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张玄墓志》创作技法的书写实践研究

2023-08-16岳彤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魏碑

摘 要:随着人们重视程度的提高,书法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研究魏碑是对经典作品取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一碑一石,都显示出古意高深的人文之思。《张玄墓志》是魏碑中的优秀代表作,遒厚精古,疏朗典雅,代表了北魏书法的最高成就。简要介绍黄庭坚及创作背景,详细论述基于《张玄墓志》创作技法的书写实践。具体来说,从作品形式的构思、对《张玄墓志》创作技法的借鉴、落款文字与正文的协调、章法布局思路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最后分享此次的创作心得。

关键词:《张玄墓志》;《山谷题跋》;创作技法;魏碑

一、黄庭坚简介及创作背景

(一)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是“宋四家”之一。对书法专业的学生来说,黄庭坚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书法作品也是书法专业学生必学的内容。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合称为“宋四家”。黄庭坚不仅书法成就非常高,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山谷题跋》就记述了黄庭坚在文学上的一些成就。笔者之所以选择黄庭坚的《山谷题跋》来展开书写实践,目的就在于让大家在了解黄庭坚书法之余,也去了解一下他的文学作品。

(二)创作背景

笔者主要选取《山谷题跋》中的《跋自书所为香诗后》《题白兆山诗后》等几篇文章进行书写。在书写过程中,“尽”“寝”“鹤”“壑”等笔画较多的字与“以”“之”“也”等笔画较少的字容易形成对比效果,视觉感受更好,观赏性也更强,有书写的价值。通过学习书法期间对魏碑的临摹及对有关书籍、报刊、论文的研读,笔者懂得了先临摹后创作的规律,故初临《张猛龙碑》,后学《张玄墓志》,由此真正感受到了魏碑的气势磅礴,体会到了《张玄墓志》中字形的结体之美、用笔的多变性和被称为“或篆或隶或楷或行”的用筆特点。因此,笔者深入研究《张玄墓志》的创作技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黄庭坚《山谷题跋》中的部分内容展开书写实践,希望通过这次创作进一步加深对魏碑、对《张玄墓志》的理解。

二、基于《张玄墓志》创作技法的书写实践

(一)作品形式的构思

北宋范宽有言:“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现在的书法作品也是如此,若抛开内容来说,其形式经常千篇一律,缺少创新。在书法创作中,书者在借鉴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无论是什么样的书法作品,都强调笔法、墨法、布局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要求笔法、墨法及章法三个方面实现很好的统一。

关于此次书写实践,笔者采取了六尺、整幅的形式来创作,上下均有留白,并以文征明的小楷来介绍黄庭坚的生平事迹。正文部分,选取可与留白形成对比的颜色,这样可以彰显不同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感受。正文部分的文字也采取相对较小的尺寸,以更好地展示作品整体风貌。如今,当代魏碑书法作品不在少数,所以要想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出彩,必须确保作品的形式别具一格,否则就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对此,笔者勤加学习与思考,积极借鉴古代优秀魏碑作品的特点,同时去欣赏一些近期展览中的优秀作品,在此基础上加以练习,融入创新元素。比如笔者作品中正文的布局以及上下的留白,就是在借鉴其他优秀作品的基础上产生的创新之举(图1)。

(二)对《张玄墓志》创作技法的借鉴

《张玄墓志》中的创作技法丰富多彩,极具艺术性,使得笔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以下是对《张玄墓志》创作技法的几点总结:

第一,起笔丰富且多变。笔者在书写实践中发现“尽”字的繁体形式横画比较多,所以可以稍作总结。《张玄墓志》中的横画起笔就比较丰富,所以可以借鉴其技法,就横画用笔做出一定的区分。比如第一个横画可采用顿笔的方式,第二个可以采用入锋的用笔,第三个横画可以采用逆锋的用笔。入锋和顿笔、逆锋截然不同,其能给人以刀剑般锋利的感觉,刚健又明快,顿笔和逆锋则给人以质朴、含蓄之感。顿笔和逆锋在相似的基础上又有所不同,如顿笔为方,逆锋为圆。有方有圆,才不会造成审美上的雷同,这也是参考《张玄墓志》中“书”字的用笔方式得出的结论。

第二,转折的丰富性。转折可以体现出用笔和字形的丰富性,所以在书写实践中,笔者在转折方面采取了平切、斜切、断接、圆转四种方式的处理。总的来说,平切与斜切都可以看作方折。比如“自”字,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张玄墓志》中“司”字的转折,以平切的方式来书写。至于其他字的转折,比如“西”,则可以借鉴《张玄墓志》中“中”字的转折方式进行斜切,这样即使都是方折,但是方折中亦有变化。至于“曰”字,可以去参照《张玄墓志》中“图”字,在创作中加一些圆转,以增添用笔的丰富性,避免作品中转折处理的千篇一律。关于断接的转折方式,我们可以参考《张玄墓志》中“灵”字的转折。断接的笔意能大幅提升作品的趣味性,这一点在笔者书写作品中的“云”字上可以得到体现。

第三,提按与粗细灵活多变。在创作实践中,可使整张作品出彩的重要因素之中,粗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整体作品而言,粗细变化的表达是通过提按来形成单个笔画之间,以及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对此。比如笔者作品中的“今”字,撇画的行笔由粗到细,提按转换有序。再就是作品中的“太”字,先是撇画较细,然后捺画加粗,由此在视觉上形成了明显的粗细对比,使整幅作品不会过于沉闷。

第四,撇和捺的变化。笔者在书写实践中发现,整幅作品中撇和捺出现较多,容易形成视觉上的雷同感受,所以在书写撇和捺的时候,笔者特意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作品中的“者”字,在撇画的书写上特意淡化了偏锋的浮躁和扁平,运用中锋书写的方式,加大书写的力度,融篆隶之法于其中,给人以沉稳的感觉。在处理“度”字的撇画时,就不如“者”字撇画的书写力度,而是采用由粗到细的书写方式,从而在视觉上与最后一笔的捺画保持平衡。在作品中捺画的处理上,笔者采用了方笔和圆笔两种方式。比如作品中有很多“人”字,在捺画的处理上,既可以选择锋利且飘逸的收笔,也可以选择欲漏而不漏的收笔,这样在视觉上会有方圆兼备的丰富性。除了收笔之外,笔者还在捺画的粗细变化上做了区分,比如在写方笔收笔的捺画时,笔画就写得十分轻盈,在视觉上也比较厚重,有篆隶的笔意。

第五,以点画画龙点睛。在《张玄墓志》原碑中,最出彩的当属点画。《张玄墓志》中的点画十分丰富,点画的状态厚重且饱满。在笔者的书写实践中,关于点画也做了十分不同的处理。比如“于”字,在处理下面两个点的时候采用了行书的书写方式,且两个点都是十分饱满圆润的。这样的书写会使作品有面的感觉,不再是单纯的线与线的堆积。另外,在处理“坚”字的时候,笔者采用了十分厚重的写法,使点画呈水滴状,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还在视觉上平衡了“坚”字的体势。关于另外一种点的书写,笔者采用了平切的方式作“躺点”,比如作品中的“庭”字,是依照《张玄墓志》中的“守”字的点画有感而作,既强化了点画的丰富性,又加强了字的粗细对比。只要在作品中把点画处理好,其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六,横轻竖重。在笔者的书写实践中,“十”和“士”两个字的横线起笔都是由细到粗,细笔多,竖线厚重,中锋行笔,呈现出横轻竖重的特点。这种笔法既突出了粗细对比,又不显呆板。

第七,结构呈梯形。在笔者的作品中,所有的字体结构都采用了梯形的形式,无论是正梯形还是倒梯形,都表现了字形的灵活性,打破了呆板面貌。比如在笔者的作品中,“得”“于”二字都采取了正梯形的结构,借鉴了《张玄墓志》中的“侍”“行”等字。梯形的结体构图既不呆板,又给人以稳重的感觉,具有《张玄墓志》古朴而又不失灵活的特点。

(三)落款文字与正文的协调

在笔者的作品中,落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落款,借鉴了《张玄墓志》去创作落款的内容,目的是实现整个正文章法的和谐统一;第二部分的落款内容为正文上方留白的黄庭坚简介部分,笔者采取了文征明小楷创作的方式,原因是文征明的小楷娟秀而不失挺拔,与《张玄墓志》在审美上有相通之处。笔者选择竖式书写十行作品的方式作为题跋内容,与正文形成了很好的呼应。

(四)章法布局思路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由此可见章法、留白在书法作品中的重要性。书写的时候,必须注意字与字、行与行的布局,才能使作品自然流畅,一洗工气。在笔者的作品中,大章法布局的统一体现在正文与文征明小楷的题跋上,正文工整娟秀,题跋内容则在米芾行书和文征明小楷之间进行选择,最后使用了文征明小楷来书写,目的就是让书法作品的题跋内容与正文的工整娟秀保持协调。小章法上,则在正文创作中的字与字排布以及行与行的协调上做了调整,使主体的正文部分流畅和谐。题跋部分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文征明小楷的字与字之间的疏密以及行与行之间的流畅性。

三、创作体会

(一)总结与反思

石涛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等,在创作过程中,笔者也对此深有体会。要想写出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在临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集其大成,自出机杼。此外,通过书写实践,笔者不仅对《张玄墓志》进行了深度学习,而且对于整个魏碑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对小楷书写有了深刻体会。在创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眼睛虽然可以看得到问题,但是用笔表现却不是很理想,所以在今后的创作中,还要勤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也要提高对毛笔的熟练程度,希望达到一种“手眼平齐”的状态。

(二)融会贯通在创作中的运用

通过这次创作,笔者深刻体会到了可以灵活运用字帖中的字到创作中的重要性。赵孟頫所提倡的“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的美学思想,也可以放在我们的书法创作中,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了解并熟悉字帖,除了尊重古帖之外,还要有创新的思维。正如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注入新的思想,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算得上是“随时代”,才能有新的活力。历代的书法大家也是如此,如王羲之的草书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其子王献之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又“新妍过其父”。到了隋朝的智勇、宋代的米芾、元代赵孟頫,诸家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创新,由此可见融会贯通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仁龙.古意盎然的魏楷新境界:倪俊冬书法品评[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1(11):11-24.

[3]薛天.《张玄墓志》的书法艺术特色及临创实践的思考[D].保定:河北大学,2018.

[4]张睿.浅谈《张玄墓志》艺术背景分析[J].艺术评鉴,2019(5):37-38.

[5]邵常鸣.北魏《张玄墓志》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23-25.

[6]赵苗.魏碑书法特点和艺术成就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2-33.

[7]乔翔.谈中国魏碑书体的美学特征[J].才智,2020(21):10-11.

[8]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2-83.

[9]崔建林.中國绘画艺术鉴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岳彤,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

猜你喜欢

魏碑
小学生魏碑书写技法与结构审美的教学初探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魏碑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魏碑书法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康有为“十美”审美观新解
试论魏碑书法
从《始平公造像记》看魏碑的风格
魏碑的特质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打铁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