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3-08-15黄昌华
黄昌华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路径,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不断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本文首先阐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其次从开展趣味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任务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的调整和更新,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而在新环境中,教师运用适宜性更高的教学方法,实现对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识的学习上,借助活跃的课堂氛围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有助于提升授课效率
数学授课效率的提升与对学生进行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而言,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就需要保证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更贴合学生的需求、更适合新时代的数学课堂。从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地将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再让学生借助繁重的习题训练完成对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只有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调整,教师才能做到对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达到提升授课效率的目的。
(三)有助于掌握学习方法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适时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在传统数学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许多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具有单一性,不能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而创新后的教学方法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等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开展趣味教学,培养数感与符号感
对小学生而言,其思维模式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辅助工具,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上述特点,借助相应的教学工具开展趣味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数感与符号感的培养。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为例,在学习“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一是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二是掌握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感受图形符号的运动;三是了解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基于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性教学。
首先,为了让学生在课程开始阶段便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教师借助游乐园场景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其中的各种图形和图形的运动。教师展示了摩天轮、摇摆船、秋千等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而后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会举这些例子。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点提示,如可以将图形从中间分开,看看分开后的图形有怎样的特点,并逐步引导学生回答出“两侧的图形一样”这个答案。其次,学生跟随教师提供的趣味视频,完成对称图形的裁剪,如圣诞树、红心、葫芦等,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便能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教学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充满趣味的环境中实现数感和符号感的养成,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二)开展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的空间想象力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而小学生尚未完全具备独立形成空间观念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为例,在进行“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教学活动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下知识的掌握: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信息判断物体的形状,并可以画出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实现空间想象力的养成。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借助多媒体工具,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个由各种图形组合而成的房子,并提供从不同角度观察房子的图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房子的观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到的图形形状存在区别。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由四个正方体组合而成的L型图形,让学生观察并画出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得到的图形。对此,学生需要将立体图形在脑海中形成,而后根据自己的空间想象,正确画出前面、上面、左面的观察图。这样,学生便借助导学和教学情境完成了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相关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建立了数学知识的空间观念。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情境教学法作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成效,教师要注重对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三)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样如此。许多数学知识内容如果仅依靠学生個人的力量,不仅会加大知识理解难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质量。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运用合作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难题,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助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强化,进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基于此,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在合作教学中,学生需要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交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具体的方法。
首先,教师将原题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原题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只。”学生经过讨论后,将原题目进行了简化:“笼子中有鸡和兔若干,从上面数一共有35个头,从下面数一共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列表进行探究。根据生活常识可知,鸡和兔都有1个头,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因此学生进行预设:鸡兔总数共35只,脚数94只,而后借助列表法分析,得到鸡有23只、兔有12只的答案。
所以,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数学难题,这样不仅切实锻炼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开展任务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任务式教学是许多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具体来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为学生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而学生则会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增长和数学能力的提升。同时,解决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为例,学生需要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知道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任务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内容。
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曹冲称象的故事,并设置第一个学习任务,即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引出学生对相等概念的认识。其次,教师利用天平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教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两个50克的物体,右边放了100克的砝码,让学生说一说天平的指针会指向哪里以及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指针指向中间,说明天平是平衡的,也就是说天平两侧物体的质量相等。最后,教师继续利用天平教学,天平的左侧放一个空杯子,右侧放100克的砝码,此时天平平衡。教师提出问题:“杯子重多少克?”学生答道:“100克。”教师继续提问:“如果往杯子中加水,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天平会发生倾斜,不再平衡。”教师总结道:“杯子重量+水的重量>100克砝码的重量,所以用不等式进行记录,表示天平两侧的质量不相等。”
通过这样一个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时让学生转变对数学课堂的刻板认知,使其喜欢上数学课堂,愿意参与数学教学。
(五)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对实践性较强的数学学科,更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实践活动完成相关知识的掌握。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将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引入课堂,或者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为例,学生需要正确认知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开启新课程教学。
首先,教师将学生体育课上踢毽子比赛的成绩作为教学素材,展示给学生。比赛成绩单显示,男生队有五人,成绩分别为19个、15个、16个、20个、15个;女生队有四人,成绩分别为18个、20个、19个、19个。其次,教师根据这些数据提出问题:“哪一队的成绩更好?”如果学生只计算总成绩,则会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因为两个队的人员数量不同。经过分析,学生认为可以求取平均数,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实现数据比较的公平性。经过实际计算,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是(19+15+16+20+15)÷5=17(个),而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是(18+20+19+19)÷4=19(个),很明显女生队的成绩更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平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因此可以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或几组同类数据的总体情况。”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六)开展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借助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游戏与教学的平衡,避免学生只注重游戏玩耍,而忘记知识学习。此外,在游戏教学中,学生之间需要进行配合,这对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师可以设计“走天下”的扑克牌游戏,准备100张扑克牌或数字卡片,分别写上1—100的数字,还有中国版图路线图、小棋子、游戏记录卡、评价记录单等。在游戏中,先将扑克牌洗好,分成两份,一人一份。从起点出发,两个学生各抽出一张扑克牌比较大小,并用大数减掉小数,由持有大数的人先算出正确结果,结果是几就走到数字几;如果大数的人算错了,则原地不动,由持小数的人计算结果,并走到数字几,依次累加前进,看哪位学生先到达终点。
借助游戏教学的形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同时有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实现了社交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應具备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意识,不断优化和调整授课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趣味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任务教学、实践教学、游戏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