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北京 服务首都” 全方位提升学校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能力
2023-08-15韩宪洲
□ 文/韩宪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新征程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并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部署。为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做出了探索和实践。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筑好支撑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建校至今,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优秀人才,其中80%的毕业生成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自觉对标新时代首都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力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筑好支撑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1.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不断健全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坚持“抓党建就要抓育人”,充分发挥党建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主动探索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间的内在关系、途径、方法和载体。学校各级党组织把课程思政建设和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重要抓手,构建起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全面覆盖的“大思政”新格局,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近年来,学校上千名学生积极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园会、首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服务保障和志愿服务工作,展现了首都学子的责任担当和青春风采。
2.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学校与首都人才需求的契合度。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学校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统一的过程,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学校发布“本科教育20条”,修订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坚持厚植基础、五育并举,强调专业大类培养,制定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文件,推动学生全面成长进步。同时,主动关、停10个本科专业,更加聚焦学校经管类优势特色;每年调整不低于10%的招生计划,逐步引导招生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倾斜。经过努力,学校一流本科专业的学生覆盖率超过9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市属高校前列。学校人才培养与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契合度不断提升。
加强有组织科研,产出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学术代表作”
科学研究是高校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近年来,学校牢牢把握服务国家和首都需求这一根本目标,加强有组织科研,形成了“研究方向有导向、研究内容有出口、研究成果有认定”的良性循环,广大教师“立足京华大地、做足北京文章”,产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学术代表作”。
1.强化引导,做到研究方向有导向。学校加强统筹协调,把教师真正组织起来,引导科研工作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相融合。一方面,通过“揭榜挂帅”设立重大课题,明确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更好地为首都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根据每年首都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主动调整研究方向,紧跟国家和北京市要求,设立具有导向性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项目15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6篇,在CSSCI/SSCI/SCI期刊发表论文1,900余篇,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在期刊论文发表方面,学校服务首都的贡献度在北京财经类院校中位列第一。学校科研工作从过去的“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进阶为“首都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形成了服务首都发展的鲜明导向。
2.建章立制,保证研究成果有认定。学校全面落实教育部破“五唯”的相关文件要求,在新版《教师专业教职务评聘办法》中增设了智库类成果、软件著作权登记等科研成果类型,提高了科研著作、优秀教材、咨询报告、领导批示、决策采纳、专利、软件著作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类型科研成果的等级;修订优化外文期刊目录,最终遴选出1,119本期刊进入学校外文高水平期刊目录。此外,学校还推出“管理优化+服务提升+数据决策”的全新科研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工具,实现论文成果网络自动智能推送和认定,大幅降低教师成果录入工作量,提高了教师的获得感;借助微信平台推出科研项目FQA、科研成果FQA和科研机构管理FQA三大模块,详细介绍科研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通过建章立制和优化服务,学校从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方面鼓励教师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当好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财经智囊团”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作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的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加强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首都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等提供卓越智力支持,奋力当好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财经智囊团”。
1.搭建研究平台,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学校修订了《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大力推进智库建设工作。共拥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机构7个,包括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首都高端智库、CBD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国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实验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基地;拥有北京自贸区研究院等校级科研平台41个,围绕北京市“两区”建设、人大预算监督等10个重要方面开展研究,承担直接服务首都的各类课题1,000余项。通过搭建开放、合作、共赢的研究平台,有力带动了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有效汇集了学校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在服务首都发展上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的提质升级,营造了“顶天立地、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2.聚焦首都发展,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学校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瞄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并以多种形式促进成果转化。近年来,学校共有43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7项成果获北京市主要领导批示,16项成果获其他省部级领导批示,多项研究成果已被采纳,为国家特别是北京市重要决策贡献了“首经贸智慧”;学校成立国内高校首个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研究院,牵头起草了我国首部企业ESG信息披露标准,为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信息披露依据;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共建北京市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其中部门预算审查监督模板已在2021年部门预算初审中得到应用;与蚂蚁商联合作成立中国消费大数据研究院,为企业发展提供商业指导;学校举办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等学术会议成为国内知名学术品牌;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
用好首都红色资源,培养展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交流互鉴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同时,国际性是高校固有的内在属性,国际交流合作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校使命的新拓展。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标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要求,通过打造“红色经贸”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通过推动“文明互鉴”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引导师生争做展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交流互鉴者”。
1.打造“红色经贸”,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坚持用好用活首都红色文化资源,将革命历史、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和拓展学校“骆驼精神”。成立学校红色文化研究教育中心,制定“红色经贸”建设方案,筹办“红色经贸”系列展览,打造“红色经贸”品牌。与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等共建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新编《宝塔山下的审判》红色舞台剧,举办“周恩来总理家风展”“红色财税百年印迹展”“赓续红色劳动·培育时代新人”主题研讨会,邀请“当代雷锋”郭明义作报告等,引导学校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学校获评“2018—2020年度首都文明校园”,申报的“构建‘骆驼精神’文化育人工作体系”获批教育部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2.注重“文明互鉴”,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作为财经类高校,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开设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和中英文双语授课课程,与多所国外著名院校开展互派学生的交流项目,构建开放型、国际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已与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17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外培计划”项目累计派出学生33人次;已有2,000余人次学生参加了国际组织有关讲座,有14名学生参与了国际组织实习。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学校注重引导师生展示中华文化精髓和首都文化魅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北京的大国首都风范,用实际行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未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始终牢记“立足北京 服务首都”的办学要求,全方位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快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建设步伐,努力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