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纪录片的传播内涵与叙事构建

2023-08-17韩瑞雪

新闻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叙事方式乡村振兴纪录片

韩瑞雪

【摘   要】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村庄在十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录片《村庄十年》聚焦十个特色村庄,以村民自述的方式展示其生活变化,记录中国乡土形象在十年间的变迁,展示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人民生活改善、村庄发展增速的图景。本文以该纪录片为例,在分析其传播目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的同时,关注其叙事方式,从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内涵四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新时代乡土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村庄十年;纪录片;传播内涵;叙事方式;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纪录片《村庄十年》作为礼赞新时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迎接党的二十大首批重点节目之一,记录了我国十个典型村庄的脱贫发展故事,以富有生命力的乡土画面展现新时代村庄发展的美好图景,描绘出农民与土地、村庄共存共荣的画卷。

一、乡村纪录片的传播内涵

本文从传播目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四个方面,对《村庄十年》的传播内涵进行深入剖析。

(一)传播目的:呼应乡村振兴,展现乡村巨变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纪录片《村庄十年》关注到国家十年间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就,聚焦不同地域、特色的村庄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旨在阐释新思想、礼赞新征程、讴歌新时代,体现十年来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村庄十年》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处在不同省份的十个村庄,这些村庄在十年间发展起特色产业,纪录片用真实影像,采用村民自述的方式,真实展示村庄变化,介绍党和国家的政策、技术和经济扶持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政策落在实处、造福于民的最好体现。

(二)传播渠道:移动互联形式,多方共同传播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途径从报纸、广播扩展至移动互联设备,给内容传播带来更多可能。作为央视的重点纪录片,《村庄十年》在电视频道与移动端同步播出,更加符合网络时代受众碎片化、移动化观看的需求。此外,作为报纸、广播的“补偿性媒介”,短视频凭借短时间内丰富的内容输出和表达特性,拥有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因而除了电视频道、央视频等官方渠道,出品方也选择将《村庄十年》中的精彩片段和推广歌曲以短视频的形式在B站、抖音等新兴视频平台发布,进一步促进了纪录片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其中B站作为纪录片资源丰富、年轻人聚集的视频平台,更易促进纪录片的传播。

(三)传播内容:村庄风格各异,涵盖类型全面

近年来,展现乡村面貌和变化的影视佳作层出不穷:《乡村里的中国》以农村的三组家庭为主线,向观众展示了平凡的农村生活;《中国扶贫在路上》关注典型扶贫案例,呈现农村贫困主体脱贫历程;《故乡的风景》选取十个代表性村庄,唤醒观众心中深处的乡愁。乡村类影视作品均圍绕“村庄”这一主题,从不同方面展示我国农村生活。而《村庄十年》关注到党和国家领导下我国农村的变化,以十年间的变化为线索记录十个村庄的故事。首先在内容选择方面,纪录片关注到天南海北、风格各异的村庄,力争涵盖更多村庄类型。其中有江海沿岸的靠水而生、有广袤土地的粮食种植、有大山深处的家园重建,十个村庄各具特色,虽然村民生活面对不同的挑战和困难,但各村庄根据地理条件发展不同产业,最终都实现了脱贫。纪录片内容整体看丰富且具体,涵盖了5G覆盖、乡村规模化、机械化、电商直播、乡村旅游等多个热门话题。其次在内容呈现方面,《村庄十年》将话筒交给百姓,采用村民自述的方式构建内容,使得内容更加真实和生动。

(四)传播效果:了解现实获得自豪感,赢得热度口碑双丰收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社会学家卡茨认为受众使用媒介的行为很大程度上由需求决定,并将需求分为认识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和舒缓压力的需要五大类[1]。观众主要是基于信息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而选择观看纪录片、电视剧、综艺等影视作品。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娱乐信息充斥形成信息瀑布,但有深度、有温度、有价值的作品仍是观众需要且追求的。《村庄十年》作为一部展示村庄巨变的偏知识类纪录片,真实记录了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并对农业机械化、蔬果种植等知识进行讲解,还原村庄十年间的变化。此外,纪录片选择以访谈的形式呈现内容,使得观众无形中成为旁观者与倾听者,从村民朴实话语中了解我国乡村的巨变,从而获得自豪感。从现有数据来看,《村庄十年》在央视频平均每集点击量达43万,与央视频同期纪录片点击量相比名列前茅,且B站相关视频的评论均表达正向情感,能够看到此部纪录片在热度和口碑方面实现了双丰收。

二、乡村纪录片的叙事构建

(一)叙事视角:聚焦个体,展现宏大主题

法国学者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个形态,其中内视角可以分为主人公视角和见证者视角[2]。乡村由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个体组成,村庄的变化由个体创造,因而《村庄十年》从时代和个体出发,采用主人公视角,将旁白和讲述交给村民,聚焦年龄、样貌、身份不同的平凡个体,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关注个体故事,对其百态人生进行剖析,以分享的形式鼓励村民讲述十年间的生活和想法,通过村民的真实和动情讲述,从他们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的具体变化反映十年来我国乡村振兴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村民自身对乡村振兴的切实体验和情感。讲述者包括农民群众、返乡学生、扶贫干部等,多种身份的个体更能促进观众从多个角度理解内容,让观众产生共鸣。在第五集《七彩粮仓》中,纪录片关注到放弃城里工作后回乡种地的学生和工人个体,记录他们做选择时的纠结与担忧、回乡后的辛劳与成就和学习技术、改变其他村民生活的模范带头作用,展现学成回乡学子的心路历程和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变,讲述者的大学生身份更能让观众代入个人情感、感受村庄变化。

(二)叙事主题:关注变化,反映时代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村庄有不同的特色、产业和发展步调。《村庄十年》将目光聚焦在具有不同特征的十个典型村庄中,讲述不同地区的村庄如何依托技术发展和产业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呼应国家扶贫政策与工作,体现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背后的力量。《村庄十年》从宏观方面展现出我国农村的迅速发展,并细腻刻画为乡村振兴作出奉献的基层工作者和村民。人是构成村庄的微小但不可或缺的个体,该纪录片通过生动真实的影像,从个体层面展现时代变革。如第一集《筑梦山海》以福建省下岐村村民的图片和讲述开场,从生活在海边的人切入,讲述村庄依靠水产养殖“富起来”的故事,并将村民讲述与村庄介绍拼接展现。而宏大的主题通过“上岸后开了一整晚电灯”“有种落叶归根的感觉”等村民真情实感的话语来体现,反映出时代变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回乡建设家乡”也成为热门话题,《村庄十年》关注到时代浪潮的变化,将那群“村庄变化见证者、家乡发展开创者”的青年人作为主角,反映当代青年爱乡的深厚感情和回乡建设家乡的伟大志向。

(三)叙事结构:逻辑合理,共同反映主题

视觉叙述结构一般以平行板块式和阶梯递进式为主。平行板块式结构是指依据某个特定主题,相关板块采用并列的时空关系,可以独立单列框架,也可以打碎进行交织处理,不同板块同步进行沟通反映主题[3]。在第一集《筑梦山海》中,福建海边村庄和山中村庄的景色和村民访谈同步呈现,将海边与山中生活的不便之处交织展现,将环境和困难截然不同的两个村庄面貌在同一集中同步展示给观众,两部分互不干扰,但共同呼应“改变”这一主题。阶梯递进式是指在相对统一的整体环境下,叙述内容在时间、空间、逻辑关系上层层递进,有一定的线索联系[4]。《村庄十年》的每一集都遵循从过去到现在、从困难到美好的逻辑规律,将村庄变化层层递进地讲述给观众。如《筑梦山海》在逻辑关系上层层递进,从村民讲述“上岸”前的生活不易、年轻人离开到党和国家支持“上岸”的政策和措施,再到“上岸”后生活的改善和依托海产养殖和旅游业“脱贫致富”、年轻人回来的“凤凰涅槃”的过程。

(四)叙事内涵:叙事连贯,引发共鸣

美国学者费希尔提出“叙事人”理论,强调个人的主体地位,因而证明用户在知识传播中具备关键作用[5]。受众会根据自身信息和情感需求以及偏好,选择性地接受和传播信息。学者刘蒙之将叙事学与传播学理论融合,对费希尔的叙事连贯性与叙事忠诚性模型进行介绍[6]。借助此模型,可分析该纪录片的叙事内涵。叙事连贯性包括论证或结构连贯性、材料连贯性与人物连贯性,其中结构连贯性关注叙事各部分在逻辑连接上是否合理。《村庄十年》每一集都按照一定的逻辑叙述,第三集《山外新家》以“山中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差、响应搬迁政策搬入陈双村、从不被村民接纳到成为家人、村庄接受并以水果种植为产业”为讲述主线,“由差变好”符合村庄变化的主题,各部分衔接连贯。此外,材料连贯性还强调故事与其他已知信息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严谨。《村庄十年》在展现村庄生活时,并没略过村民生活的不易,海上渔船生活的危险和不便、大山深处求学的艰辛和曲折、回鄉种田的纠结与困难等都是对真实村庄生活的展现,真实的内容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

此外,叙事理论认为,优秀的叙事在具备连贯性时也应该具备叙事忠诚性,即故事内容是否符合用户生活经验、逻辑常识和价值观。符合用户基本价值观、能够激发用户情感共鸣的作品更容易被接受。而聚焦村庄题材的作品与用户的乡愁相联系,这样具体的情感容易引起观众认同。在价值观输出与情感表达方面,《村庄十年》没有用宏大叙事歌颂群体情感,而是请与村庄同生共存的个体讲述生活变化,他们朴实真实的讲述更具备直达内心的力量。一方面展示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对于村庄发生巨变的影响,激发观众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展示村民在艰苦岁月中的不服输、不怕难以及追求新生活时的敢闯敢做精神。在第一集《筑梦山海》中,渔民回忆面对台风时“生死看天”的洒脱,这样面对危险甚至死亡不畏惧不服输的精神让观众被深深震撼。

三、结语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谈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生灵,而生于土地长于土地的农民与黄土为伴,在乡野湖海之间书写人生故事,这样的故事值得被记述。而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村庄从封闭、落败的环境中走出来,《村庄十年》真实讲述了村民与村庄从封闭到迎接新生活的过程,将十年间村庄的变化记录下来,让受众切实感受脱贫攻坚的不易和取得的成果,建立起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观众之间的集体记忆,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这一历史性大事以影像形式记录并留存,展示出中国农村个体敢拼敢争、自立自强的品格,构建出真实、向上的乡村媒介形象,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为观众注入新的精神力量,展示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主流媒体的优质内容创作和舆论引导功能,也反映出我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大国使命和担当。■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4.

[2]翁晓华.论新冠肺炎疫情场域下大型体育赛事纪录片的价值传递和叙事策略——以《闭环下的五环》为例[J].当代电视,2022(10):92-95.

[3]程丹.电视纪录片平行叙事结构[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63.

[4]曾晶芳,冯德岭.精准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与创作方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7):14.

[5]Fisher,W.R.Narrative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J].Communication Mon-

ographs,1984(51):1-22.

[6]刘蒙之.叙事传播:范式、理论及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的分析策略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63-71.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21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叙事方式乡村振兴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电影《千万别丢下我》的叙事学分析
从《夏洛特烦恼》看青春片叙事方式的走向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