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台时政新闻节目转型路径探析

2023-08-17符丹

新闻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传播渠道转型升级

符丹

【摘   要】时政新闻节目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城市台在传统模式下采制出的时政新闻已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在全媒体时代,采编人员应该认真思考“做什么内容、做给谁看、怎么做?”才有可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结合海口广播电视台《海口新闻联播》节目的实践,对城市台时政新闻节目应该如何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传播力和竞争力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台;时政新闻节目;转型升级;传播渠道

在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快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时政类新闻节目面临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城市台的时政新闻节目。笔者认为,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应当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完善报道方式和传播渠道,并利用自身特点提高舆论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与公信力,以适应全新的传播格局,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一、增加新闻信息量,提升社会影响力

对于城市台而言,“新闻立台”是必须坚持的办台理念,时政新闻节目更是城市台发挥政治优势、突出权威性、提高公信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平台,节目通过报道政府的一些决策、活动,公开透明地让人民群众了解相关情况,为政策的实施或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但是长久以来,这类节目的报道对象主要是政府领导,传播主体是机关工作人员,有效信息并不多,也就导致了节目的枯燥无味。尤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观众流失速度就更快了。那么,如何让时政新闻“有料又有趣”呢?

(一)打造综合性新闻节目

由于电视媒体面对多层次的复杂的受众群体,他们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等都不同,其收视取向和信息需求也千差万别。笔者认为,若要兼顾不同层次受众需求,提高新闻信息到达率,首先就要增加时政新闻节目的有效信息量,将其打造成综合性新闻节目。简而言之,就是要开杂货铺,而不是专卖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时政新闻权威性、影响力与收视率并存。

“政治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总是与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中的其他部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要做好时政新闻节目,不可不关注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一档受欢迎的时政新闻节目,应该既有领导活动和重要会议报道,又有经济新闻、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和体育新闻。近年来,海口广播电视台时政部《海口新闻联播》节目组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例如,与民生新闻节目实现资源共享,将一些老百姓关注的民生信息进行整合后,以全新面貌在《海口新闻联播》中播出;增加“新闻快讯”滚动字幕,摘录央媒、省媒传播的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信息,提高节目有效信息量;专设“一周要闻”,汇总当地要闻,短小而精炼;在节目中设立《共产党员》《政协委员在身边》《政协提案问效》《海口党群服务中心巡礼》《海阔评》等系列小专栏,扩大自身包含的范围、传播的范围。做加法的同时,节目组还坚持做减法,即精简会议新闻、压缩活动新闻报道时长,避免出现八股腔和陈词老调。如今,《海口新闻联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体裁多样,既有短消息、长消息、新闻特写、记者观察、系列(连续)报道,又有小专栏、本台评论等。

(二)透过民生视角解读时政新闻

受节目定位的影响,一直以来时政新闻的报道视角经常是“高高在上”的,让受众有一定的距离感。透过民生视角解读时政新闻内容,既能增强报道内容的贴近性,也会更亲民。所谓民生视角,就是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观察事实、捕捉信息、发现新闻。但是,用民生视角解读时政新闻,仍应时刻保持新闻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在坚持这个原则之下,所进行的探索与创新才是时政新闻节目转型升级的初衷。

时政新闻民生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内容进行报道,例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话题。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贴近普通百姓生活,还能反映他们的需求甚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节目的受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自然会得到提升。例如,两会召开,是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原本只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比较关注这类新闻报道,但是通过民生视角解读两会信息,就可以吸引普通百姓的目光。2023年海口市两会召开期间,《海口新闻联播》开通专栏,采编播出《两会声音·多举措“扩岗”“稳企”推进更充分就业》《两会声音·加快海口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发展 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感》《两会声音·建设更多城市绿地 让市民惠享生态红利》等涉及民生的新闻,社会反响较好。

其次,报道选题本土化。作为城市台的时政新闻节目,要多关注本地区发生的事件,倾听百姓心声,体现报道的本土化。当然,在时政新闻节目中报道民生类新闻时,要着重突破民生新闻浅层琐碎、缺乏深度的瓶颈,以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作为标准来衡量选题及确定报道内容。我们绝不能为了吸引人眼球,脱离正常轨道,将时政新闻娱乐化、粗俗化报道,使其失去严肃性。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既不可取,也不符合市场需求。

最后,时政新闻报道有一定规范性,但不等于记者只能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在不违反时政新闻报道规定程序的前提下,重视自身的公众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做精做活报道,语言表达更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譬如,台风期间老百姓会比较关注天气变化,记者在采写此类新闻时除了提供天气预报信息外,若对市民的工作生活也给予一些温馨提示,既能增加有效信息量,又能让新闻充满人文关怀。

二、加强综合编排,充分挖掘节目资源

随着网络电视、微信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受众获取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特点。时政新闻节目应当与时俱进,融合来自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方面的新闻信息,强化编排功能,确保在有限的播出时段内所报道的新闻既有价值,又符合大众需求;既符合政府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又能吸引观众。与此同时,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多采用组合式报道,充分挖掘节目资源。也就是说,将新闻事实的各个侧面编排在一起,进行多方位报道。从若干新闻事实的联系、对比和隐喻出发,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经整合后新闻事实往往能以整体优势超越单一新闻事实报道的传播效果。比如,2021年3月时政部提前获知当月13日将举行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设项目2021年度第二批集中开工仪式。若按照老习惯,当天只会播出一条领导活动稿,但是在部门的策划和安排下,多路记者又分别采编了《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 江东新区:早谋划早部署 项目建设“再提速”》和《海口高新区:建设新型招商平台 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两条新闻,有点有面,有深度有广度,打出了一记漂亮的“组合拳”。

此外,在头条新闻编排上,时政新闻节目应该多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例如,自2021年以来,《海口新闻联播》节目组每年都会针对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策划推出专栏报道,如“比学赶超 百日攻坚 重点项目奋战”“扛起海口担当 推进重点项目”“海口重点项目巡礼”等,并把这些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的重点策划报道推上头条位置,增强节目的报道功能,弱化宣传味,深受观众喜爱。

三、明确策划清单,激发节目创新力

新闻策划并不是杜撰新闻,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新闻从业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新闻事实的报道所做的设计和规划。简而言之,就是对将要采访的重大题材的新闻事实所做的事先谋划或筹划。近几年,海口台时政部坚持每周一策划、周周有反馈。具体来说,就是周一前每一位记者都要深挖跑口线路的新闻热点、重点,报送2-3个下一周相对有份量的选题,部门再根据当前工作中心和记者报题情况,统筹考虑,罗列清单,明确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并指定专人收集反馈完成情况。这对于记者来说是压力,更是动力,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譬如,每年博鳌论坛召开前后,国家领导人都会视察海南。得知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将到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视察时,跑口记者迅速与相关人员联系,了解情况,提前做好各项采访准备,成功采编出通讯《施茶村幸福的一天》和特写《施茶村村民:我与总书记握了三次手》两条新闻。其中,《施茶村村民:我与总书记握了三次手》荣获了2018年度海南新闻奖二等奖。

在参与策划的主體上,有部门主任,也有编辑和记者。各岗位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新闻质量和品位,以使宣传报道达到最佳效果,产生最大效益。譬如2022年,恰逢“二十大”召开,时政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报道策划,分时段实施“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老区新貌”“二十大时光”等重大系列主题报道,细化实施“牢记嘱托 建设新海口”“以实干实绩喜迎二十大”“新海口扬帆奋进”“说变化 看发展”“党员风采”“非凡十年·海口民生账本”“稳稳的幸福”“寄语二十大”“二十大指引新征程 新时代干出新气象”等专栏,从宏观发展成就到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从大叙事到小故事、从党政机关到基层,从行业到个人、从事实到数据,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全面展现了党的十八大特别是自贸港建设、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海口辉煌的发展历程和实干实绩,营造了热烈、隆重、喜庆、振奋的舆论氛围。

四、节目转型升级,离不开记者的转型

由于时政新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要与其他媒体融合发展,这对记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合理运用受众思维

传统报道模式下,时政新闻本身具有的政治性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距离感,不利于信息的传递。想要更好地传递信息,就要站在信息接收者的角度考虑,即运用受众思维。简而言之,记者采编新闻前要在坚持政治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之上,思考一下这条新闻的主要受众是谁?他们具有哪些特征?怎样的逻辑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如何表达能引起他们的关注?有了以上准备,面对领导会议、活动的采访时,记者就更容易跳出条条框框,找出受众可能比较关注的信息点,进行进一步挖掘。比如,对于重要会议的报道,要将重点放在会议提出了哪些议题,将通过怎样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记流水账似的程序报道;对于领导的讲话视频,要截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报道,突出重点,而不是全部照用。总之,要全力避免大而空的报道,力争让每一条新闻都能真正涉及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

(二)增强提炼核心信息的能力

时政新闻记者习惯于就事论事的报道模式,特别是会议新闻,但当今社会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获取碎片化信息正成为许多人的习惯,时政新闻节目更要在有限的时段内言简意赅地阐释时政活动的核心要义,让报道通俗易懂,富有人文情怀。这就要求记者要不断增强自身从新闻事件中提炼核心信息的能力,即打破传统的新闻撰写思维,将新闻的闪光点加以提炼并呈现给观众,提升他们对时政类新闻的兴趣。

此外,一般情况下时政新闻语言简洁凝练,注重客观事实,不掺杂个人评论情感。但是,记者可以通过选择新闻核心事实,依据新闻事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报道语气、节奏,让观众可以随着播报的语气变化了解新闻事件的重点内容,从而增强他们观看新闻的方向感和目标感。

(三)树立多端供稿意识

身处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时政新闻记者不仅要掌握好传统的采写编技巧,更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适应媒体融合的实践需求,尤其要树立多端供稿意识。这就要求记者不能将自己简单定义为广播记者、报纸记者、电视记者或者新媒体记者,而是融媒体记者。记者需要充分考虑电视媒体以及广播、网络新媒体等与电视媒体融合的其他媒体的传播特性,在采访中注意收集有效的图片、视频和音效等元素,以便后期写稿和多渠道发布信息时各有侧重,并努力提高跨媒体新闻写作和图片、视频处理能力,确保新闻能够在不同媒体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全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时政新闻记者应该与时俱进、转变理念、提升业务能力,充分利用各平台优势,创新新闻采写和报道模式,向“一专多能”型记者转变。

(四)幕后转屏前

人在传播过程中是决定性因素,谁来向受众传播也会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以往的时政新闻节目里,采编人员很多时候都是在幕后默默耕耘,但是全媒体时代需要将记者从幕后唤至屏前,并用他们的个人影响力提升所在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央视新闻》王冰冰IP化就一个很好的例子。2020年,央视记者王冰冰讲解“快乐小草”视频被上传B站后达到了560万的播放量,此后央视顺水推舟,在众多活动和宣传中亮出“王冰冰”,而她也迅速成为央视新闻的“收视密码”,这对于传统媒体转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当然,“幕后转屏前”并非一蹴而就,要做一位“名记者”,还需要“解锁”心态、知识和技术三项能力。维持平稳心态,就需要克服面对镜头时的紧张与局促,培养镜头感、保持亲和力;知识储备是“名记者”的底色,也就是说记者要具备在新闻亮点与专业知识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技术,不仅包括熟练掌握新媒体设备和软件等,还要具备制作视频过程中的画面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2023年海口市两会召开期间,《海口新闻联播》就巧用记者姓名,开设《“晶”采两会》和《报告“霖”距离》小专栏。这两个专栏画面灵活多变,记者个人风格明显,在电视端、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全力加持下,记者的知名度与媒体影响力得以互哺提升。

五、大小屏互补,相互引流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当下许多受众已习惯从新媒体平台碎片化的信息中快速了解社会最新动态,这就要求时政新闻节目要实现多媒体传播,大小屏互动互补,相互引流。

(一)开拓传播新领域

若要小屏助推大屏“破圈”,提升时政新闻的吸引力,就要开辟新战场,增强现有受众的黏性,千方百计提升新闻的覆盖面。例如,主流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时经常需要进行“议程设置”,在活动预热、发布过程中,就可以借助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用文字、海报、短视频等立体、多元的传播方式,形成信息的“集束炸弹”式传播。

2015年3月,海口廣播电视台时政部注册了微信公众号“海口新闻联播”,随后又开通同名视频号,推动手机端和电视端相互引流。尤其是微信视频号,并不是电视端播什么就呈现什么,而是编辑在自采稿件和视频基础上,整合各方信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和受众需求,制作出短小精湛、重点突出的视频新闻,以吸引人民群众关注时政热点、参与话题讨论,从而增强媒体的影响力。同时,电视端的权威性也有助于手机端的传播。

(二)丰富传播渠道

实施跨屏传播,需要合理应用各类技术,丰富媒介传播渠道。对于时政新闻来说,大小屏的互动创新更多体现在“软化”深化解读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的报道上。例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召开前,《海口新闻联播》借助视频号推出短视频专栏《主播说党史》,并在公交车上循环播放,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23年海口市两会召开前,大屏、小屏同时推出Vlog《“晶”采两会》,手法新颖、视角独特,拉近了受众与两会的距离。

(三)重视引流,增强互动

要实现良好的引流效果,就要在“大屏+小屏”融合模式中多增加互动板块,增强新闻传播的有效性。例如,“大屏”播报新闻时,可以添加节目二维码,引导受众关注相关的公众号、视频号,加强互动。在“小屏”上增设评论区,收集受众对事件的看法,为“大屏”节目内容的优化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六、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电视时政新闻节目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把握住机遇,不断地尝试、磨合,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才能让时政新闻传播更具影响力、引导力。

参考文献:

[1]肖华,李卓环.县级台电视时政新闻节目转型路径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8(14).

[2]李珊珊.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如何实现报道转型[J].采写编,2022(01).

[3]凌利兵.基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转型[J].新闻世界,2016(06).

[4]孙悦.融合背景下电视时政新闻记者的转型探微[J].采写编,2021(04).

[5]陆锡梅.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时政新闻记者的转型路径[J].记者摇篮,2020(04).

(作者单位:海口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传播渠道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新媒体传播渠道探析
如何提高科技新闻传播效果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析
基于网络社群视阙的公益广告宣传策略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让爱温润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