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机遇、困境与发展路径

2023-08-17梁学三韩贝宁

体育教育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双减体质青少年

梁学三,韩贝宁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良好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其未来各项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1985-2014年的30年间,我国学生的身体形态(身高、体重等)指标取得了较大改善,但超重、肥胖率却持续增长,并且青少年速度、力量、柔韧、心肺耐力等身体素质持续下滑。2019年,第八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相较2014年有所好转,但从具体数据来看青少年整体体质健康仍处于较低水平,且超重肥胖率、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并仍有继续上升趋势[1]。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健康最直接有效的基本手段,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社会“重智轻体”现象严重,导致青少年学生学业压力过大、课业负担沉重,体育不受重视,身体活动不足,最终造成青少年体质水平不断下降,并产生近视、肥胖等一系列体质健康问题。在此背景下,为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研究基于“双减”政策实施背景,探析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面临的机遇、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突破路径,以期为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机遇

1.1 体育锻炼时间的释放

青少年一代是祖国未来建设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和主力军,体质健康关乎其个人茁壮成长、家庭稳定幸福、国家发达强盛和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然而,在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社会和学校一直存在着“重智轻体”现象,过度重视学生文化课学习而忽视其体育锻炼,繁重的课业任务和各类校外学科补习培训对青少年造成了沉重的学业负担,占用其大量时间和精力,造成久坐时间过长、体育锻炼缺乏,休息睡眠不足,进而导致其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违背了教育“立德树人”初衷。“双减” 政策出台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严格限制各年级作业总量和时长,严禁校外培训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鼓励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活动[2]。“双减”内外结合、双管齐下,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从根源上切实做到了为学生减负,使之脱离于沉重的学业负担,空闲时间得以释放,休息睡眠得以保证,并拥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从而为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时间机遇。

1.2 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增加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保证学校课后服务时间,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科普等兴趣类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增加,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注入新的活力与发展动力,一方面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使得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开设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满足了不同运动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多样需求,提高了学生参与覆盖面。另一方面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与课堂体育教学内外呼应,起到了良好的教学补充和加深学习的作用,通过开设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为学生更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全面掌握运动技能提供了有效保障。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延长了学生的学训时间,使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运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可有效促进学生参赛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达成学生“学、练、赛”一体化的设计目标;同时为增加学生参赛机会、提高竞技水平提供了可能,是贯彻落实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要求的有效举措,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学科培训的压减

随着“双减”工作的深入稳步推进,各地校外学科类培训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性成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青岛等多地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超90%,全国整体学科类线上、线下压减率在80%以上[2]。“双减”政策对众多学科类培训机构产生了严重冲击,同时也为属于非学科的体育培训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据央视财经报道:“双减”政策发布后,体育和艺术两类培训相关企业新增3.3万余家,较往年同期相比增长率达99%[3]。校外体育培训相关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客观上反映了强烈的体育培训市场需求。一方面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使得体育培训的项目拥有更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家长对孩子体质健康和全面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孩子参与体育培训的投入力度也会相应增大,学科类培训释放的资金也会用于体艺等培训方面。校外体育培训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补充,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运动技能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体育培训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侧面体现了青少年参与数量的持续增加,长期的体育参与将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同时促进体质健康水平提升。

1.4 体考分值权重的上升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频发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国家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予以推进落实,其中在教育领域最明显的就是体考分值权重的不断上升。在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智育、轻体育”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唯分数论”传统思想依旧根深蒂固,学校和教师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家长和学生以提高文化课成绩从而考取更好的学校为目的。长期以来,由于体育分值较低、所占权重较小,从学校到学生,都将体育置于次要的位置,而将大量时间精力用于文化课学习,这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

“双减”政策出台后不久,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体考分数权重进一步上调,去年10月河南省宣布于2024年起上调至100分,12月北京市宣布总分将增加至70分[5]。随着体考分值和所占权重的持续增加,体育在中考录取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出于升学的现实需要,无疑将从政策导向方面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大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2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困境

2.1 家庭体育健康教育文化缺失

2.1.1 家长期望过高与家庭生活方式不良

现代知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致使青少年生存压力与日俱增,一方面为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发展需要,青少年需不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这对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就业需求大幅扩大、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大环境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伴随着房价、物价等生活成本不断上涨,导致年轻一代面临的竞争与生存压力空前增加。在此背景下,对于青少年而言未来的生存压力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当前的学业压力,尤其是在当今我国“4-2-1”式结构的家庭中,一个孩子承载着全家的期望,在“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业成绩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为提高孩子成绩要进行各种课外培训,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化知识学习使得青少年长期为沉重的学业任务所负累,体育锻炼时间不足,进而导致其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心理问题增加等。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学业压力和负担,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困难,对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形成了一定阻碍。

另外,生活方式不良是当今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食”“住”“行”三个方面。首先,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使人们对饮食有着更加丰富的选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快餐、奶茶、油炸烧烤类等高热量、高糖饮食深受广大青少年青睐,但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肥胖、“三高”等健康问题[6]。第二,电子产品的普及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但对于青少年而言,长期过度使用将会对其视力产生不可逆的不良影响;另外由于青少年自制能力较差,长期沉迷于网络及电子游戏还将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第三,现代发达的交通条件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却存在负面影响,他们上下学有人接送,外出可选择打车、乘地铁或公交,极大地减少了身体活动的机会。因此,物质生活充裕所引发的生活方式不良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造成了隐患,对其体质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

2.1.2 家长教育观念存在误区,家庭体育环境氛围淡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是学生除学校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家庭教育贯穿儿童青少年成长的整个过程,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及意识习惯都会对儿童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7]。“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家长表示强烈支持和赞同,认为其出台恰逢其时,有效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并缓解了教育焦虑。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有部分家长认为,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孩子的学业成绩是其未来升学、就业的重要保障,关乎孩子的前途命运,而体育活动可以在将来弥补,始终坚持“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政策的出台并未将其“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完全转变。为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部分家长依然坚持“成绩第一”理念,造成“学校减负,而家长增负”的矛盾现象,导致政策落实困难,学生减负与健康全面发展目标受阻。

另外有研究表明,父母的直观表率与体力活动能够显著影响子女的体育活动参与,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氛围对于孩子体育意识的培养、运动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8]。“双减”政策出台有效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并为其体育锻炼创造了大量潜在时间,而家庭是学生放学后主要的活动场所,作为家长如何有效利用减负所创造的空闲时间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与活动,从而增加孩子体育锻炼的机会,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家长缺乏对体育应有的重视,其自身难以做到以身作则亲身参与体育活动,未能对孩子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家长缺乏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体育参与情况,未能对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监督,进而导致整体家庭体育环境氛围较为淡薄,难以发挥家庭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作用。

2.2 学校体育资源匮乏

2.2.1 体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双减”政策出台极大地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使之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但随着学生参与人数的不断上升,课后体育服务开展所需的师资和场地设施等资源供需矛盾也逐渐凸显。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开展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培养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的引路人。“双减”政策出台要求学校体育提质增效,切实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可以说,良好的教学质量都离不开具有充足数量并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保障,尤其是在“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开展项目丰富多样,对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各专业项目体育教师数量仍较为匮乏且专业素质良莠不齐,造成在课后体育服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等问题,难以满足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高质量开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动习惯的养成,难以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限制了学校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

2.2.2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短缺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保障,是影响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开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双减”政策出台极大地推动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对于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参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却不容乐观,国家体育总局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体育场地总面积共计34.11亿平方米,体育场地数量达397.14万个,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2.41平方米,且地区差异较大[9]。可见,学生参与人数的不断上升造成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让本就不宽裕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更为紧张,导致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举步维艰。受场地设施等资源的制约,一方面部分学校课后体育服务开展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单随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服务开设有限但选择人数较多,导致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而其他学生只能“望课兴叹”,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提升造成了障碍。

2.3 体育培训功利化倾向

“双减”政策出台全面缩减了各学科类培训机构,并鼓励开展综合类素质教育,这为体育培训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资本对于市场商机的“嗅觉”是十分敏锐的,在广阔市场前景的吸引下,短时间内体育培训机构数量暴增,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但资本的本质都是逐利的,随着体考分值持续提升,在当今中考“一分压千人”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为了不让体育“拖后腿”,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给孩子报体考培训班。可以看出,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间接催生了专门提高体考成绩的应试型体育培训产业,以体考提分为卖点展开营销,极大地迎合了中国家长的考试焦虑心理。

然而,体考培训不同于常规的体育培训,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体考成绩,教学手段单一、过程和内容枯燥,完全是为了应对考试而练,本质上与学科培训并无区别[10]。不可否认,在训练过程中确实会一定程度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完全是因为迫于考试的外在压力,对于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并无积极作用,甚至还可能导致学生对体育产生厌恶情绪进而在体考过后拒绝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考分值本意是为了引起社会各方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双减”政策出台也绝非是让体育培训演化为另一种学科培训,增加学生体育负担。部分体培机构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开展体考提分培训违背了政策初衷,不仅增加了学生负担、打击了学生体育兴趣,而且更容易造成体育应试化、唯分数论,产生新的体育内卷问题,破坏体育教育生态,重蹈学科类培训的覆辙。

2.4 政府体质健康管理亟待完善

2.4.1 体育中考测评体系不健全,评价内容和侧重点偏失

“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沉重学业负担的同时,加强了人们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并继续上调体考分值权重,这无疑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但同时还应引起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体育中考体制还不太健全,在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上仍较为单一和片面,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首先从考试内容来看,当前我国体育中考包括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虽然相较之前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从具体运动项目考试内容来看并未完全体现项目特点,而是以运动项目某一技术作为考核指标,比如篮球、足球考试运球,排球考试垫球,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无法做到全面评判,不利于学生完整运动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体育中考采取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即“一战定输赢”,以最终的一次体育考试成绩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整体评定,忽视了学生平日的体育表现,如体育参与态度、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等,导致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训练,评价方式单一片面,不利于学生长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因此,单纯体考提分虽在短期内可暂时达到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缺乏运动兴趣的支持与运动技能的支撑难以实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4.2 缺乏科学有效的体质健康评估-干预机制

系统论指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充分发挥系统内各要素功能,才能实现系统最佳优化,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11]。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对比分析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失,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的作用,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健康评估和干预机制的缺位。一套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系统离不开监测、评估、干预、反馈等四个基本环节,而评估与干预工作的缺位直接导致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长期仅停留在“监测”表面,对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提升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国自2002年起便开始陆续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工作,但工作内容仅局限于学生体质数据的记录统计,而后续相关的健康评估干预工作却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实施体质监测的最终目标不应只是单纯地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如何根据所监测数据针对不同体质状况群体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从而促进其体质水平提升才是最关键的,只有监测而没有干预的系统是不完整的,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所出现的问题,但这恰恰也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管理工作所欠缺的。可见,健康干预环节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长期止步不前的重要因素,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工作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

2.4.3 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政策难以深入贯彻落实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是党和国家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扭转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趋势,国家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法规文件以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但从整体实际执行效果来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有所回升,但整体体质健康形势不容乐观,肥胖、近视等问题仍然严峻并呈现低龄化趋向。这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在各级地方政府和学校并未得到深入贯彻落实,有些地区政策执行流于形式,未能达到政策所规定的执行要求,从而导致政策实施存在执行层面的障碍[12]。造成上述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也曾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实施问题制定了相关问责制度,但由于问责内容过于笼统、奖惩力度不够,缺乏严格具体的可操作性执行方案,以致未能对相关责任主体产生实质性的督促和约束,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执行难以真正落地落实。

3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路径

3.1 重塑家庭文化,构建良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环境

3.1.1 树立合理养育观,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家长正确认识并合理应对孩子所面临的压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家长应放平心态,不宜对孩子设置过高过大、难以实现的发展目标,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成长轨迹,家长过分干预未必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同时,孩子的成长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家长切忌急功近利、揠苗助长,以免欲速则不达。

此外,要注意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良好的起居和饮食习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生活条件改善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随着体力活动减少,也伴随着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产生,如高热量饮食摄入过多、熬夜、“屏幕时间”过长、身体活动不足等。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对其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作为家长应起到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要注意孩子健康生活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对健康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健康生活相关知识;合理规划安排孩子的日常起居和饮食,如限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坚持规律作息、保持营养均衡等,同时鼓励支持孩子在力所能及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3.1.2 转变家长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家庭体育环境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活动的重要场域,是孩子除学校外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父母的体育教育观念和家庭体育环境氛围将在青少年体育意识培养、运动习惯养成和体质健康促进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应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加强对孩子体育教育的重视,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交流,积极配合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可利用家长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讲和普及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强化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家长过去“唯成绩、唯分数”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切实做到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模范和榜样。在家庭体育教育中,首先,父母自身应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鼓励和引导孩子积极共同参与,促进其体育意识逐步形成。其次,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坚持,也离不开父母的督促和激励,因此为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提高孩子运动参与的积极性,父母可与孩子共同制定每周体育锻炼计划,设置各自的运动小目标,并商定相应的奖惩办法等,让孩子充分参与运动计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并及时对孩子运动目标的达成进行相应奖励,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氛围,提高孩子运动参与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不断强化运动参与动机,最终实现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此外,家庭中体育锻炼可不拘泥于常规的运动形式,体育锻炼亦可与家务劳动结合,支持引导孩子主动参与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等,不仅可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还能培养孩子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3.2 优化体育师资队伍,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3.2.1 坚持深化体教融合,补齐师资短板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面临师资数量不足、专业能力不够等现实困境,严重限制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实效。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或兼任体育教师、教练员通道,并探索先入职后培训制度[13],为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学校体育应以此为契机,坚持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改革体育师资聘用模式,实现多种师资聘用模式并存。首先学校可通过教育部门购买服务的形式,聘用体育系统优秀教练员、裁判员参与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后体育服务,实现体育系统教练员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提升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其次,学校可针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岗位,建立区域优秀教师校际流动制度,拓宽优秀师资来源渠道,不断充实壮大学校体育师资队伍。最后,要加强体育教师职业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进修研习,促进其项目专项技能和教学能力持续提高,为提升教学和服务质量提供保障。

3.2.2 加强校企政合作,扩大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供给

完备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后体育服务高质量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为缓解当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紧张的局面,一方面学校自身应积极进行创造和创新,充分利用学校各种现有资源条件,结合当地地区环境和文化特色,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学校特色体育活动。同时还可尝试利用日常生活物品自制简易体育器材,弥补学校体育设施不足的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及政府合作,首先学校可通过教育部门购买体育服务的形式与俱乐部达成校企共建,以合理的费用获取校外优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其次政府方面应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能力,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多方合力有效扩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供给。

3.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树立正确体育教育价值取向

当前我国体育中考依旧主要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以最终体育测试成绩作为学生体育评价的唯一依据,客观上的确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但由于考核内容和评价方法单一片面,为提高学生体考成绩,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培训中存在着“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的体育应试现象,不但不利于学生完整运动技能的学习,更会导致学生因长期机械重复性地训练考试内容而对体育产生抵触心理,使得很多学生体考结束后立即将体育“弃若敝屣”,不利于其体质健康长期发展。因此,为更好地发挥体考“指挥棒”作用,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势在必行。一方面,体考应更多关注学生平日的体育表现,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育参与、情意表现等内容作为平时成绩进行考评,结合最终体育测试,共同评价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实施多元过程性评价。针对学生运动技能考核评价问题,可参照各项目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制定适合普通学生的技能等级评价标准体系,为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和考核评价提供测量工具。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长期纵向的动态性评价,可将学生每年的体测成绩与之前进行对比,根据成绩上下波动进行计分,激励学生长期持续地坚持锻炼,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为学生体质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4 加强政府体质健康管理,增强体质健康促进实效

3.4.1 强化体质健康评估-干预,充分发挥系统功能

体质监测对于定期了解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但体质监测的最终目标不应仅停留于“监测”表面,监测后的评估与干预工作才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程的重中之重。为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干预工作有效开展,首先,应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模型的研究和建设,其中基础模型建设可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初步对不同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分类,为各类体质群体制定基础性、普适性的干预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可结合学生性别、年龄、基本身体指标等信息,将基础干预模型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从而建立个体针对性的个性化体质健康干预模型并制定相应干预处方。其次,科技进步发展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干预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体质健康促进指导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广泛采集整理包括体质监测在内的青少年体质数据信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建立相应的体质信息数据库并定时优化更新,根据用户的基本体质状况、生活习惯、发展需求等条件为其匹配相应的运动处方,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方式、饮食搭配等建议,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干预的实施提供系统支持和依据。

3.4.2 加强政策实施法治保障建设,构建有效监督问责机制

为改善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政策文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实施法律保障和有效监督问责机制,未能对相关责任主体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导致政策执行难以深入落实,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依旧不容乐观。因此,为提高政策实施成效,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实施的法治保障建设,以相应法律法规为政策有效实施提供立法保障,营造良好的政策实施法治氛围,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领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为加强相关责任主体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重视程度和执行效率,应构建切实有效的监督与问责机制,不仅要有政策实施的保护性法律法规作为立法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每年各地区学校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对其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进行总体考评,同时不定期进行各学校学生体质水平测试抽查,防止学校体质数据造假。此外,还可鼓励发动家长对学校体质健康促进工作进行监督和举报,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成效与地方教育部门及学校工作绩效挂钩,该项工作不合格单位直接取消评奖评优资格,对政策执行不力、甚至违反政策执行规定要求而导致重大体质健康问题的相关责任主体要求承担法律责任,从根本上提高政策的落实程度,进而提升各部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猜你喜欢

双减体质青少年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青少年发明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