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探索

2023-08-15

考试周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折线圆锥小数

贺 新

一、 引言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授数学思想,而问题作为数学思想的承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问题驱动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问题驱动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从五个角度探讨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为教育者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和实践经验。

二、 问题驱动的本质与意义

问题驱动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是一种认知刺激,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好奇心,使学习具有导向性。问题驱动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更加积极、主动。问题驱动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的美妙与实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并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学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性质、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以及小数的表示方法。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引入问题。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设计一个具有启发性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或写在白板上:“小明买了一块蛋糕,他吃了一半的蛋糕,这部分蛋糕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如果他又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一,这部分蛋糕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其次,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能提出各种答案,如“一半用分数表示是1/2”“四分之一用分数表示是1/4”等。接着,引出小数的定义。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引出小数的定义:“小数是用分数表示不能化为有限小数或周期小数的数。”之后,探究小数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值位于两个相邻整数之间,小数点后的数字表示分数的分母为10的幂次,而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字表示分子。”接着,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小数可以转化为分数,例如,0.5可以转化为1/2,0.25可以转化为1/4。”学习小数的表示方法。教师介绍小数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书写规则:“小数的读法,百分之一可以读作0.01,百分之二十五可以读作0.25。”“小数的书写规则,小数点后的数字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数字是分母为10的幂次,以此类推。”最后,巩固练习。教师提供一些小数的例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0.3可以转化为几分之几?把0.75写成分数的形式。小明家有一块草地,他割掉了草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草地用小数怎么表示?还可以拓展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小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学生在课堂中探讨问题,引出小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的表示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了对小数的初步认识。这种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的美妙与实用,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 问题驱动与学科思维的关系

问题驱动教学是培养学科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科思维是指在学科领域内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问题驱动教学通过提出具有学科特征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模型和推理,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问题驱动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思维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学科思维的理解和掌握。

以“圆柱和圆锥”为例,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及应用。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引入问题。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设计一个具有启发性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或写在白板上:“小明有一杯圆锥形的冰淇淋,他发现冰激凌的形状和他喝水的水杯有什么相似之处?你们能找出其他类似的物体吗?”其次,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回答,如“冰激凌形状和水杯都是圆锥形”“蜡烛也是圆锥形”等。之后,引出圆锥的定义。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引出圆锥的定义:“圆锥是一种由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顶点连接成的立体图形。”接着,探究圆锥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圆锥的性质:“圆锥的侧面是由顶点到底面上各点的线段组成的,侧面的形状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顶点与圆心连线的长度是圆锥的高。”然后,引出圆柱的定义。教师帮助学生引出圆柱的定义:“圆柱是由两个平行的圆形底面和一个侧面连接成的立体图形。”接下来,探究圆柱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圆柱的性质:“圆柱的侧面是由底面圆上的各点与顶面圆上对应点的线段组成的。”“圆柱的高是连接两个底面圆心的线段,圆柱的侧面是一个矩形。”进行应用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与圆柱和圆锥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根卷尺卷成一个圆柱形,卷尺的侧面长度是5厘米,底面圆的直径是2厘米,求卷尺的高和体积。一个圆锥形的水杯,底面圆的半径是4厘米,高是8厘米,求水杯的体积。最后,拓展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圆柱和圆锥的实际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学生在课堂中探讨问题,深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了对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理解。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 问题驱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驱动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和探究。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巩固和应用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问题驱动教学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逻辑推理、模型建立、试错法和合作探究。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引入问题。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设计一个具有启发性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或写在白板上:“小明和小红一起参加数学竞赛,他们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能想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吗?”其次,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策略,如“可以先尝试使用试错法找到正确答案”“可以用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等。之后,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常用的包括逻辑推理、模型建立、试错法和合作探究。”接着,探究不同策略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同策略的应用。逻辑推理:教师提供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让学生通过推理得出答案。模型建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试错法:教师提供一个复杂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试错法逐步接近正确答案。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个较复杂的问题,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之后,应用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与不同策略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问题。逻辑推理:小明和小红参加了一场小组游戏,根据已知条件,学生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找出每个人的游戏角色。模型建立:小明在农田里建了一个蔬菜园,学生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确定蔬菜园的最佳形状和面积。试错法:小红在做一道数学题时遇到困难,学生需要通过试错法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合作探究:小明和小红一起制作一个数学展板,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共同设计展板的内容和布局。最后,拓展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不同策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学生在课堂中探讨问题,深入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五、 问题驱动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联系

问题驱动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密切相关。问题驱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学生需要主动探索解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问题驱动教学还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问题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统计与可能性”为例,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统计与可能性的概念,掌握统计方法和可能性计算,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教学内容:统计与可能性的基本概念、统计方法和可能性计算。以下是具体教学过程:首先,引入问题。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设计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或写在白板上:“小明和小红参加了一场掷色子游戏,他们想知道掷色子的可能结果和每个结果的概率。你们能想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吗?”其次,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策略,如“可以进行实验来统计结果”“可以用概率公式来计算概率”等。之后,引出统计与可能性的定义。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引出统计与可能性的定义:“统计是一种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可能性是指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接着,探究统计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统计方法。实验统计:教师提供一个色子,并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次数的掷色子实验,记录每个点数的出现次数。计算频数和频率:教师帮助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成频数表和频率表,计算每个点数的频数和频率。之后,探究可能性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可能性计算。确定事件和样本空间: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掷色子的每个点数是一个事件,所有点数构成样本空间。计算概率:教师引导学生计算每个事件的概率,即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实验总次数。接下来,应用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更多与统计与可能性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小明家养了两只宠物狗,他想知道每只狗是公狗或母狗的可能性。小红买了一袋彩色糖果,她想知道从袋中随机取出红色糖果的可能性。教师组织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复杂的统计与可能性问题,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拓展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统计与可能性的实际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探讨问题,初步了解统计与可能性的概念,掌握了统计方法和可能性计算。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了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六、 问题驱动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进程和思维方式,灵活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深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问题驱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以“折线统计图”为例,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学会制作和解读折线统计图,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主要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制作和解读。以下是具体教学过程:首先,引入问题。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设计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或写在白板上:“小明和小红参加了一场学习成绩的统计,他们想知道每个月的成绩变化情况。你们能想一种图表来表示这些数据吗?”其次,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策略,如“可以用柱状图来表示”“可以用折线图来表示”等。接着,引出折线统计图的定义。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引出折线统计图的定义:“折线统计图是一种用折线表示数据变化趋势的图表。”之后,探究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一)收集数据:教师提供一组学习成绩数据,学生需要对每个月的成绩进行统计。(二)绘制坐标轴: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横轴和纵轴,横轴表示时间(月份),纵轴表示成绩。(三)绘制折线:教师帮助学生根据数据在坐标轴上绘制折线,连接每个数据点。接下来,解读折线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数据趋势: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折线的走势,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极值和变化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的极值和变化点,分析成绩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七、 结论

问题驱动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驱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通过实践探索,我们验证了问题驱动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然而,问题驱动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在更多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折线圆锥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