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建设 辐射带动北京市属高校发展

2023-08-15张平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北京中心

□ 文/张平文

当下,全球经济迎来新一轮大变革、大转型、大挑战,迫切需要优质高等教育发挥自身功能,更好地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许多国家已将竞争性高等教育和研究系统的发展置于其经济战略的核心。[1]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大学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功能,与国家、社会需求的大逻辑紧密联系。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支撑解决我国区域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难题,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把“四个中心”“四个服务”中蕴含的巨大发展能量充分释放出来,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教育贯穿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之中,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服务国家战略、服务首都发展,是首都高校的“天然属性”和必要责任。作为在京高校,北京大学坚持立足首都、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辐射带动北京市属高校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积极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全部要义就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四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更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担当与使命。北京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立足北京,融入北京,积极参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首都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服务政治中心建设。以建成国家级思想库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优化学科布局,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鼓励教师关注和研究北京、中国与世界问题,提高学术成果产出质量和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和政治学学科水平,为北京实现国际一流的城市公共管理和政策制定执行提供智力和平台支撑。

二是服务文化中心建设。发挥北京大学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国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创作与翻译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等跨学科平台为抓手,加强与北京市在文物保护、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合作,为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咨询意见,举办“国子监大讲堂”等品牌活动,成立“北京大学—圆明园研究中心”,助力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三是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北京大学不断优化“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等引智项目体系,举办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等高端论坛或研讨会。积极参与、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与行动,建设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以我为主”的国际科研合作研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四是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结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大学积极参与建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培育服务战略新兴产业及民生需要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建设碳基电子学、新一代干细胞技术、激光加速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成像等新兴学科。全力支持北京怀柔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牵头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和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等重大项目。

积极参与北京市属高校共建

地方高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拥有不可忽视的独特地位。[3]北京市属高校是首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和差异化发展为主线,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4]。尤其是加大对市属高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市属高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也应看到,市属高校发展水平与首都市民的新期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教育规模和结构[5]、学科建设[6]、师资队伍建设[7]、人才培养质量[8]、办学资源[9]等还不能够完全适应首都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力还不够,学科标志性成果、国家级平台基地建设、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获得国家奖励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市属高校发展,2018年,在京12所部属高校与20所市属高校28个学科首批签署北京高校学科共建协议,旨在充分发挥中央在京高校办学优势及引领作用,促进中央在京高校与市属高校互惠共赢。北京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5所市属高校6个学科签约共建: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建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首都医科大学共建口腔医学学科;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与中国音乐学院共建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建艺术学理论学科。

实施共建以来,北京大学通过探索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建立青年人才交流机制、协商共建学术平台、联合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等多种形式,切实推进共建工作的落实。截至目前,开放专业核心课、学科基础课等80余门课程供自由选择。2019年,新资助市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70项;已上线“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慕课4门,选课人数超10万人;累计培训青年骨干教师3,000余人次;协商共建学术平台10余个,开展联合研究项目40余项;其中,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共同完成的“解密脑细胞外间隙为脑病精准给药提供新路径”,入选2019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首次提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北京的重要使命。北京大学主动对接北京市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战略,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力求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为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高校力量。

一是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北京大学不断深化校内人事体制改革,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体量稳中有升,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引进具有出色的学术经历、能引领学术方向的领军人才和能开拓独立的学科发展方向、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例如:未来基因诊断、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等高精尖创新中心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科研团队,已引进、聘用各类人才200余人。

二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北大路径”。坚持“加强基础、促进交叉”的教育理念,持续推进“强基计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方案。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其中,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实习基地3个、北京市高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大力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启动建设整合科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十余个新型学科和跨学科专业,精心设计古典语文学、思想与社会、严复班、图灵班等多个跨学科项目;在智能科技、集成电路与软件、新材料、新能源、碳中和、新型碳材料、纳光电子等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建立若干跨学科机构,为学生学习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创造机会,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能力的新一代科学领军人物。实施博士研究生专项定向培养计划,与市属高校合作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北京脑科学中心、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量子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招收培养博士生200余人、硕士生400余人。服务北京市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培养需求,加强思政课高层次领军人物、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

三是积极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学校积极参与怀柔科学城激光加速器创新中心、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从应用技术向产业转化的跨越。打造碳基器件和集成电路技术原始创新策源地、碳基集成电路产业化引领者,为北京构建碳基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贡献力量。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发挥在单细胞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领域的优势,研发治疗与预防策略、优化检测诊断技术,为科技抗疫作出卓越贡献。

面向未来的一些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着眼于新的历史时期首都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北京大学将主动把自身发展融入首都发展大局之中,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辐射带动北京市属高校发展,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继续深度参与“四个中心”建设。“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是对首都未来发展方向做出的科学定位,是首都未来发展的纲与魂[10]。北京大学将继续把学科建设与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事业。继续建设好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技术开发项目等方式,助力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助力北京市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如何以首善标准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为我国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战略支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北京的重大使命。[11]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会聚人才的大平台,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力量。北京大学将紧密对接北京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需求,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发挥好人才“蓄水池”功能,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学者、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人才高地建设“赋智”“赋能”。

三是携手市属高校,打造首都一流大学群体。一流大学群体建设是统筹推进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抓手。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北京大学将继续携手北京市属高校,扎实开展共建工作,加强重点领域、特色领域、优势领域的学科布局,进一步扩大央属高校与市属高校学科共建领域,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的科研优势,以联合聘用教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等模式,带动市属高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事业的全面进步。

四是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学术创新链与地方产业供应链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北京大学将继续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办学特色、学科及专业优势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学校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布局,积极培育新兴学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联合北京市政府、在京科技领军企业,开展问题导向、学科交叉、协同攻关的科技创新合作,实现北京大学学术创新链与北京产业供应链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北京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