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化与异化:ChatGPT浪潮下虚拟主播再思考

2023-08-17张艾末陈婉婷韩凯琦

新闻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人格化

张艾末 陈婉婷 韩凯琦

【摘   要】ChatGPT的浪潮席卷而来,其所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虚拟主播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从ChatGPT与虚拟主播的结合入手,对虚拟主播的发展进行深度思考,明确ChatGPT等新技术的嵌入能够使虚拟主播更加人格化,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场景化的个性服务,同时,描述了进化过程中存在的人对机器的身份困惑、传播双方沟通失效以及交往异化的困境。最后对ChatGPT浪潮下虚拟主播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并指出人机协同是虚拟主播未来的进化方向。

【关键词】ChatGPT;虚拟主播;人机协同;人格化;身份困惑

一、问题缘起:ChatGPT能够为虚拟主播注入“灵魂”

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公司推出了一款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Cha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瑞银集团的研究报告显示,仅推出不到3个月,ChatGPT的活跃用户就已经达到约1.23亿。作为一款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智能内容生成新应用,ChatGPT具备语义理解与文本创作的能力,其生成文本与人类的认知、价值观等有较高的匹配度,能够与用户进行长时间、连续性的深度对话。ChatGPT的出现代表着AI技术能力的提升,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着陆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爱因斯坦曾言,“智慧的真正标志不是知识,而是想象力。”不同于过往的分析式人工智能,ChatGPT对个体需求的识别更加精准,能够对其加以合理想象。目前,已有多家国内外互联网科技公司宣布接入ChatGPT等模型,进一步研究其与虚拟数字人的结合与应用,促进虚拟数字人领域的发展。将这一语言模型嵌入虚拟主播,既可以高效助力其语言能力的提升,又能够使其以更细腻的方式触达用户内心、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推动虚拟主播行业的升级与进化。但与此同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实践背后,隐忧和机遇共存,最初用于提升传播效能的人工智能合成技术不断发展,却也让人机交往互动过程中的种种困境开始浮现。ChatGPT等新技术与虚拟主播的结合,同样带来了技术异化的风险,这也提醒着我们应当在新兴技术发展的浪潮下不断进行再思考。

二、进化:技术赋能虚拟主播锐化升级

(一)人格化:作為“交流者”进行深度对话

“人格化”意味着将人格特质赋予某一物体或抽象事物及现象,人格化传播能够增加传播者的亲和力,使传受双方建立起一定的情感联结,提高人际之间沟通的亲切感,从而更好地提升传播效果。不同于以往作为工具性的信息传递者而存在,经过人格化后的虚拟主播成为了具有温度、拥有个性的“真实”的“人”,更加符合受众期待,能够满足受众的现实需求。作为率先接入ChatGPT技术的科技公司之一,世优科技成功推出了虚拟主播“慕兰”,并在抖音直播间开启了一场其与观众的互动。在ChatGPT的加持下,面对观众抛出的不同问题,慕兰始终对答如流、精准表达,与观众进行了一场高质量的情感互动。这种定制化与充满个性的人格开发,使得虚拟主播不再只是后台内容的简单传达者,而是成为拥有更加智能的思考能力、对话能力的信息处理者。通过深度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虚拟主播能够真正像人类一样聊天、交流,与用户进行深度对话,提供给其更加亲切和互动性更强的服务。

(二)定制化:作为“数智人”提供个性服务

随着智能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可以说虚拟主播的定制化趋势已经初步显现,以多维度的受众画像为基础,虚拟主播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例如,北京广播电视台打造了侧重于服务用户方向的智能交互虚拟主播“时间小妮”,在北京时间APP中为用户播报新闻、讲解知识,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交互问答等服务。而在更强的AI技术加持下,虚拟主播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可以更加细腻和精准,例如,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技术团队就在其已有的采编业务中加入了ChatGPT算法模型,在壹点智能创作平台中,记者能够使用ChatGPT一键生成相关内容,辅助新闻稿的撰写,在壹点用户运营的微信群中,嵌入了具有ChatGPT互动能力的机器人“小壹”,能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有效的对话,在节省人工运营成本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私域用户群的服务能力。可以预见,在不断更新的AI智能技术的基础上,未来的人机交互水平将持续提高,作为拥有“AI大脑”的“数智”主播,还将继续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化、智能化的个性化服务。

(三)场景化:作为“陪伴者”融入用户日常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拓展多领域应用,支持实体消费场所建设数字化消费新场景。”当前,虚拟数字人技术已经在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在金融行业出现的有浦发银行虚拟数字员工“小浦”,在文旅领域出现的有秦腔艺术推荐官“秦筱雅”等。对于虚拟新闻主播来说,除了新闻播报,还可以拓展出在医疗、教育、党政等不同领域和场景的业务,例如在教育领域,搭载了ChatGPT的虚拟主播能够生成自然语言教育的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优化其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开拓出虚拟主播在单身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应用场景的发展方向。将ChatGPT引入虚拟主播,能够丰富其情感体验,模拟出不同现实场景中的社交行为,使其能以“陪伴者”的身份在多种场景中与用户进行深度情感互动和交流。也许在未来,虚拟主播可以借助技术根据不同场景需求灵活调整自身外形外貌、人格特征等,使共处场景更加生活化,从而深度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让用户都能获得专属于自己的虚拟伙伴,满足其对亲密关系和情感陪伴的需求,在不同场景中都拥有稳定、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异化:虚拟主播进化中的困境浮现

(一)身份困惑:虚拟主播的可靠性广受质疑

卢卡奇认为,在商品逻辑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商品之间的客体关系,这种关系有着“虚幻的客观性”。这提醒着人们,在技术不断进化的今天,除了关注其为我们带来的福音,也不能忘记思考提供技术的源头。在人机互动交往过程中,受众会产生“与我交流的对象是谁?”的疑问,始终存在着对作为交流主体的虚拟主播的身份困惑。对于虚拟主播来说,其进化的思路可以分为两条:一是通过模仿实现拟人化,二是通过背后的技术编程实现个性化。无论哪种进化方式,受众对于虚拟主播都会存在“真”或“假”的判断,这种判断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人们对虚拟主播的关注焦点。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多嗅到资本红利的互联网公司开始不断拓展“主播”的业务范围,与ChatGPT、元宇宙等热点相接合,而同样作为交流主体的受众却并不能意识到虚拟主播的产品属性,更无法感知自己与虚拟主播的一次次交流与互动具有多大的商业价值。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所提到的,媒介营造出了“超真实”世界,超真实的编码时刻包围着我们,使人逐渐丧失了对现实与幻象的辨别能力。对于虚拟主播来说,其应用的全过程都带有人为选择的色彩,一旦控制技术背后的人用恶性价值观去训练它,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人们难以辨别这种披着唯美外壳的恶,那么将会为人类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沟通失效:口语传播的灵韵逐渐消逝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本雅明提出“灵韵”这一概念,指出了传统艺术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因而原作本身散发着带有生命气息的“灵光”,即“灵韵”,而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灵韵,使原作的艺术形式失去了原真性、独特性。当虚拟主播所具有的“仿真的形象”“有趣的灵魂”与“独特的个性”被不断复制与量产时,受众很难不产生审美疲劳,口语传播交流中真实的灵韵也会随之消失。由于ChatGPT等语言模型的应用提供了既定的语言播报与反应的文本,在面对受众对观点、态度的需求时,虚拟主播也只能按照设定好的逻辑与其交流,而无法根据受众情绪的起伏与之产生共情,即便拥有一定的共情能力,也意味着在其背后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测算、提取出了一种平均情绪,这体现出了人机互动中双方交流地位的不平等。与此同时,在播音主持创作与传播过程中,有声语言与无声非语言相辅相成,为口语传播中的有效交流感提供支撑,而虚拟主播不具备真人主播能够灵活运用内外部技巧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难具备包括体态语、物化语等在内的无声非语言表达,因而会在表达与对话中因缺少交流感导致沟通失效。即便在未来,技术进步能够赋予虚拟主播对无声非语言及时捕捉与灵活运用的能力,但其中人性的缺失会让口语传播缺乏语言的创造性,导致其艺术“灵韵”无法彰显,沟通失效的困境或将一直存在。

(三)交往异化:受众的主体性受到威胁

在哈贝马斯看来,要想使会话顺利进行、达到理想状态,就要和“系统”保持相对独立,而实际情况是会话总会受到“系统”制约,具体表现为会话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尽管虚拟主播背后的技术研发者正在致力于通过改善技术来增强其感知与互动能力,但在虚拟主播与受众交流对话的情境中,受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设置的“系统”制约,“人格化”后的虚拟主播仍旧会使受众感受到互动的假象。在“系统”的设定下,作为技术主体的虚拟主播在人机会话过程中不断凭借机器逻辑去感知,而与此同时,作为现实主体的受众很难不被机器的思考方式影响,于是理性思考在工具逻辑的影响下逐渐被搁置,主体认同被虚拟认同所取代,造成“交往异化”。当意识到被新技术深度影响甚至改变后,受众对技术的态度会由最开始接触时的好奇转为恐惧和忧虑,感受到技术对人主体性的压迫。除了技术逻辑带来的恐慌,同样会让人产生恐惧的原因还包括虚拟主播日趋逼真的外部形象,正如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MasahiroMori)在“恐怖谷理论”中强调的,当机器人在外表、动作上与人类相似到一个较高临界点,人们的反应会从认同变为排斥、恐惧等反向心理。当逐渐感受到嵌入ChatGPT后的更加智能的虚拟主播在不断对人进行深度模仿,甚至感觉技术夺走了受众掌控自己身体的权利时,受众将对自身的主体性产生怀疑。

四、讨论与启示:对未来虚拟主播发展的再思考

在ChatGPT浪潮的席卷下,虚拟主播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了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议题。搭载上ChatGPT技术的虚拟主播正在焕发着新的生机,通过深度理解学习人类的语言和思维而越来越接近真实的人,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异化的风险,ChatGPT等技术的加持使得原本的人格化传播主体陷入了技术黑箱,原本存在于传播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空间也变得狭窄。人创造出虚拟主播的初心,是为了实现对真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行模仿或还原,原本是为了追求人的主体性,但在实际过程中却陷入技术异化的困境,属于人的主体性正在逐渐丧失。

对ChatGPT浪潮下虚拟主播的未来发展之路进行反思与展望,实际上是在对人机互动关系进行再思考。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回归交往的本质应该是人在交往中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提醒着我们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应当关注人文价值的体现与贯穿,以人为本地创造和建构虚拟主播的人格、促进虚拟主播的进化,例如在情感传递上,除了利用ChatGPT等增强虚拟主播对情感的识别与认知,还应当充分挖掘其对情感的“触发”能力,使受众能够在其引导下主动地生成自身的、属于人的情感。与此同时,还应当关注技术与人文精神上的协调统一,平衡好传递信息与联结情感之间的关系,既要不断探索虚拟主播更高阶的离身与具身认知、交互能力,更要注重主持传播过程中语言与表达的艺术性,重视交流中“灵韵”的体现。正如哲学家冯象所说,“机器必须理解人类美好生活的含义”。换言之,我们必须教育机器。作为主体的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亦有责任教育好人工智能,充分发挥好人的主体性,引导着技术向上向善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ChatGPT与虚拟主播的結合将会更加紧密,其运用场景与实践领域也会愈加广泛,这意味着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一场博弈,而是协调互补、耦合共生。一方面,人类拥有天生的主体性与适应性、独特的创造力与艺术性以及复杂的沟通能力,这使得人在传播活动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与此同时,人类会出现的紧张情绪、知识盲区以及生理极限等正常反应也决定了人类能力的有限性。另一方面,虚拟主播凭借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嵌入能够保持高效率、高准确率的工作,避免了很多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亦有关于技术黑箱、工具理性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这都说明人与机器各有长短,需要进一步明确人与虚拟主播的工作边界,用机器的智能高效弥补人类的弱项,而保留合乎人类价值与意义的活动,形成各显其长、各得其所的人机互动关系。因此,伴随着ChatGPT的浪潮,在未来虚拟主播的发展之路上,不断优化人机协同既是进阶逻辑的起点,更是进化过程永恒不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赵瑜,李孟倩.拟人化趋势下的虚拟主播实践与人机情感交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01):110-116.

[2]於春.传播中的离身与具身:人工智能新闻主播的认知交互[J].国际新闻界,2020,42(05):35-50.

[3]宋存杰.虚实之间:虚拟主持人的发展历程及思辨展望[J].传媒,2022,379(14):52-55.

[4]高贵武,赵行知.进化与异化:AI合成主播的言说困境[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3,76(02):5-16.

[5]崔洁,童清艳.解构与重构:“人格化”虚拟AI新闻主播再思考[J].电视研究,2022,387(02):62-64.

[6]喻国明,苏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ChatGPT到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未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1-10.

(作者:均为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方向2022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人格化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基于“人格化”视角的电建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人格化”
如何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民营企业发展人格化模式简析
论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
从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来探究播音主持的艺术
中国与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