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3-08-15

考试周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环境

李 明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学科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 生态文明教育概述

(一)解释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促使学生形成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达到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探讨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1)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要求教育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的规律和真理,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环境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系统性要求教育教学内容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综合性要求教育教学内容要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可操作性要求教育教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2)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形成对环境的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是指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作用,认识到自然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从而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指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有限、环境容量有限的事实,了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 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分析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初中地理教学存在内容过于理论化的问题。学生往往只是被要求背诵地理知识点,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理解。其次,教学资源不足,很少有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和实地考察的机会,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不高。再次,评价体系不合理,只注重记忆和文化知识的考查,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陈旧,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我们迫切需要改革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的全面发展。

(二)探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联性和不足

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地理教学可以向学生传授关于地球生态系统、资源分布和环境保护等知识,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然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方面,地理教学内容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缺乏具体的生态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不高。我们应该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

三、 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一)课程内容的优化

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理解和认识。在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下,地理教育需要将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中,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为此,需要对地理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

1. 地理教学的课程内容需要关注生态系统的理解与认知

学生需要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同时还要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价值,增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2. 课程内容需要注重地理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讨论

学生应该了解地球的资源分布及其利用方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讨论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重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理资源,提高其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3. 课程内容还应该涵盖地理信息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以解决环境问题和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关键之一。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强调知识传授和记忆,而缺乏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为了更好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教学中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1. 启发式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讨论和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个真实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

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具体的生态环境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中的问题、原因和影响,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这种案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地教学

实地教学是指带领学生到实际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参观和考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例如,带学生去考察本地的湿地保护区或者自然保护区,让他们观察自然景观、动植物生态,并了解保护区的管理措施和效果。通过实地教学,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资源的拓展

教学资源的拓展是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方面,通过拓展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工具,以促进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实践。下文从教材、多媒体资源和实地考察等方面,探讨如何拓展教学资源。

1. 教材方面

教材是地理教学的基础。在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中,教材的编写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的内容。教材可以选取一些具体的案例或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教材的编写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 多媒体资源方面

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可以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地理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地图、图片、视频等,来呈现生态环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气候变化等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实地考察方面

实地考察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生态保护区、环保工厂等地,让学生亲眼见到实际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实地考察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参与到一些环保活动中,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从而实际行动起来,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教育。

(四)教育评价的创新

教育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教学效果。在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过程中,教育评价也需要创新与改进,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1. 教育评价侧重点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侧重于考试成绩和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后,评价的重点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除了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还需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言行,评估他们是否树立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否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综合性的评价。

2. 教育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育评价多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如书面考试或口头测试。在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后,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结合实地考察、课题研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

3. 全面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评价。在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后,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可以通过学习笔记、思维导图、学习日志等方式进行评价,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个体的成长和进步,鼓励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评价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强调错误的指出和惩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和发展的机会。

四、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影响

(一)培养环境意识与责任感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责任感,以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具体的做法如下:

1.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地理图书、地理电影和地理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对环境的兴趣,并理解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通过直观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培养对环境的敬畏之心。

2. 强调环境问题的实际影响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环境问题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将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环境责任感。

3.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环境保护活动,例如植树造林、河流清理和垃圾分类等。通过参与这些实际的环境保护活动,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了主动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习惯和意识。

4. 培养学生参与环保组织和活动的意愿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环保组织和社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开展环保活动。通过参与环保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培养出更加深厚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二)提高生态环境知识与技能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增加生态环境知识的学习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脆弱性。此外,还可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学习,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2.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境保护技能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入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造林活动,通过亲自动手种植树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植物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或从业人员举办讲座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环保工作的实际操作和技巧,培养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 需要拓展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等方式获取关于生态环境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环保专业网站、期刊和图书等资源,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

4. 教育评价也需要创新,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

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可以引入综合实践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等形式,评估学生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和表现。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

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地理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关注并解决与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以生态为中心,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引入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案例和课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方式。

2.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倡的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

在地理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相互合作、协商和解决问题,还能够培养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方式。

3.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重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4.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一些环保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参与到实际的环保行动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对于环境的影响,进而培养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五、 结论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培养学生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教师应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环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