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3-08-15张云飞

考试周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课程

张云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珍贵财富,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对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提升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更少有人问津。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加强初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同时,这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的各种文化成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初中语文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例如,古诗词、文言文、经典著作、传统曲艺、民俗等。这些要素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在古诗词方面,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大多是经典名篇,如《观沧海》《行路难》《无题》等。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优美的文学形式和高超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情感,如思乡之情、爱国之情、谦虚之道等。在文言文方面,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内容都是经典著作,如《孙权劝学》《出师表》《孟子三章》等。这些文言文著作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 初中语文课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论基础

(一)传统文化理论

初中语文课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其强调的“仁爱”“诚信”“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古诗词等,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初中语文课程也融合了道家、佛家等其他传统文化思想,能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使学生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

(二)人文主义理论

初中语文课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观念。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类是自主、自立、自给自足的存在,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价值观念源远流长,如“仁爱”“忠诚”“礼教”等,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价值观念。同时,初中语文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素质教育理论

初中语文课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教育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质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如“因材施教”“教之道,贵以专”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通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素质教育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同时,初中语文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与素质教育思想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初中语文课程的渗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全面提高个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四、 初中语文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点

(一)坚持系统性的教育原则

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系统性的教育原则。系统性的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涵盖其中,包括经典著作、传统文化艺术、传统节日等。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例如,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坚持专业性的内容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专业性的内容设计,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深厚的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专业性的内容设计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此外,专业性的内容设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因此,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应该注重专业性的内容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

(三)坚持趣味性的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趣味性的知识讲解方式,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具有深奥的思想和独特的魅力,以趣味性的方式讲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趣味性的知识讲解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此外,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应该注重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四)坚持实践性的知识应用

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性的知识应用,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和生活方式。实践性的知识应用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实践性的知识应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因此,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性的知识应用,让学生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五、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不足

(一)缺乏系统性

初中语文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存在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全面和深入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讲解一些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如春节、端午节等,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介绍和深入解析。此外,教学方法也不够多样化和综合化,教师往往只采用单一的讲解方式,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难以获得全面、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二)缺乏专业性

初中语文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存在缺乏专业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方面。一些教师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深入解析和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此外,一些教师可能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精准和深入。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难以获得深入、精准的了解和体验,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三)缺乏趣味性

初中语文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存在缺乏趣味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枯燥乏味方面。一些教师可能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注重讲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背景,而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一些教师可能采用讲解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学作品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一些教师可能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如讲座、讲解等,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难以产生兴趣和热情,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六、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认真研读课程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认真研读课程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目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做好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该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素养。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论语》十二章课程知识时,应该结合传统文化融合目标,设计以下学习内容:第一,了解《论语》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论语》中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第二,学习《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含义和应用场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第三,探究《论语》中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行为准则和处世哲学,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第四,学习《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和贡献,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最后,了解《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再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鱼我所欲也》课程知识时,应该注重讲解孟子的“义利观”,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讲解: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孟子的相关著作,了解孟子对“义”和“利”的看法。孟子认为,“义”是人的本性和道德准则,应当高于“利”,人们在追求利益时,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认识到“义”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可以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孟子的“义利观”对自己和社会的影响。例如,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协同发展。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孟子的思想,也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的相关作品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看传统戏剧、听音乐会等,或者组织学生参加传统礼仪、祭祀等活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识。通过这些方式的引导,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结合课程单元主题,构建系统教育内容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课程单元主题,构建系统教育内容,以达到更好地传递文化知识的目的。具体来说,可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中国古诗词、文言文、传统音乐、戏曲等,并根据课程单元主题进行有针对性地选取和安排。此外,还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例如,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木兰诗》单元内容时,可以结合爱国主义主题,设计系统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爱国情感。首先,教师在讲解《黄河颂》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的意义,以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历史背景。同时,可以介绍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明确保护黄河的重要性。其次,在讲解《老山界》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以及老山界作为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地标的意义。同时,可以介绍红军长征中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第三,在讲解《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以及这首诗是志愿军战士在战斗时所写,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情怀。第四,在讲解《土地的誓言》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以及这篇文章表达国民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感。最后,在讲解《木兰诗》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女性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以及花木兰的故事表达了中国古代女性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通过这种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三)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多彩文化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多彩的文化知识。具体来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音频、视频、图片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在线教育网站等信息技术工具,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在线活动、课程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内涵。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甫诗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教育方式,讲解杜甫的“忧国忧民”创作思想,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杜甫的诗歌作品和生平,让学生了解杜甫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例如,可以播放杜甫《登高》等名篇,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品质。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杜甫在《石壕吏》中描写的民众疾苦和生活苦难,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杜甫诗歌的在线解读和赏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例如,可以提供杜甫诗歌的朗诵和配乐,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价值。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杜甫诗歌的电子版和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杜甫的诗歌思想和创作风格。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信息化创作活动,让学生以杜甫的诗歌为主题进行写作和艺术创作,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杜甫诗歌的MV或动画,让学生将杜甫的诗歌元素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杜甫诗歌的朗诵比赛和文学比赛,让学生通过声音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对杜甫诗歌的热爱,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组织文化专题探究,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组织文化专题探究,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具体来说,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专题探究,例如,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饮食、传统礼仪等,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记录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内涵。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表演、展示、传承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设计一些专题探究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出师表》中所蕴含的古代礼仪和文化,了解诸葛亮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忠诚、爱国和敬业精神,以及这些品质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探究《出师表》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启示,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出师表》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准备北伐的过程中为蜀汉皇帝刘禅所写的一份奏章。其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陈述了三条建议,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虑。这些思想内涵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首先,诸葛亮强调了“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的责任感。他呼吁后主刘禅要对国家大事尽心竭力,不能像历史上的一些君主那样沉溺于享乐,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应该为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诸葛亮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在奏章中提到,国家的一切决策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福祉和权益,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最后,诸葛亮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他呼吁后主刘禅要诚信待人,不要欺上瞒下,要言行一致,做到言出必行,这种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诚信是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总之,《出师表》中的思想内涵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它告诉我们,在国家和人民的发展问题上,我们应该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道德修养,诚实守信,共同努力,共创美好未来。这样的专题探究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组织读写结合活动,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组织读写结合活动,深化学生知识理解。具体来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题材的写作活动,例如,传统诗词、文言文、散文、小说等,让学生通过写作,深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组织阅读活动,例如,阅读经典传统文化书籍、传统戏曲、传统音乐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内涵。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北冥有鱼》作品时,可以结合庄子的思想,设计读写结合活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深化学生知识理解。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庄子的思想特点,比如,他提出的“无为而治”“逍遥游”等概念,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撰写关于庄子思想和《北冥有鱼》故事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写作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背诵《北冥有鱼》等经典作品,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和文化素养。

(六)重构课程评价标准,关注核心素养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通过重构课程评价标准,关注核心素养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应用和传承,同时关注学生文化素养、文化意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此外,还可以重构评价方式,例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课堂参与评价、作业评价、展示评价等,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应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为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些评价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句名句,能够准确表达出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能够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并能够将这种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范仲淹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所著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名句所蕴含的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七、 结论

综上,初中作为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需要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结合课程单元主题、应用信息技术、组织文化专题探究、读写结合活动和重构课程评价标准等多种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更好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同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传统课程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