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和鱼并不是真的你
2023-08-16季小询
季小询
杂诗七首·其一
此身天地一蘧庐,
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
不知终日梦为鱼。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是一个七岁小孩对牧童的赞美诗。年仅七岁,他看到了牧童在牛背上吹奏横笛时的逍遥,也看到了世人追名逐利的样态;年仅七岁,他认定了幸福的模样,为灵魂寻到一件飘逸的缕衣。他就是黄庭坚,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还是文学家,也是一名官员。
北宋重文轻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与同僚、朋友一样,黄庭坚的肩膀上承载着一份家国理想。二十四岁那年,他中进士,来到汝州的叶县担任县尉。我们不晓得这位风华正茂的才子心境如何,只知道他勤于为民做事,为民赋诗。次年,河北发生地震和洪灾,灾民涌入叶县,他积极赈灾,留下《流民叹》等作品。从走入仕途到撒手人寰,黄庭坚的宦海生涯几度沉浮,晚年甚至屡遭贬谪。但无论官职大小,处境如何,他始终心系百姓。
话说回来,二十八岁那年,黄庭坚通过考试,成为北京(今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同年又遇到了此生的至交好友苏东坡。苏东坡对他的才学赞赏有加,有一次在黄庭坚岳父处见到他的诗作,直呼“世久无此作”。苏东坡年长八岁,既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朋友。
在北京的八年间,黄庭坚修书撰稿、教书育人,还有文才绝伦的知己好友相伴,可谓美哉。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乌台诗案”发生。苏东坡惨遭弹劾,被押入御史台的监狱。三十六岁的黄庭坚受到牵连,开启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在波谲云诡的党争中,在无常又无奈的别离中,他对生命的感悟行至新的境地。这在他的《杂诗七首》中可以窥见一斑。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他的诗自成一体,用典精妙,比如《杂诗七首·其一》,短短28个字,就用了“蘧庐”“绿鬓”“真得鹿”“梦为鱼”四个典故。
“真得鹿”的典故取自《列子·周穆王》“郑人分鹿”的故事。郑国一砍柴人打到一头鹿,无法带走,便用蕉叶盖住,结果过了会他就不记得藏在哪儿了,还以为自己做了个梦,一路念叨着。路边有个人听到了,还真在山里找到了鹿,回去之后跟妻子说:“刚才有个砍柴人梦见得到了鹿而不知道鹿在什么地方,我现在得到了,他做的梦简直和真的一样。”有意思的是,砍柴人晚上真的做梦了,不但梦到了藏鹿的地方,还梦到了得鹿的人。结果两人为了这只鹿闹到了法官那里。在这个故事里,梦与现实恍然交错。而“鹿”与“禄”谐音,寓意财富和权势。得之如梦,失之如幻,可谓是得失无常。
“梦为鱼”典出《庄子·大宗师》,是孔子和颜回的对话:“且汝梦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你梦到你是鸟便可以飞翔于天空,梦到你是鱼便可在水中遨游。梦中的你,可以是鸟也可以是鱼,但鸟和鱼并不是真的你。说得更有哲学意味一些,也就是你活得怎样取决于你自己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可能像梦一样不真实。总之和前面的“真得鹿”一样,有强调人生如幻的用意在其中。
名句“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大意是说,世上有几个人能得到真正的富贵与权势呢?人们只是不知道自己终日活在幻想中罢了。
想必,这也是黄庭坚的真实感慨。当兜兜转转行至人生末期,黄庭坚回望一路走来的喜悦和心酸,一定是有诸多感受和领悟的。他慨叹身体不过是供灵魂寄居的躯壳,怜惜自己被世事消磨,满头乌发变得稀疏花白。即便如此,他的心态一如七岁那年——不为功名利禄左右,只求自在心安,乐得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