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023-08-15吴晓岚

天津教育·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语文

吴晓岚

所谓“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是指对标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其内容由十分丰富的项目组成。在学生所要学习的诸多课程当中,语文是真正意义上的“保留节目”,代表任课教师能够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获取海量的教育资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意味本门课程的教学发展容易被“老经验”“老思路”所制约而陷入“因循守旧”的窠臼。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是将课内知识、技法的基本教学当成“完成任务”的主要乃至唯一标准,机械地沿用“静态教学”和“流水线讲课”模式安排学生进行“点”式记忆和“纸面复刻”,这不仅从根本上有违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语文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强化。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把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当作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待,以开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抓手,以此长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循序深化。

一、以情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并非凭空质疑能力,而是要建立在诸多现实层面的思考素材上才能够有机形成的一种高级思维素养。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程中存在很多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存在感”的知识元素,对于这些知识资源以及与之有关的生活载体的生活化感知、运用无疑是构成生本思辨能力的核心抓手。基于这些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应率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构建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情境化教学模式,一来协助学生依托于自身對生活场景的熟悉感知更为有效地吸收、消化课程内容,二来能够为学生思辨意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更加肥沃的土壤,以此达成更为理想的教学目标。

(一)以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

因为尚处于身心发育的“起步档”,大多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尚不足以完成对概念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反倒是常常更喜欢接触、学习感性色彩较强的知识。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构建情境化综合实践课堂的过程中,积极地发挥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在学科知识呈现方面所具备的可视化、生动性和动态化的优势条件,依托于图片、音频、视频乃至创设情境等更具有代入效力的载体呈现信息,以此强化学生对综合实践情境的融入感和认知感,继而为后续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更有质量的保障条件。

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综合实践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讲述、改写、画图等多样化活动形式,描绘脑海中的月夜美景,再利用从互联网中搜集的素材制作或者直接下载相关的多媒体视频,演绎词句所描绘的美景,借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看。最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围绕视频画面与个人想象画面的异同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内容加以佐证,让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有据可依。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呈现因信息技术而具有更强的现实感,让学生能够依托于更为直观的路径获取可观的信息资源。同时,想象画面的异同之辩也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进一步理解词句描绘的情境,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以生活元素构建教学情境

多数小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但并不意味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圈”,恰恰相反,小学生的“生活圈”非常多彩,“圈子”中的一切都对他们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构建中融入更为丰富的生活要素,挑选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人、事、物,当作设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场景和材料,让学生得以把自身在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带入生活中加以运用,以此让学生拥有更为清晰的生活认知,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内化和知识记忆的加深。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感知进行多维度、多角度交互讨论,使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以更活跃的方式运转起来,最终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达成注入强劲动力。

以《慈母深情》综合实践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彼此交流自己和母亲之间所经历的同样让自己感动、难忘的生活镜头,如:母亲教自己骑自行车,虽然嘴上一直在说自己“笨”,但双手仍旧紧紧抓住车把唯恐自己摔倒;自己在考试中失利,母亲当面斥责了自己的粗心马虎,事后却又耐心帮助自己分析卷子中的错题等。交流分享后鼓励学生动笔用文字记录叙写,以此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以生活元素为引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连接“课本”和“学生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让学生可以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丰富的思辨素材和灵感,继而促成其思辨能力的有机生成、强化。

(三)以课外学习资源构建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目,课本中的学习材料是其中的“沧海一粟”。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十分庞大的素材“基本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迎合小学生充满好奇的自然心理,并为他们思辨能力的形成注入丰富的“养料”。综合上述事实,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完善教材内部资源的挖掘、利用的基础上,继续对标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多元需求,引导学生接触、品读、吸收更为丰富的语文课外学习资源,一者带领学生体会到课程知识、技法所具备的立体表现形式和应用渠道,二者为学生语文思辨性思维的生成带来成分不一、功效不同的有机养分,继而在综合层面提升生本思辨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构建质量与效率。

以《四季之美》教学为例,在该篇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所学《大自然的声音》以及课外《山姑娘的故乡》,这两篇同样以“讴歌自然之美丽与和谐”为主旨同时体现拟人化刻画手法的文章,带领学生感受这两篇作品在表现手法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再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的形式分析精妙词句在彰显角色情怀、抒发作者思想方面和环境描写之间的异同作用,最后可以让学生以思辨比对的方式将上述成果记录下来。

如此一来,学生在综合讨论中能够立足于更多的素材角度和思维路径构建立体化思辨认知体系,同时在多元素材反馈的过程中搭建并完善思辨链条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基点。

二、在趣味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受这一天性的影响,每个小学生都十分热衷于参加趣味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且往往会在参与过程中焕发很强的思维悟性和行动能力,这恰恰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在小学课程应用中尽显魅力的原因所在。基于此,教师应将趣味教学活动当作构建生本思辨能力强化综合活动课堂的一大抓手,带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对已掌握学习成果的多元分解、有机吸收和灵活运用,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参与体验,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目标。

(一)利用语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每个小学生都是与生俱来的“游戏行家”,擅长通过游戏路径获取知识、运用技能、形成认知,也能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思维素养的有效形成和优化。基于此,教师应当进一步改变自己对游戏的成见,基于学生“爱玩心理”,在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结合教学主题以及学生的共性趣味等条件,积极设计、组织更多具有较强代入感、趣味性和发展力的语文游戏,协助学生在“边玩、边学、边练、边思考”的复合状态下形成对目标知识的能动吸收、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并全面优化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参与体验。若要进一步彰显活动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强化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其中加入更多的竞争性成分,鼓励学生在比拼的状态下深度激活、调动自身思维潜能,继而达成更高层阶的目标。

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目标为例,教师可以在习作《多彩的活动》一课教学时,将学生根据“高低搭配”的原则划分小组,选择两个小组作为对手参与比赛,组织学生玩一场“猜真假”游戏。首先,教师给予参赛小组一段时间,让其设计一则具有逻辑推导考查性的语言材料,如:君子国的人只说真话,小人国的人只说假话,路人询问两个过客眼前的路通向哪里,两个过客都说通向君子国,分析谁说的才是真话。然后,教师要求参赛小组派出代表陈述给对方的代表,让对方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其中的逻辑真实性。最后,双方角色互换再进行一轮比赛,看哪个小组的思维最为严谨,能够得出最多次的正确结论。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了游戏的快乐,收获了思维的进阶,也收获了更高质量的习作素材。

趣味型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课堂中的“实践”二字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也让学生能够立足于思维认知和材料分析对自身的思辨潜能做出更有深度的激活和释放。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思辨能力的价值体现在对客观信息的辩证式整合、吸收和运用,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对学生客观信息获取、整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一项工作的有效执行必须要依托于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动交流。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標预留更多的问题当作学生开展讨论活动的话题,还可以结合课程主体成分提出更多富有趣味性和思考空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结成小组的方式进行互动探究,使学生个体之间得以分享、交换自己的认知经历、思维经验和个性化观点,让他们的知识积累规模、思维运作模式和信息整合路径都得到实质性的优化,继而协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生成更具有认知活力和思维创造性的语文认知框架。在开展活动时,教师不可以完全以“看客”的身份“置身事外”,而需要站在引导者、协助者和总结者的身份角度,注意搜集不同学生的讨论表现信息,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以构建“冬之赞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描写冬天的古诗时,就《雪梅》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的“逊”和“输”字提出含义用法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业已掌握的学习成果通过同桌二人或四人小组的方式进行交互探讨,共同就“逊”和“输”二字的普遍用法与在本诗中所起到的作用做一番分析、商讨。倘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遇到了思维瓶颈,教师则可试着引导学生通过“语义减法”做进一步思考,即用这一诗句的整体意思减去其他字的含义,剩下的就是“逊”和“输”的意思。在学生了解基本含义之后,让其试着用近义词替换两个词,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从而体会诗人用词的高妙。

小组合作探究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构建自身思辨能力框架的活动中提高对既有学习成果的应用效率,完成新生思辨体系和既有学习框架之间的有机融合、双元互促,继而实现“一箭双雕”的进步目标。

(三)利用综合实践作业,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任何一门学问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实践资源的有效开发,思辨能力的形成与强化更是需要借助实践活动提供准确、多元的思维构建标尺,这正是综合实践课堂得以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综合实践课堂时,除了围绕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这一主题进行理论教学,还要把更多的实践元素纳入课外作业设计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纸面色彩”较重,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在深入地吸收和运用知识方面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提升综合实践任务比重,使学生得以运用现有的学习成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促使其实现对课堂内容的能动汇总和二次理解,同时亦可带领学生以更深维度体会语文学习的现实价值,以便学生综合语文思辨能力的有机形成和个性化发展。

以“学写倡议书”教学为例,在该课内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开展调查问卷活动,通过收集实际资料了解社会信息,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如何看待‘内卷和‘平躺如何评价‘共享经济‘网红是否也是一种职业”等问题,并在当地的大学、小区、公园、商业街等地方随机挑选一批人接受采访。学生通过亲自观察体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见解,学生的思辨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将得到更高维度的优化,对实践活动所具有的趣味性、价值性和相应的设计、开展策略也能形成科学、清晰、完备的认知,最终达成理想的培养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应当以自主、能动、独立的思维状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意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语文综合实践课堂的建设,自觉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制定和实施情境教学策略、组织趣味教学活动、运用生本教学方法等优化策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以更加自主、灵活、富有创造力的方法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语文、用好语文、爱上语文,从而为其后续的语文学习和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D/2021/02/3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六小”活动
思维跳跳糖
“活动随手拍”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