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3-08-15倪红

村委主任 2023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问题

倪红

摘要:治国之道,必先富民。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确保“农民稳步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重点是要让农民富起来,难点在如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持续增收。文章针对农民持续增收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等相应的实践路径为促进农民持续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農”问题;农民持续增收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5-007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669.6;F323.89      文章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1]。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确保“农民稳步增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重点是要让农民富起来,难点在如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持续增收。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保障人民利益,践行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收入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3],对农民来讲,要实现生活富裕,实现持续增收则是关键。没有持续充足的收入作为物质前提,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很难得到提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仅能够使农民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与民主权益得以发挥,更能让农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 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范返贫风险

现如今,我国已经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国贫困状况和发展条件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各个地区条件不同,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返贫风险人口数量大,致贫情况复杂等原因,返贫风险问题也比较突出。同时,受前些年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国内国际环境的复杂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使我国经济发展压力增大,也给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扩大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农民利用乡村优势创新创业等多种手段,努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4],预防返贫风险。

1.3 有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收入增长了,生活富裕了,对方方面面的要求才会越来越高,也才能为农业农村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一方面,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推动力与先决条件。收入水平的增加不仅让农户在基本物质消费得到满足之后,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整合;还可以提高人的需求水平与层次,重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让农民过好日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力量,乡村振兴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发展成果为人民所享,而持续增长的收入是实现美好生活最直接的标志和最根本的保证。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来说也是很好的催化剂。

1.4 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农村返贫风险群体的反哺与帮扶力度,使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上升,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但城市基础设施健全、就业机会多、文化水平高等因素,仍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在较大范围内,给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其重点在于想办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只有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

2.1 农业结构不合理,特色品牌缺乏

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后,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等有所好转,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5]。一方面,农业种植和品种结构不合理,农民大多种植玉米、大豆、水稻这些传统农作物,有时受到不确定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可获得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障;同时,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特色不鲜明,没有形成绿色农产品、生态农产品等品牌,传统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较弱,价格不高,农民难以持续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观念落后,多以小农模式、小块经营、分散经营等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科技水平、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产品产量、品质不稳定,农产品的收益无法保障。

2.2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对比,农村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大多地区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程度不高,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平原、丘陵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影响了效益的提升,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机械化是现阶段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装备数量与作业水平上保持高速增长,但农业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机械利用率不高、不同产业间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等一些矛盾也在累积。

2.3 农民就业观念与技能水平落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农民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观念滞后,缺少就业目标和职业规划,不能够充分融入就业行业当中,经常更换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等情况比较常见,这使得就业收入很不稳定。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农民的技能需求增加,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扩张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给农民就业带来巨大冲击。农民就业技能水平欠缺,相对于其他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就业人群来讲不占优势,无法满足市场就业需要,大多从事简单重复性体力劳动,就业收入不高。要解決农村就业难的问题,就要解决好就业人群自身问题,持续提高就业人员的综合就业能力,从而稳定增加就业收入。

2.4 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城乡关系在党的十九大之前的主线是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期间,在城市对乡村强有力的反哺下,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政策也向农村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严峻的“三农”问题。但城乡统筹发展依旧是“以城统乡”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差距过大的难题,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仍有一定的差距。长期以来,劳动、资本、土地这三大要素不断地由农村流向城市,农村地区难以有效利用自身生产要素实现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十分缓慢。同时,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不充分,广大农民工依旧游离在城市文明边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进程也受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充分的影响,农业综合效益难以提高。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的实践路径

3.1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在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提出相应的策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健全农民增收体制机制,缩小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差距,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3.2 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优势

在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必须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拉长产业链、升级价值链、健全利益链,使农民能够合理共享整个产业带来的增值收益,从而增加农民内部收入。首先,要优化农村特色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充分利用农村自身特有的资源和文化,制定符合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的规划方案,促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空间发展新格局的形成,避免造成没有特色的同质竞争。二要调整农业结构以及提升农产品品质。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引入市场效益较好、附加值较高的新品种和新产品来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同时针对本地传统优势产品要进行品质提升,深化加工及市场营销,促进产品市场竞争与盈利能力的提升。三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围绕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农业农村提出的新期待、新要求,将农业与互联网、旅游、生态等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现代食品加工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

3.3 加大加快资金、人才扶持,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加大加快资金、人才扶持,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是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一是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实施,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着力点放在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新型农业机械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将农机作业从业人员应纳入支持政策范围,有针对性地为操作驾驶农业机械的职业农民提供专业培训等多方面培养,增强其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效率意识与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6]。此外,要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机械装备投入为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从业者素质上来,在提高增量中优化存量,在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质量与效率[7],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

3.4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实现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社会公正等多方面目标的关键在于推进城乡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间人力资本配置失衡,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首要任务在于完善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机制,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借助户籍制度改革、就业准入、社会保障、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从而缓解农民对于迁往城市生活或工作的担忧。此外,要建立新型的教育培训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经济社会中。在农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要积极推动城市居民向农村投资,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体系;同时,要鼓励城市人才深入农村,向农民传授先进的技术和观念,引领他们走向致富之路。最后,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杜绝出现农民“守着地,没地用”的现象,要盘活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实现农业的集中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农民收入。

4 结束语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8]。农村各项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和幸福指数。当前,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容小觑,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方案,从而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文章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优势等相应的实践路径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借鉴。

参考文献:

[1]谢天成,施祖麟.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推动共同富裕[N].光明日报,2022-03-29(1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刘建华,李昕,姜丽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及成果巩固研究——缩小收入差距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20(12):105-112.

[4]邹一南.全面小康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1(01):73-75.

[5]黄艳,张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10):78-79.

[6]侯方安,李斯华.基于需求侧的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研究:理论逻辑与政策路径[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44(06):1-7+41.

[7]侯方安,崔敏.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农机市场,2023(06):58-60.

[8]常玉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展现农投作为在时代洪流中开创新的伟业[J].黑龙江粮食,2023(03):1-5.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