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3-08-16柳立军
柳立军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卧龙镇人民政府,甘肃 庄浪 744605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包括交通、供水供电、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庞大的工程,目前仍面临较多挑战。基于此,笔者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1.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电力、交通及通信等方面,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质量,加快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加快农村地区信息服务行业及电商行业的发展。
1.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在推动城市建设的同时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缩小差距,实现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与互通。例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实现城乡互联互通,城市居民可到乡村旅游、休养,农村居民也可到城市工作、学习,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加强供水、供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实现城乡水、电资源的共享,保障城乡居民的用水和用电需求;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实现城乡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等。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化平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1.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快速改变当地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从而加快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2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短缺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投入,而政府财政投入存在资金不足、投资效益低下、过度依赖债务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限制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资金投入较少。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周期长、效益不明显,因而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难以提高。加之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和市场规则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也降低了社会资金的参与度。第三,虽然近年来我国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各地政府未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足够重视,财政资金未实现价值最大化,存在资金浪费、重复建设、工程质量差等问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益难以提高。
2.2 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高
受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与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农村交通、电力、水利及通信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不达标,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质量较差、寿命较短、老化速度较快。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建设公路时未考虑当地气候和路面承重等实际因素,只注重宽度和材料的选择,忽视了排水、抗震等方面的设计,导致路面质量不高,使用期限短,损毁速度快,建成后很快就出现了裂缝和塌方等问题;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电设施数量不足,电网整体质量不高,无法为农村地区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部分水利设施存在设计水平不高、水利工程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负面影响;通信基础设施尤其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3 区域差异明显
第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差异明显[1]。第二,政府投资力度的差异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部分农村地区,当地政府较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但也有部分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投资力度较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4 技术支持不足
第一,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滞后。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在建设交通路网时,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和科学规范的路基设计,导致农村路面出现不平整、易积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道路的使用效果和寿命。第二,由于缺乏资金和高端技术支持,部分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使用的设备较为落后,建设水平和效率较低。例如,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建设了一些水库和灌溉设施,但是水利设备老旧、整体性能较差,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第三,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信息技术支持,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2.5 管理不到位
第一,政府管理不到位。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政府在项目招标、施工监管等方面管理缺失,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些低质量工程和安全隐患问题。第二,村委会管理不到位。在农村地区,村委会作为基层组织和管理机构,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但在实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分地区村委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管理不到位,使部分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保障,且建设进度缓慢。第三,社会监督不足。社会监督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监督可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合法合规。但部分农村地区社会监督力量相对较弱,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监管漏洞和违法违规行为。
2.6 施工难度较大
第一,我国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偏远山区地势险峻、道路狭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爆破工作,土方量大,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第二,部分农村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风险。例如,在农村地区建设桥梁时,需要考虑河流的变化,避免建设在易受水流冲刷的区域,以防发生安全事故。
2.7 缺乏后续管护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主要由政府主导和推进。但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只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完成后,后期维护管理会移交给村委会,政府的参与度往往不高,导致基础设施管护责任不明确,基础设施难以得到有效管理和维护。第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忽视了后期的管护工作,导致在后续使用和维护时频繁出现问题。第三,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资金被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前期建设,用于后期基础设施运营和管护的资金较少甚至没有,加之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导致出现农村基础设施“无人管、无钱管”的现象。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3.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第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方和推动者,可通过制定科学的财政投入方案,优化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使用效率,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可采取多种方式,如PPP模式等,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融资渠道,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2]。第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支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各金融机构要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大对乡村道路建设、供水工程改造、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投放中长期贷款。
3.2 推进设施升级
政府需要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政府应加强农村路网建设,提高农村道路建设质量,使农村交通更加安全、便捷[3]。第二,推进农村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政府应加快对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增加配电设施数量,提高配电设施质量,保障农村电力供应质量。第三,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增加水利设施的数量,提高水利工程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以充分发挥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第四,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从而加强数字乡村建设。
3.3 因地制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政府需要充分考虑当地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因需施策,针对性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应充分考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将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机衔接,如加强城乡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二,不同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文化特色等存在较大差异,各地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例如,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可以优先考虑加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对于农业产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可以加强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第三,农村地区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应对当地实际进行调查,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需求合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3.4 加强科技支撑
第一,促进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可以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关部门需要同步推进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第二,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支持力度。科技创新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动力。政府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
3.5 健全管理机制
第一,加强政府监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统筹,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强监管和考核。第二,加强村委会管理。村委会应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机制,加强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和巡查,定期进行检修和更新,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有效运行[4]。第三,加强社会监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政府可通过建立社会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社会监督和反馈,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开、公正、透明[5]。
3.6 降低施工难度
第一,面对我国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的特点,相关部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对特殊地形进行分析,尤其是需要加强对偏远山区地形的分析,针对土方量大、施工难度较大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专项调研,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第二,针对部分农村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现象,相关部门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规划和设计,并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针对地质灾害的各项防护措施,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性和运行的稳定性。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在山区内部大量植树造林,以防出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基础设施造成损害,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第三,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前,相关部门可针对农村地区可能面临的各项地质灾害开展专项调研活动,要积极听取当地村民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采用一村一策的方案,依托当地地形实施差异化建设,尽量避免大量的施工作业,以降低施工难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效。
3.7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一,为了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水平,相关部门可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管护体系,由政府指导当地的村委会开展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由村委会具体落实各项基础设施管护任务,以提高基础设施管护实效,确保基础设施在出现各项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管理和维护。第二,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各地不能过于注重眼前利益,需要做好基础设施的长期管护工作。第三,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具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例如,可以由政府部门出资设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还可以鼓励村民出资参与,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有人管、有钱管”。
4 结语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各地政府要始终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