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碑学创作研究

2017-07-26李倩

艺术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扬州八怪何绍基赵之谦

李倩

摘 要: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关键词:傅山 魏碑 扬州八怪 赵之谦 何绍基 康有为

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碑学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而乘势发展起来的。经郑燮、金农发其机,邓石如扬其波。至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像赵之谦、何绍基、张裕钊、曾熙、李瑞清等大批碑学家,再到康有为,把碑学亦推向了顶峰,甚至说达到了以谈碑学碑为荣,以谈贴学帖为不屑一顾的地步。

一、清代前期:楷书溯源篆隶的探索

清朝很多书法家的书论著作中,也曾纷纷提出把《说文解字》作为基础,即便是行、楷、草书体也须体现篆隶的笔法。提出这样言论的书家层出不穷,傅山便是首先提出了学书应追溯篆隶的书学主张,于是清初最先引篆隶入楷书。傅山的楷书得力于颜真卿,但只是吸取了颜体楷书的博大庄严、神凝气重的精神风貌,用笔、布局则随意发挥,完全没有拘束的做作之态。傅山兼擅篆隶,重视从碑中吸取养分,由此“而悟篆、隶、楷—法”,故称得上是清代碑学的先行者。{1}

然而王铎的楷书虽然无法与“颜、柳”相媲美,但是他的楷书在当时也是独树一帜的。曾曰:“学习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从他的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出,不论字的大小、结构都能给人一种奇特的美感,其楷书是对不仅仅是学习了颜柳唐楷,还涉及到了以前的许多大家,如:钟繇、王羲之等,王铎的楷书存世不多,但从中依然能够看出其用功之深,大楷雄伟遒劲,晚明清初堪称一流。

二、清代中期:被忽视的楷书创作

1.在扬州八怪中,影响比较大的书家主要有金农、郑燮

在扬州八怪中,金农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师承何焯,书宗晋唐,在长期接触金石碑版后,他的眼光并没有停留在汉碑上,开始把目光转移到魏碑上 ,他的楷书表现出金石气。从其作品中看出,结体方正茂密浑厚,上大下小,横粗竖细,拙中见巧,气息高古。

郑板桥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的字被人们称为“板桥体”,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这与当时扬州商业经济的繁荣有密切关系。郑燮将他的字称为“六分半书”,关于这种书法的功用,启功曾评曰:“当其休官卖画,以游戏笔墨博鹾贾之黄金时,因而杂以篆隶,乃至谐称六分半书,正其嬉笑玩世之所为,世人欲考其余三分半书落于何处,此甘为古人侮弄而不知者,宁不深堪悯笑乎?”{2}他在《瘗鹤铭》和苏东坡、黄山谷、怀素几位书家的作品上用功最深。自述云:“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雪松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3}板桥能将篆书、隶书、草书及楷书巧妙的融合,又不失传统笔意。当代著名画家傅抱石说:“大体来说,他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组合起来的一种大胆的惊人的变化,这便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一派的。”{4}

2.清中期后叶,以邓石如为代表的书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邓石如非常喜爱书法,并因此成名。他的隶书则在多次临摹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楷书也同样表现出不入世俗、自出新意的强烈个性。包世成曾这样评说:“怀宁篆隶分已臻绝诣。

楷书虽然比不上魏晋,但是在变化中求其变化丰富。”{5}邓石如书法主要取法《张猛龙》、《瘗鹤铭》等碑,结体相对平稳,往往以汉隶的波磔收笔,相对于篆书,表现的更为灵秀。他的楷书在清人学唐书碑帖和馆阁之风流行之时,专习魏隋碑版,在结体谨言之中,显现出变化疏朗,由刚狠而致秀劲中的开张,呈现出一种健康的复古之风。{6}邓石如是碑派书法的代表人物,他的楷书风格一直影响着清代的书法,他将唐楷转向魏碑,这使后来书家得到更多的启发,思想上不受禁锢,开创了书法创作的大门。

三、清代晚期魏碑楷书的兴起

1.刚硬过度的张裕钊

清朝中后期,帖学日渐衰微,碑学开始兴盛。这 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碑派书法家,他们在学碑的方法上各有不同,但在风格上,多数追求了一种古朴、朴素的特点,开创了雄浑的北碑书风,其中张裕钊就是将碑帖融合、自成一家的书法大家。“在书法实践上,他从北碑入手,还融入了帖学,他的书法有着本身突出的艺术特征:外方内圆,布局严谨,高古浑穆,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熔篆书、魏碑为一炉,开创了北碑行书的先河。他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其中,他的楷书颇受时人认可。

张裕钊在莲池书院时的楷书作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用笔的转变,用笔更加丰富,虽然是碑刻,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用笔的方圆结合和巧妙灵动,线条干净利落又劲健浑圆,表现力更强,有韵味,耐人寻味。

2.以颤笔探索金石气的表达

其中代表人物主要有曾熙、李瑞清等,曾熙的楷書初学北碑,又对钟繇的书法很是爱好,多有领悟化用,对《张玄墓志》用功最多,对《泰山金刚石》和《瘗鹤铭》也多有研究,在许多碑帖中可以看出,小字深得“黑女”神韵。将帖学融入碑学之中是曾熙书法最大的成就。在清末民初扬碑抑帖的书风中,进行碑帖融合的书家不胜枚举,但大多数都只是流于表面,而能以流畅的线条来写碑者,最具代表性的人便是曾熙。

李瑞清与曾熙交谊最深,二人年轻时同官京师,曾一同习书,其自称“北宗”,因而与曾熙有“南曾北李”之称。他的楷书以取法北碑为主,在《张猛龙碑》中下工夫最深。他的北碑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融篆书用笔,用颤笔来表现朴拙生辣的风格特征。其新颖的用笔在当时风靡一时,得到很多书家的认可,并常被后世学习碑派一路者所师法。

3.以颜体为基础的创作探索

何绍基是清朝碑派书法的发展过程一名非常重要的人物。何绍基的楷书最初效法颜真卿,他的字得力于《张玄墓志》、《张迁碑》等,他非常重视书家的个性抒发,“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不然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现见于笔墨之外。”(何绍基《使黔草邬鸿逵叙》)把“至情至性”表现于笔墨之外,这就是他的书法理论精髓。其传世作品《邓石如墓志铭》可谓稀世之珍,“细看此墓志铭,颜字端严、雍容博大的正面形象,变为了活泼流动的何体,亦颜亦何。何绍基主张从篆隶入手, 选择回腕执笔法,使楷书艺术又走入宽舒的大道,结字外宽内紧,形散神聚;间架突破平衡原则,似拙实巧;横画似斜还正,左低右高;转折藏锋含蓄,韵味无限,用墨浓淡相宜,以浓为主。”{7}在晚清碑学快速传播的过程中,何绍基在创作技法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并有了详细完整的经验。

与何绍基同时代的知名碑派书法家还有赵之谦,赵之谦早年学习颜体,后改习魏碑,他的书法艺术,篆隶楷行草,无不精通。笔力坚实,气机流宕,仪态万方,形成了“颜底魏面”的独特风格,开创了碑学秀雅灵媚一派。其楷书取之《贾思伯》、《张猛龙》,并化阳刚为阴刚,委婉通达,突破了其实主张方硬刚实的主流,门户独张。

赵之谦对篆隶楷行草都有涉及,但人们最为推崇的就是他的魏楷书,他自己也认为以正书见长。在《与梦醒书》中说:“弟于书仅能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然生平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取法乎上,仅能乎中,此甘苦自知之。”{8}

4.书论前佳的康有为

康有为在其碑学专著《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偏激的碑学理论,当时影响极大,对碑学在清末和民国初年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书法贯穿了自己本身的书法美学观,曾遍临各碑,尤其得力于《石门铭》摩崖刻石,融会贯通,自成一种魏碑行楷书,世称康南海体。其用书用笔迟送涩进,长撇大捺,圆浑苍厚。大字拙朴开张,很有气势,小字则粗放有馀,然点画不精,盖因其不染前人翰札,未通帖法之故也。{9}

5.清刚独出的郑孝胥

郑孝胥的隶书得力于《张迁碑》、《史晨碑》,但作品流传很少。而对于北碑用功最深,从《始平公造像》《石门铭》中获宜甚多,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见长。他的楷书取法唐人,点画工整,结构严谨,后师法北碑,使其结体更加坚实厚重,并在用笔方面添加了方折、绞转,有雄强遒劲之势,从中便能看出北碑的痕跡。{10}

在碑学理论方面,郑孝胥虽没有像康有为那样有系统的理论著作,但也有一定的建树。明确提出了“贬黜馆阁书体”、“卑视晋唐格辙”,认为“师 古不可盲从”,主张自我创造。将传统美学的取向,衍化到具体的书法实践。他的书法与其理论一样,具有独创性,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潇洒俊逸、凌厉干练的郑氏体例,因此郑孝胥的书法作品令人称赞,在晚清堪称一代宗师。[11]

结语

清代书学理论家认为,要想重振书坛,须取法篆隶,欲师从篆隶,必然要直追魏晋。因此,提倡碑学理论者,如赵之谦、康有为等人,都大力提倡学习篆隶。与此同时,清代碑派很多书法名家也都身体力行,在篆隶方面颇有成就,而篆、隶往往是写碑时主要的取法对象。学习篆、隶书体已经人们学习北碑书法的必由之路,清末很多书家将篆、隶笔意融入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中,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正是因为篆、隶书法的复兴与发展,才使晚清时期书家在楷书、草书等书体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学习正书、行草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思路。

注释:

{1}黄惇,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陈智.邓石如于六朝楷书开创性取法及其职业化书法实践之意义.中国书法家协会编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7}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黄惇 李昌集 庄熙祖 编著 .书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刘恒著 .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11}潘如丹 .郑孝胥书法研究 [J].文物世界,2004.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扬州八怪何绍基赵之谦
赵之谦咸丰时期自用印七方考略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不止于怪
——扬州八怪书画精品展
奇异新风
——天津博物馆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图说书法(187)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赵之谦:用篆刻记录刻骨铭心的爱
赵之谦书法篆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