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文化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2023-08-17黄小玲

师道·教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韵文识字汉字

黄小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汉字承传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彰显着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这个突破口,渗透汉字文化,提升学生的汉字素养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识字之趣

孩子的识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能力也不能在一朝一夕形成。对待与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的识字单元课文,若教师选择逐字逐句去析生字、拆分结构,就会导致文本解读缺乏“文化味”。怎样才能把“中国风”吹进孩子的心里呢?新课标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识字教学效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师可发掘其生活经验,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图片、童谣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既能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又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在声影的烘托下,小朋友从“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入情入境,如坐上快乐列车,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娓娓道来。老师不用把课文教“肿”,学生也能顺利地打开识字的大门。像《对韵歌》,部编版“识字”单元有部分课文都来自古代蒙学教材和传统识字教材的改编,如《姓氏歌》《古对今》《人之初》等。作为孩子识字的引路人,我们更应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在识字教学中增添文化含量,使语文教学更有厚度。

二、揭秘解码,体悟构造之妙

基于“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信息。低年级学生处在识字的启蒙阶段,认知发展主要依赖“形象思维”。因此,教师需向孩子们敞开汉字背后的“神奇世界”,引导他们象形感知、追溯字源,发展思维能力,感受先祖创字的巧妙。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第1课《天地人》时,我把识字重点放在“析形索义”上。

师:(课件出示“人”的甲骨文)小朋友们看,这个古代的“人”字像什么?

生:像一个驼背的老爷爷。

生:弯着腰,像在鞠躬。

生:他转了身子,手抬了起来。

师:你们的观察力真强!这个人是侧立站着的,左边短短的部分,就像——

生:手臂!

师:真棒!右边长长的部分就像——

生:身体!

师:所以,这是一个侧身而立的人,给人的感觉——非常谦恭有礼!

通过对字源素材的整合,孩子们化身“文字学家”,为汉字揭秘解码,实现由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提升。可见,字源教学法能让识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孩子理解汉字一笔一画的有理与合理。美妙的汉字不再是简单枯燥、呆板机械的符号,而是他们融入思维和智慧的文化乐园。

三、鼓励想象,探寻汉字之源

心理学表明,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敏感期”,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拓展想象空间,顺利打开学生识字思维的新视野。

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2课《姓氏歌》后,我让孩子们当一回“小作家”,共同设计《班级的姓氏歌》。随着老师的引导,汉字学习变得越加丰富、灵活。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着用自己创造的或从长辈听来的各种方法介绍自己的姓氏。只言片语间,即能让孩子从汉字世界里走近姓氏文化,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识字量增多,学生的遗忘率和错别字的出现频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没有了解汉字的本源,不熟悉汉字的构造。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让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想象,还原生字的画面性,进一步巩固文字运用能力。

四、诵读吟唱,感受声韵之美

針对传统文化主题的韵文,教学应以汉字为基,以诵读为法,通过多形式的“读”进行文化渗透。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第2课《传统节日》,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七个传统节日以及相应习俗,语言生动活泼, 押韵合辙,读起来朗朗上口。

1.自主朗读

学习课文前,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实在地读,我与学生进行“摘福袋,读歌谣”的互动游戏。我先把每一个句子写在不同颜色的卡片上,然后把它们装进红色的福袋里。孩子取下福袋,打开“宝物”,做小老师放声领读。随着气氛的调动,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举起小手积极参与。在活动的驱动下,孩子们自主识字意识得到有效激发。

2.读好韵脚

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是韵文最大的特点。在孩子们自主朗读后,我引导他们观察韵文,找出蕴藏在里面的小秘密。孩子们通过前面充分的读,马上捕捉到韵文中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炮、潮、扫、飘、桥、照、高、闹”)押“ɑo”韵,从而读出韵律;还发现了韵文的语言特点,读出节奏(如牛郎织女/会鹊桥,踏秋赏菊/去登高)。

3.多元吟诵

在孩子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后,老师可灵活采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比如,依据韵文的结构特点,进行男女生、小组内或师生“接读”(老师读“春节到”,学生接“人欢笑”;老师读“贴窗花”,学生接“放鞭炮”)、“问读”(什么节,雨纷纷?什么节,赛龙舟?什么节,吃月饼?)另外,还可以借助课后题,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排列传统节日,串联试背;借助插图,转换不同的传统节日场景让学生“代入式”吟诵;创设古韵氛围,师生合作配乐带动作吟唱,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感受文字的魅力。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韵文识字汉字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明清拟话本小说征引韵文的嬗变轨迹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