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照在镜子里的黄河

2023-08-15马明全

青海湖 2023年11期
关键词:黄河

马明全

家乡循化在甘青两省的交界处,是黄河流经县域全境的小县,是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黄河在它的胸膛里流过了不知多少年,水始终清澈见底,一年四季把整个县城照在镜子里一样,宜人的气候和如画的风景更使得黄河显得干净纯洁。我一直都自然而然地认为黄河的名字和河水颜色没有关系,因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黄河的水是黄的。同样我一直以为黄河的水就是家乡看到的那么大,从来没想过她的源头在哪里,河水最初的模样是怎样的,她究竟有多大?所以想去源头一探究竟。

此去河源长,天路千百里。

我决定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去找寻黄河源头。九月的高原,天高地阔,草黄雁飞。海拔4200 米的玛多县是一个因地理位置而出名的城市,距离西宁497 公里,是黄河源头第一座县城,隶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一个县。“天上玛多,黄河源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后,数百条河流汇聚到高地玛多,由此,玛多也被称为黄河源头第一县。

第一次拜访玛多的黄河源头并不顺利,或许南美洲的不知哪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全球各地都在担心引起一场飓风。因为,同属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默勒煤矿破坏生态的事件刚刚被曝光,我们前往的时间恰好是巡视组巡视的敏感节点。所以,我们这些以环保的名义去文学创作采风的人也被拒之门外。如此,我对三江源保护区和百里之外的黄河源头有了更加神秘的向往,心想无论如何都要到黄河源头去看看,去亲眼看看那个牛头碑。

“不见黄河心不死!”是每个人执着追求的精神。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迂回一下,先去攀越传说中的巴颜喀拉山吧!

从玛多县城向西南行,就立马进入巴颜喀拉山。其实玛多本来就在巴颜喀拉山北麓脚下,它是青藏线进入玉树的门户。原本心想领略一下高大宽阔气势雄伟的巴颜喀拉山,没想到汽车在宽阔的柏油路上蜿蜒盘旋。眼前掠过无数的牛群、羊群、黑色和白色的帐房,还有绒毯似的草原。高原的风光虽然无限美丽,但我不忍惊掠这块生灵们栖息的净地,一心向往巴颜喀拉山的真容突然出现在眼前。

车行到一个山头,眼前出现一个天然的豁口,上面标示牌上赫然写着“巴颜喀拉山口,海拔4824m”,这里竟然是世界上第二个海拔最高的巴颜喀拉山垭口。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了一个极具重要意义的地理坐标。对于巴颜喀拉山垭口我是早已攻略过的,它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性垭口,是全国较高的垭口之一。就自然地理意义来看,巴颜喀拉山垭口既是一个气候的界限,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在这里进行分界;也是一个河流的界限,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源头所在,南麓是长江北源所在,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在这里分手。就行政区划而言,这里是玉树和果洛的分界线。就文化而言,也是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的分界线。

我们来到垭口时,先行的人已经站在这里宣告对一个极限挑战取得的成功——大家的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的反应。这在4828 米海拔的高度可以说是对自己极限的体格挑战的胜利。我站在垭口四望,这是一个景观的汇集之处,这里比较高,垭口两边都没有可以阻挡它的高山,所以看得更远更广,在这里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垭口上有许多人在这里挂经幡、撒风马、拉则、煨桑。

我们向玉树进发的同时,知道黄河源头就在右侧与我们擦肩而过。那是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几处小盆地,虽然我们在一段路程中与她的源头是平行的,但是,山路十八弯,想要走近她是不可能的。在这里,除了公路之外,基本属于三江源保护区范围,而且半道上没有到达源头的公路。

从玉树返回之后,我们执着地再一次想进入三江源保护区的黄河源头。在当地有关部门协调和帮忙下,我们进入了三江源保护区,2 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离县城以西110 余公里的黄河源牛头碑。

江河近,马蹄轻;秋草黄,牛羊肥。

在几百公里的路途,我们被绿草如茵的大草原所迷恋,在一望无垠的高原草地前行。由于国家对黄河源区进行大规模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这里已经没有牧民,有的是日益增多的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藏原羚、藏野驴、狐狸、各种水鸟和鹰等不时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源区。玛多的野驴特别多,和那些野鹿、野羊惬意地在属于他们的广阔天地里或食草,或伫立,或凝望。似乎他们有无尽的思恋。这块被保护的区域自他们失去多年后,又回归到了他们脚下。这里原本就是野生动物们的天堂,人类的极限,恰好是它们最适宜居住的环境。

前方期待的自然是耳闻已久的“姊妹湖”的容颜。这两个“深藏闺中”的姐妹湖——鄂陵湖和扎陵湖。

从玛多县城出发,途经玛多水电站水库,它的修建使得玛多县终于摘掉了全国唯一无电县的帽子。最初只想用于发电的想法,现在看来又有了新的作用:只见库区周围一片绿色,草长水深。水库的库容特别大,蓝色的湖水浩浩淼淼,直逼远处的丘陵和小山。它似乎更像一个无声的导游,她那湛蓝色的湖水的尾翼,渐渐变成一条河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一片蓝色的大湖。这个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鄂陵湖。“鄂陵湖”藏语意为“蓝色的长湖”。南北宽东西窄,状如金钟。水色清澈碧绿,阳光明媚之时,天空的云彩、周围的山峦皆倒映水中,如明镜一般。我们在蓝天白云下,在水天一色的草原上,就像一缕流动在天际的精灵,车子也变得缓慢了起来。

水似天,天接水,水天一色镜中映;草色青,湖更清,草原山丘呈双影。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像照在镜子里一样,没有一丝瑕疵,没有一丝雕琢,浑然天成。也不知人在草原行,还是草在镜中生?车在公路上依湖而行,忽而走低,忽而又走高。就在瞬息即逝的高处,我们远眺这些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宛如夜空的星星非常美丽。我们的内心是想俯瞰所有的“星星”,无奈车在海中行,星从身边过。心中虽有美好的愿望,但是现实中总是在身边错过风景。这些沼泽中星星点点的水泊就是中华水塔的重要涵养区。

路行半程,在鄂陵湖边上一处开阔的地方,我们远远就看到了一座别样的建筑。在广袤的草原,最想看的就是草原,但是看完草原以后最希望出现的就是牧民的帐房或村落。果不其然,我们被美丽的风景吸引过后,也被远处出现的建筑所吸引,或者不如说是另一种期待。

渐渐走近,再走近。才发现这里是以措娃尕杂什则多卡寺为核心的一处村落,是汉藏佳话的传说地——柏海迎亲滩。

公元638 年,吐蕃派使者到长安,提出与唐通婚的请求,唐太宗答应和亲。李道宗持节护送,公主一行来到今玛多县城,沿河西行至柏海(原扎陵湖、鄂陵湖总称),同久候于此的松赞干布相会。这一段故事,曾经听说过,但是能够在第一现场感受逶迤千里的唐蕃古道流传着的这一段千古爱情佳话,使我的思想穿越到1400 年前的唐王朝和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自此干戈狼烟的杀伐争战已不再,雪域高原开始吟唱起田园牧歌的祥和乐章。唐蕃言和,汉藏携手,我想见证她的应该就是眼前这个清澈见底的湖水吧?清澈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文成公主宝玉一般纯洁无瑕的心,有这样的青天做幕,绿地做床,蓝湖为浴,再般配不过了。

有一座山突兀地立在柏海迎亲滩西侧,也逐渐把鄂陵湖挡在了身后。看似近,走时远。上牛头碑的山看起来不大,车开起来却越来越困难,感觉很近的山,却在车子七拐八弯的山路上行进了好久。或许我们急于想看到黄河源牛头碑,在山顶,车子刚刚停稳,我们就急不可待地下车。停车场离山顶的牛头碑大概有30 米远的距离,而且铺设了石基台阶。这短短的三十几米,是我们一路走来的任何海拔中,走得最艰难的一次。

登上海拔4610 米的牛头碑,由于海拔高,不一会儿就已经气喘吁吁。爬到顶端,瞬间便被别样的壮阔所吸引,全铜铸造的牛头碑朝湖而立,围栏上系着纯白圣洁的哈达,五彩经幡随风飘扬。在这个制高点,俯瞰四周,全是高山雪原。

左手鄂陵湖,右手扎陵湖。这对姊妹湖就像两面天空之镜,把离天最近的青藏高原照在她巨大的镜子里,不加雕琢和修饰。

目之所及,天空湛蓝,湖水蔚蓝。鄂陵湖、扎陵湖湖水清澈见底,水波潋滟,湖天一色,蓝天、雪原、高山和湖泊尽显勃勃生机。当终于站在山顶时,眼睛为之一亮!天气非常好,观赏着“姊妹湖”的壮丽风光,我们徘徊在天和地的边缘,远古与现实之间,虽然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但在牛头碑山上可以看到的广阔和壮丽却是不可言说的。

“牛头碑”由玛多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9 月竖立于措日尕泽山顶峰,相传,这里是格萨尔策马称王的圣地,也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现在在玛多县域依旧保留着迎亲台。

站在这里,措日尕泽山西边的扎陵湖以另一种容颜展现在我们面前。扎陵湖的形状刚好和鄂陵湖相反,它东西长,南北窄,酷似一只美丽的大贝壳。她藏语意为“白色的长湖”。它的水色碧澄发亮,扎陵湖南面方向是黄河的入湖口,河水流经之地水色发黄,远看似一条乳黄色彩带将湖面分成两半,一半清澈碧绿,一半微微发白。纵观扎陵湖的湖水白茫茫一片,在玻璃镜子一般干净的天空下,目力可以到很远的地方,群山和白云在湖的周边交相辉映,湖面太宽阔,我们没办法看到对岸的草原。她们以清幽美丽见称,这里风景如画。她们小家碧玉,温润,精致,被称为“黄河上游的两颗明珠”。如果来到这里你会尖叫连连,惊讶于呈深蓝色的湖水怎么会与“黄”河扯上关系。

当然,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源,却在牛头碑西南200 公里处。黄河源的一支,在西起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扎曲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 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

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 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 米,深0.1—0.2 米的小溪。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 米,有5 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 米,深0.3—0.5 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汇合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多么美妙的名字啊!

如果黄河三源是黄河的三支血脉的话,星宿海就是哺育黄河的受体。然后,她们在扎陵湖和鄂陵湖孕育一番之后就此诞生了。可对于星宿海和黄河源头,由于行程的原因,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带着一丝遗憾踏上归程。

约古宗列一支在南,卡日曲一支在北,巴颜喀拉山横亘在玛多县的西南面,与西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长长的昆仑山脉抵近。在青海境内流经玛多县、达日县、久治县、玛曲县、玛沁县、河南县、同德县、兴海县、贵南县、共和县、贵德县、尖扎县、化隆县、循化县。

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到同属果洛州的达日县近350 公里的河道,黄河容千流,纳百川,经过许多河流和湖泊的浸润,她的水量逐渐丰盈起来。她像一位刚刚学会爬着走路的女孩,似乎没有目的的无拘无束地来到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的达日县境内。

黄河水在这里漫过谷地宽滩,携带着荒原的泥沙逐渐淤积下来,像正在学会站着走路的幼女,四肢由纤细慢慢变得粗壮,将身体的河床慢慢抬升,生命的力量在悄无声息中向四周的荒野绽放,甚至有点肆意。漫流在宽滩的黄河形成网状水系,散漫在自由自在的草原上。流水不断切割和逆变侵蚀,主河道出现了洲岛环流,高原黄河湿地因此形成。尽管河水的气势已经初现,但是黄河依然眷恋在草原母亲的怀抱,平缓地向前流淌。在高山和草原之间,像一条银色的飘带,滑向天际。

与天连接的只有玛沁县境内的阿尼玛卿雪山,它是一座庞大的雪山群,被称为“黄河流域的山中之王”。阿尼玛卿雪山奇峰突兀,山势陡峻,气候多变,冰峰雄峙,冰川厚度达数十米,是黄河流域最长最大的冰川。海拔6282 米的主峰玛卿岗日,俯瞰着大河激流勇进。周围17座海拔5000 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不化。雪峰突兀如水晶玉石一般,高山发育的上百条冰川,源源不断雪山融水流入黄河。因此,阿尼玛卿雪山成了黄河上游最大的水流量补给站。阿尼玛卿雪山的雪水融化,使黄河一下子成长为懵懂女孩。她在变得多情和害羞的年纪,突然遇到了表白。在阿尼玛卿雪山庞大的身躯面前阻挡着大河东去时,黄河抿嘴一笑轻盈灵动地沿山体从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绕流,就像拂过他的每一寸肌肤。英武挺拔的阿尼玛卿神山使九曲回环的黄河第一次听到了爱的密语。

从亿万年前大地造就了青藏高原的那一刻起,巴颜喀拉山脉东南部逐渐隆起一座著名的山峰,那就是位于青海省久治县境内,被誉为果洛发祥地而受到人们尊崇的神山——年保玉则。因“天神的后花园”年保玉则而闻名天下的久治县,境内河流、湖泊众多,风光绮丽,沿途的黑河水有很大的落差,滔滔流向黄河,沿岸牛羊马成群,膘肥体壮,点缀在草原上,黑河黄河交界之处鱼儿肥大。纯朴的牧民辛勤耕耘在这块土地之上,五颜六色的帐篷使得自然风景锦上添花。清丽的黄河两岸草原宽广,犹如绿茵地毯,各种美丽的小草野花让人流连忘返,发出一股股芳香,沁人心脾。这里的黄河依旧是一个懵懂无虑的女孩子,在草原深处采撷着各种美丽鲜花,黄河的身体被五颜六色的花朵所包裹和装点。格桑花或许是她最钟爱的花神,从源头一直陪伴她左右。

是的,黄河似乎为了证明她流到下游后才变黄的事实,她从久治县串到甘肃的甘南玛曲与四川阿坝交界地带。川甘青三省交界处是纯粹的草原牧区,孕育了青藏门户丰饶的河曲草原。

九曲黄河第一湾,天边神骏河曲马。

享誉海内外的河曲马就是河曲草原赠予这片土地最好的礼物。因为这一片湿地太过平坦,黄河像扑进水草深处的羔羊,恋恋不舍地在其间流淌,以至于在丰美的牧场里她似乎迷失了方向,走着走着,结果又遇到岷山的阻挡。于是河水突然掉头向西北而去,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河首曲——玛曲,藏语中“曲”就是黄河的意思。当奔腾的“天河”划过玛曲草原。他没有呼啸而过,而是九曲回转,平稳缓流,无声地向无尽的远方延展,释放出女性柔软的曲线美感,河水在广袤无垠的牧场徘徊。可能是因为水流不畅,形成了很多汊河、沼泽、洲岛和湖泊,在这片天然自成的优质草地里,造就了一块高原生态湿地,有著名的若尔盖湿地和曼扎塘湿地,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涵养区。

欲使自己成长,走一些弯路是必须的经历。黄河在青海境内有两处是两进两出,正如人生的曲折往返,迂回摸索一样。当黄河短暂流经甘肃玛曲县后向西北流去,又由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流入青海境内,自东南由西北流出县界。这里的黄河大峡谷位于县城西南56 公里的宁木特乡境内,全长30 公里,黄河两岸高山耸立,松柏茂盛,陡峭的石壁上有许多岩洞,黄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在流入果洛州玛沁县时,也经过了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县界以黄河为界,除了果洛州黄河两进两出之外,黄南州也是两进两出。是两座高山直接改变了黄河上游的流向。

黄河,穿过阿尼玛卿山之南(玛多、达日、久治县),在川西北川大草原拐弯,回到阿尼玛卿山北上(河南、同德县),穿过兴海、共和、贵德县,冲波逆折回川,切出深深峡谷、似海洋般湛蓝!因为,黄河青海境内有祁连山横亘北部,东部是西倾山——秦岭横卧在中华内陆腹地的巨龙,黄河不得不从宁木特峡谷中间穿过,在青海大草原拉开一道裂痕,灰色巨岩巍然矗立在两岸悬壁之上,与玛沁雪山平行竞走。

白色的雪山和碧绿的黄河水,一个在天际,一个在谷底。像两条踏歌而舞的舞者的水袖,他们就是这样遥相呼应地张扬着青海的大美。

有句话是“无限美景在险峰!”其实被河水切割的峡谷同样壮美,这里充满激情。河水与峡谷日夜不停地发生碰撞,发生摩擦,就这样创造了大自然的奇迹。时间造就的东西永远是最珍贵的,就像玉石。它不仅凝聚了日月的精华,而且见证了地球的沧海桑田。这个叫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地方,历史上叫作“河南蒙旗”,一个被藏文化包围的蒙元文化圈,不同于我们认知上的蒙古族。这里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孕育名马河曲马,也孕育了著名的苏呼欧拉羊,同时也孕育了拥有不冻河之称的洮河。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黄河小城,同样也是干净辽阔,同样也是河水清澈,天空碧洗。

就是如此:青海的天空,蓝是湛蓝;青海的云朵,白是洁白;青海的黄河,绿是碧绿。

黄河文化孕育的中华文明,其发源地就是昆仑神话的发源地。文明的留存地多半都与河流有关,正如流水,文明也是由高处到低处流动,而文化却逆流而上。而且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过渡地带保存得更原始。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长期碰撞、角力的结果,中原农耕文化最终还是冲破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堤坝,冲向草原并淹没了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农耕人四处扩过程中,把中原农耕文化也带到了各地,开始影响其周围邻近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使游牧民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最后彻底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体系中。这样变迁的结果,游牧人变了农民,昔日的牧场变成了今天的农田。

这个现象,在同德县有着明显的痕迹。河南县和同德县隔河相望,虽然它还是以游牧文化为主的草原地区,但是它的很多地方已经有大片的农田和农作物。尤其是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和双人抬物彩陶盆,以及骨叉等珍贵文物的一一发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

五千年前的文物精华,再一次证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今天,当我们再次解读神秘宗日文化代表作品之一的舞蹈纹彩陶盆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同德人从远古走来,他们一直痴迷地舞蹈着,从这狂野奔放的舞步中,分明听到了他们大步前行的铿锵足音。宗日遗址是马家窑文化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分布的最远点,因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特殊性,被命名为宗日文化。这一珍贵的文化遗址是穿透历史回望远古时代的文化隧道。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代表性遗址,也是黄河文明标志性起源地。这里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齐家文化共存于一处遗址,标志着黄河流域上游率先进入青铜时代,也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标志性遗址。马家窑文化多人舞蹈纹陶盆和齐家文化铜戈都是国宝级文物,宗日文化又独具特色,墓葬形式多种多样且贫富分化明显,意味着黄河上游不仅以彩陶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发达而且率先进入青铜时代和多民族复杂社会,而四千年前黄河中游或中原还是相对单纯的典型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社会。宗日遗址的发掘,无异于打开了又一座地下文物宝库,以彩色陶器最引人注目。宗日遗址中最常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化因素,与甘青地区其他已知的新石器时代同类遗物有明显的差异。宗日文化类型的确定,对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交流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包括同德县在内的高原腹地在远古时代并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兴海县境内的黄河母亲蜿蜒迤逦,这里的黄河大都是在高山峡谷中穿行。黄河干流从玛尔档峡至班多峡切割形成的峡谷段落,具有独特的高原气候,峡谷段谷深水流急,是黄河流域最长最深,景观组合丰富,原始面貌保持较好的V 字形峡谷段。河床两边的峡谷地带都是比较开阔的草原平地。而临近黄河的河道,几乎是悬崖。站在路崖边,往下探深不见底的深渊,山体被分割成一道道一片片墙、百米高的山墙!像人造工程,砌出这样齐刷刷的道道山墙!这里的黄河在壁立的悬崖下几乎是静止的,水量已经很大的黄河被束缚在山体切削的山墙之内,又被狭窄的河道峡谷裹住。就像待字闺中,刚刚发育的女孩子,因为害羞而把自己的胸紧紧束住一样。但是生命的张力愈发饱满,让峡谷发出想要冲破禁锢的低吼。

黄河从西向东北流经县域,境内有黄河一级支流曲什安河和大河坝河,两河长期冲刷形成两条冲积河谷地带,沿河两岸地势较低,气温暖和、水源充足、物产丰富。

提起龙羊峡和拉西瓦,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地名往往是共和县、贵德县,殊不知,这两个水库的南岸都是贵南。

贵南地处黄河南岸,本身就深受着黄河的眷恋,6000 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拉乙亥古文化遗址,虽然该遗址早已被龙羊峡水库所淹没,但从这里出土的我国年代最早的七角星纹铜镜,如今已成为青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个铜镜迎合了我对黄河“镜像”的比喻。

在贵南,在黄河南岸,龙羊峡的美一览无余,而顺着黄河往下游走,还有一颗水上明珠,那就是拉西瓦水电站。贵南地势相对平缓,几乎和黄河平行,这是高原峡谷众多的黄河上游上是少见的河床现象。地质运动和水的力量在这里留下几个褶皱,形成了几条深沟,而这些深沟,就是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理想的居住地。黄河干流上最窄的峡谷叫野狐峡,位于青海省同德、贵南县境。左岸为高四五十米的石梁,右岸为高达数百米的峭壁,河宽仅十余米,从峡底仰视,仅见一线青天。

龙羊峡在青海黄河上游,共和县在黄河北岸。上距黄河发源地1684 公里,下至黄河入海口3376 公里,是黄河流经青海大草原后,进入黄河峡谷区的第一个峡谷。“龙羊”系藏语,即险峻沟谷之意,峡口只有30 米宽,峡谷全长33 公里,坚硬的花岗岩两壁直立近200 米高,黄河穿行其间,河谷宽10 余公里,河谷两岸,一边是起伏峻险的茶纳山,一边是连绵不断的莽原,中间是一片宽阔平坦、肥沃丰腴的盆地,使整个峡谷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库区。是建设水电站的绝佳坝址,1976年国家决定兴建龙羊峡水电站,坝址就选于此峡口。电站建成后,这里成了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所在地,大坝之上广阔的草原又是蓄存河水的良好湖区。大坝高178 米,为我国第一高坝。水电站也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人称黄河“龙头”电站。因水电站的建成,龙羊峡水库总容积为247 亿立方米,比扎陵湖的46亿立方米和鄂陵湖107 亿立方米的库容量之和还要多。所以被人称为“世界上最深的水库。”

我们也曾乘游船绕了一小圈,龙羊峡水库碧波荡漾,湖光山影。这里苍穹碧野,心旷神怡。才顿然悟到,黄河水在这里是“清”的。把高原大地的大美原模原样地照在她蔚蓝的湖水之中,是别样的天空之镜。

清清的黄河水,是大自然的赋予,是人们对黄河利用和改造的结果。在大峡谷中,水是那么清柔,那么温情,高高的峡谷,潺潺的河水,被雨水点缀得更加妖娆,更加迷人,简直是一幅国画风格浓重的山河图,就连周围的空气也随之变得特别湿润,特别爽洁。乘着游船畅游峡谷,感觉“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

被誉为“峡谷之王”的龙羊峡黄河大峡谷有着令人惊叹的峡谷奇观。龙羊峡的黄河河道是天下一大奇观,是黄河河道的一段天堑之景,可以媲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两边陡峭高耸的山崖,中间是碧绿的流水,只有从中间乘船穿过,才能体会到置身其间的震撼,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三十多公里的河道,壮丽巍峨的山河在黄河的两岸挺立。九曲十八弯,蜿蜒的峡谷延伸,碧波荡漾,清风徐来,水波粼粼,三两只鸟类在头顶飞过。高耸入云的两边峰岩,奇形怪状的岩层叠在一起,生命力顽强的岩羊在其间跳跃。

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创造力镌刻的两岸怪石嶙峋,重峦叠嶂,时不时有岩羊出没。从上往下看黄河大峡谷呈现出不同的美,真的是角度不同,你所看到的景色也不一样。走在栈道上仿佛进入了大自然博物馆,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不同。成群的柱状地形,远远望去真的很像一片森林。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神奇的鬼斧神工,释放了所有的压力,远离城市的喧嚣,感觉浑身轻了很多。这里气候宜人,真的是避暑胜地。蓝天、白云、湖泊、小镇……龙羊峡显得格外安静,如果想远离城市的喧闹享受暂时的宁静,她确实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

勾勒了一幅立体腾龙的巨画,大河几经百折从青藏屋脊走下。在草原峡谷奔流了1670 公里之后,终于从龙羊第一峡口冲出,又掉头继续东流。黄河进入人称小江南的贵德盆地以后,流经森林草滩时,泥沙逐渐沉降,水质变清,再次形成河谷湿地形貌。走近那奔腾着的黄河水,远观碧水奔流,宛如一条绿色绸带在飘然飞舞;近看绿浪清流,急驰如箭。再看黄河两岸,层林尽染,风情无限。

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曾风尘仆仆来到贵德县的黄河岸边,他深情地凝视着碧波粼粼的母亲河,轻轻地弯下腰来,掬起一捧清澈的黄河之水。而后,挥毫题下了“天下黄河贵德清”七个大字。这意味深长的题字,不仅是对这清清黄河的惊叹,也饱含着对青海高原秀美山川深情的赞美。在上游的龙羊峡水电大坝的阻拦,使落差如此高的黄河水在流经黄土高坡时水流变缓。咆哮的黄河在人类的驾驭下放慢了脚步,她不光带给我们人类经济的繁荣,还带给人们美丽的风景!贵德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护,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展现在你眼前的是:黛山、碧水、蓝天交相辉映的别致景色。走近清澈碧绿的黄河,放眼望去,千里黄河,盈盈碧水,清风徐来,微波荡漾,此时的你才能目睹到“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丽景致。

贵德黄河岸边的“黄河少女”雕像,正契合我对黄河各段的想象。少女雕像清秀、质朴、柔美,她半裸着上身,手捧秀发,扬撒着梨花,充满了希望和青春之美。长长的秀发表现了少女的纯洁和健康,平和的神态里透出一种本性的善良和对人世间生活的达观安详。表情宁静坦然,静态中带着动感,风采华韵有着中华传统美德韵味。

碧绿的黄河水缓缓流淌,河岸两边植被茂密,远处是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巍巍山峦,一派优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中华母亲河温柔静谧,静如处子的少女时代在这里完美呈现。由于河流的切割和冲刷,河谷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壮观的溶蚀地貌和丹霞地貌出现了,山原、水体、森林、草滩景观相映生辉,黄河望见十八丹峰,不作停留就进入尖扎县的李家峡了。

李家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和化隆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李家峡河谷中段,上距黄河源头1796 公里,下距黄河入海口3668 公里,是黄河上游水电梯级开发中的第三级大型水电站。尖扎县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旅游资源。水电资源得天独厚,黄河纵贯南北,在尖扎县和化隆县相互交错,境内流程全长96 公里。

在著名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下面,周边由红色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的群山围绕。坎布拉景色大气,登高眺望,李家峡水库尽收眼底,远处群峰,灰色的、棕红的,层层叠叠,美不胜收。坎布拉地貌是红色砂砾岩构成的“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风景地貌,大型山体如柱状、塔形、城堡,陡峭直立,雄伟壮观,气宇非凡。小尺度的造型地貌似巨人、兽类,各种造型栩栩如生,形态千奇百怪,有鬼斧神工之妙。山峰挺拔,雄浑壮丽,充满阳刚之气,具有很强的自然风光魅力,堪称全国之最。在李家峡水库,这些天造地设的美景倒映在水中,阳光下山阳面红褐、山阴面深褐,水浅处碧绿、水深处湛蓝。群山峻峭,水面辽阔,山水辉映,极其壮美。黄河由此流出,依然清澈见底,与寻常见到的黄河迥然不同。

尖扎人人会射箭,人人喜欢射箭,射箭已经成为尖扎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有“神箭之乡”的美誉。依托射箭,为尖扎县搭建了与世界交流的平台,五彩神箭也成了尖扎的金名片。黄河走廊水利风景区以奇特的丹霞地貌建立了一系列水文化景观,穿越李家峡水库和坎布拉丹霞地貌的黄河走廊被命名为第七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当碧水湖光遇见赤色丹霞,黄河给古老的坎布拉增了光彩,黄河首现一处形貌绝伦的极致景观,群山始终挡不住大河激流,她又急匆匆到甘青交界地带的循化,切开最壮美的地理华章,流水的长期切割造就了古什群峡和积石峡。

古什群峡从隆务河桥到赞卜乎村,全长15 公里,是黄河自尖扎进入循化的必经之地。古什群峡两山对峙,崇山峻岭,高耸入云,陡壁如削,遮天蔽日,形势十分险要。黄河入峡后,因河道狭窄,河中礁石暗伏,滚滚河水飞湍造漩,咆哮而下,登顶观景,蔚为壮观,十分险绝,循化古八景中有“什群急湍”之称。

出了古什群峡,就是视野开阔,原隰衍沃的查汗都斯乡一带,这里由于万年的河水冲积,形成的土地平坦肥沃,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屯田之处。

循化,这个深藏在神州大地青藏高原东部的蕞尔小县,在亘古恒久的高原大地上,寒来暑往秀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色彩与个性:这里既有浑厚的文化积淀,又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既有高原景色的粗犷和博大,又有江南风光的娟秀与文静。享有着“天下黄河循化美”、高原江南、瓜果之乡和高原水乡之美誉。黄河两侧丹霞包裹的小村落,在红的山绿的树碧的水之间,形成别具一格的神奇灵秀的水上丹霞,深邃幽静的峡谷曲流。

黄河在循化县城穿城而过,由南北两侧红色的丹霞山与穿城而过的碧绿的河水组合,两边是山中间是水,满目丹霞苍凉和满怀绿荫柔美尽收眼底。形成丹山碧水景观,动静相生,摇曳多姿。温暖阳光慷慨地洒满循化大地,瓦蓝的天空,红色的丹霞地貌,碧波荡漾的黄河水,绿茵茵的小麦和葱郁的树木,交相辉映,适宜的海拔和各种茂盛的绿植使空气越来越清新,呼吸越来越顺畅,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极目远眺,村庄中有葱郁茂密的各色树木,有九曲萦绕、清澈见底的黄河。这些构成了丹霞、绿水、青山相互衬托的诗情画意的自然画卷,缓缓步入公路,俯仰之间却让你有恍如画中游的感觉。在绿色映衬的各色丹霞中,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容颜。

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非常符合“天下黄河循化美”的赞誉。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像一个在黄河母亲怀抱中熟睡的安静的小镇。这里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甚寒。它以1800 米的海拔和晴天较多,气候适宜,日照丰富,含氧量充足等先天条件占据了青海的气候优势。这里有山有水,这里有静有动,这里是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这里是可以枕着黄河入睡,伴着涛声醒来,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宁静;这里可以抬头看黄河,低头闻香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过如此。有人说最理想的生活是,在大城市奋斗,在小城市生活。走过红尘岁月,看尽人世繁华,回归平淡人生。这里可以让奔波不安的灵魂,得到诗意的栖居。择一城终老,循化是青海高原不可多得的宜居宜游宜商的河景小镇。

循化的夜景是黄河赐予的特殊景致。夜色中的黄河在灯光的照耀下像无数道彩虹,在水中摇曳。岸边的亭台廊桥倒映在水中,被多彩的灯光照射出水天多彩,如梦如幻的河岸景象,完全被黄河照在她多变的镜子里。那山,那水,那人,透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朦胧之美和现代之美。

黄河九曲十八弯,唯美不过清水湾!黄河在青海循化的清水湾来了个华丽的转身,以河水为墨,以浪尖上的撒拉族筏子客为笔,洋洋洒洒书写了一个大写的“S”。或许是老天的安排,竟和居住在这里的撒拉民族的名称拼音“SALA”有惊人的巧合,于是这里就有了黄河与撒拉儿女无尽缠绵的故事。

在我国,关于大禹治水的英雄故事和神奇传说不胜枚举,关于大禹治水的遗迹众说纷纭,各地都有。好多学者认为大禹治理黄河,就是从黄河上游的循化县积石开始。大禹治水的积石山,指小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它的起点就在循化县黄河清水湾,在这里的黄河曾经被积石山包围阻隔。

如果说,我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和一些古籍中所记载的禹导积石、导河于积石的历史典籍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的话,那么,循化下游的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可以说有力地佐证了史书中禹导积石的记载和大禹斧劈积石,疏通黄河的英雄故事,绝不是人们随意编织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而是确有其事。当时的情景也许是这样的:一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这场洪水造成了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的历史性灾难。

2016 年8 月4 日,一个中美科研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他们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代一场超级大洪水的科学证据,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灾难性大洪水。同时,这也为夏朝的历史真实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撑。

大禹治水的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也已然内化为中华民族之魂。它从古代开始已经为黄河流域的热土植下了华夏文明的根。

黄河从源头到循化流经了1900 多公里后,她从呱呱坠地的襁褓婴儿,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幼年,再到逐渐丰满的少女时代,她成长的每一步青海都没有错过,黄河在青藏高原大山大川的哺育下,已经出落成一个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少女。循化境内一西一东的古什群峡和积石峡,那两汪碧波无垠的水库,就像黄河离别青海时的最后两面镜子,把她最美最清澈的影子照在镜子里。

积石峡同样重岩叠嶂,峡中黄河奔流湍急,狂涛巨浪,声震如雷,浪拍石崖,滔滔东去,一泻千里,被称为“积石奔流”。峭壁上层层叠叠的纹路,相传是大禹凿山导河时留下的斧痕,被称为“积石神功”。积石峡出口的积石关就是青海和甘肃的界碑。

青海大地和黄河相依相伴,相互滋养,终于把她抚养至碧玉年华。在最美的循化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清新明丽。在积石峡里黄河波涛的轰鸣声中把女儿远嫁。不论她遇到什么样的磨难和艰辛,无论她的容颜如何变得沧桑,在我们青海人心目中,她永远是清澈透底的少女模样,永远映照在镜子里。

猜你喜欢

黄河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去看最大黄河象
黄河遐想
黄河放歌
我家住在黄河边
黄河,让我好好看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