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实践探究

2023-08-17谭日新

师道·教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法治观念宪法观念

谭日新

法治观念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素养,而上好思政课,对于培育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引导、组织、启发、强化等作用,带领学生了解法律常识、掌握法律知识、强化宪法意识,深化法治素养。

一、精准定位学习目标,使法治教育有标可循

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具体要求,立足课堂实际,结合学生学情,法治教育的学习目标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是核心学习目标,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组成部分,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法治贯穿经济活动、公共生活、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二是知识学习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了解刑法、民法、環境保护法、交通法等各项法律法规,为学生建构法治观念,并形成最基本的法律知识素养。

三是行为学习目标。通过法治知识学习和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法治观念和严格的法治行为规范,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体现出一定的法治行为素养。

二、建构多元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一)情境导入法。以八年级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课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警察抓小偷、社区治安管理、学校秩序维护等生活场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搭建法律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讲解、提问等方式,向学生阐明法律的基本概念,明确法律和学校纪律的相同与区别之处,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二)座谈研讨法。采用座谈研讨法能够有力弥补初中生法律知识欠缺的不足,从而引导同学们展开“头脑风暴”,积极表达自己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表扬,顺势引出法律的内容、作用等知识点。

(三)演讲PK法。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法律基础后,教师可以通过在班级内部组织演讲比赛,从而助力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同样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课为例,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三组,让每组选出一名演讲者进行演讲比赛,演讲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并以板书的形式,对本节课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知。

三、逐步完善测评指标,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思政一体化评价关注以大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知识要素及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结构化能力要素。在具体评价中,教师把法治观念的学业水平概括为“认识”“认可”“认同”“认定”四个层次,对应学生认知进阶的“习得性学习”“应用性学习”“拓展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评估学生法治观念的认知进阶水平,一要基于课程目标、法治观念的构成要素和教学内容,二要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表现。这一新结构教学评价强调全面评估学生在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实际增值和发展状况,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结构化知识分析、评价问题,迁移与实践、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综合表现。

四、深入开展教学反思,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初中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和深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同步进行反思,才能促进法治意识的树立和强化。

(一)情境创设是基础。初中生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薄弱。因此,情境创设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从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讲起,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树立学习的兴趣。

(二)相互交流是根本。学生间相互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创建浓厚的氛围,促进学生整体法律意识的提高。同时,彼此能够取长补短,共同加强法治观念。

(三)点明重点是关键。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课教学为例,本课程学习以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为中心,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遵宪思维。引导学生认识法律作用,明确法律责任和义务。

(四)课后思考是补充。课后思考有益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因此,教师的课后作业布置不宜过多,要抓重点,结合演讲、问答、交流等活动,把单一的作业变成丰富的活动,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策略研究”(202213985)研究成果(作者为该项目主持人)】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法治观念宪法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宪法伴我们成长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三十而立:“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