普作品为己任的奋斗经历,以及奉行的“建立长期目标、回答基本问题、呈现超凡视觉”工作方法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琰做“美丽科学”项目至今已近10年,初衷是用艺术的演绎方式把化学带给人类的福祉展现出来,让更多孩子喜欢上化学。《航空知识》王亚男认为,寻找自身领域与其他领域的结合点,或者换个角度去演绎传统领域中未曾关注的地方,可能都会产生衍生科普价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围绕前沿科技维度、科学教育维度、传统文化维度、自然教育维度等四方面,阐述了科普创作的未来思路。

科幻作家王晋康谈到,科幻是文学作品,它需要用精美的文学“外衣”把科学“包裹”起来,拉近读者和科学的距离,让他在心中建立对科学的爱。科幻要对科学给予整体的、前瞻性的思考,以及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

长三角科技传播院(所)长研讨会

研讨会围绕协同育人、如何为上海为长三角乃至为中国和世界的科技传播培养未来的领袖人才,大家各抒己见。主题之一是“科技传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李本乾介绍了该校科技传播人才培养和体系创新的机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大伟交流了科技传播和文创紧密结合的经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峰分析了大语言模型的影响与传播学科发展的关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辰瑶探讨了数字时代科学新闻的未来发展。主题之二是关于科技传播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韦路提出了“四全协同”的理念,即指全员、全科、全程、全球。

(晓 工)

猜你喜欢

科普大会科学
WAIC与WIC大会简介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第39届ISO大会撷英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