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2023-08-15史秀娟

天津教育·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史秀娟

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本文对生活化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生活化教学是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活动的展示平台,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将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迅速地联系新知识和新经验,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获得发展动力,学习效率也得到提升。如何在生活化视角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一直是教师亟需深入思考的课题,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融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从生活的层面为学生提供警醒或示范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深切地感悟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化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理论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更加偏向于完成知识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除此之外,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没有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中值得深入挖掘的具有潜力和意蕴的细节,导致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够。教师仍然按照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生搬硬套,讲授较为教条化,学生难以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从本质上而言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滞后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积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二者不可分割。而初中生的生活阅历较为单薄,虽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看待一些问题往往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不能全面、系统地认识事物,也不愿意附和大众的主流观点,时常标新立异。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由于课程的特性,喜欢对学生进行刻板地说教,用大量的理论和道理说服学生,仅仅是口头上的言语,而非行动上的支持,导致教学與实际生活脱离,未能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真正的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学效率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教学方法不合理

为了改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许多教师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将生活融入教学,但这些方法的运用并不合理,未能从根本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只是作为一种陪衬和点缀,运用较为形式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氛围,展示了课堂的活力,但从本质上而言,教师仍旧沿用了以往较为固化僵硬的教学模式,未能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观看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对这堂课的印象只是停留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画上,对本堂课知识的理解却未起到较好的作用,没有真正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生活化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一)教学目标贴合实际

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应是空中楼阁,应当具体贴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生活。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基础、能力水平和社会阅历不尽相同,尤其是城市里的学生和农村里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教育资源有明显差别,二者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级阶段、学习环境、学习能力等因素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差别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个性成长。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关心国家发展》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部分学生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缺乏主人翁意识,对国家发展的关心不足;部分学生虽然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但存在片面认识,只看到现实中的问题,却不能认识到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感受不到国家正在积极努力解决这些问题,难免陷入悲观情绪;也有部分学生只沉浸在国家发展的成就中,对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关注不够,从而缺乏紧迫感。因此,引导学生全面看待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其次,教师制定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全面认识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建设中的问题,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豪,增强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二)课堂导入生活化

调动学生活跃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教师采用生活化的导入语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课堂导入环节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导入方式,如游戏、故事、歌曲,漫画等,将抽象的生活道理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尽快投入课堂活动中。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促进民族团结》一课为例,教师为学生播放歌曲《中华民族唱起来》,让学生边听歌曲边找出五十六个民族。这是一首歌唱我国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歌曲,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河山,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视频边找出自己认识的民族服饰。然后教师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政策,通过歌曲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促进民族团结”。

除了以歌曲和视频为导入,教师还可以采用寓教于乐、亦庄亦谐的漫画,引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典型现象,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情绪的管理》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漫画,漫画中有四幅图片。第一幅图片呈现了阴雨密布的天空,卡通人物的表情被云层所遮盖;第二幅图片呈现了人物拨开云雾,露出笑脸;第三幅图片呈现主人公吹散阴霾,吹走烦恼;第四幅图片呈现主人公迎来彩虹。教师就此向学生提问:“这幅漫画展示了怎样的道理?”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漫画明白我们应该善于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从而认识到调控情绪的重要性,知道生活中产生消极情绪是正常的,要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

(三)情境创设生活化

教师可以将生活教学法贯穿课堂全过程,尤其是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选择符合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反映一定的生活哲理,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性的时事热点,让学生对这些事例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开始环节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其全情投入新课程学习中。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与法律同行》为例,教师以图片和事实创设情境:我国每年被公安机关抓获的违法犯罪青少年高达14万~15万人,被人民检察院起诉的近4万人,这些青少年被父母含辛茹苦地养大,还没有对父母和社会做出有益的回报,就要在铁窗中度过自己的黄金时期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这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预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学生根据图片和事实进行正面思考,初步认识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意识到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等都是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要努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见义勇为、见义智为。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富含生活元素的典型材料,例如,在《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示相应的经典案例:27年前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张俊成最终成了一所民办中学的校长,改变了自己的命运;82岁的老人洪忠全多年参加高考,却没能完成自己上大学的心愿;11年考了12个证书的张淑芬自始至终未能改变自己农民工的身份,他们做这样的事情有意义吗?我们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师通过张淑芬和洪忠全的故事以及网友的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正确看待考证的农民工张淑芬和多次高考的洪忠全,带领学生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的命运,既能够甘于生命的平凡,也能够创造生命的伟大,形成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精彩的理念,理解生命力的内涵,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滋养,并在生活中不断地充盈自己的生命。

(四)问题设计生活化

问题是课堂中常见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是沟通知识与知识的牢固桥梁,有利于促使学生发散性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以生活为切入点,选择与教材高度融合的问题,缩短学生与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共同之处,减轻学生的排斥心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

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依法履行义务》的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播放某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新闻,并提出提问:第一,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应当依法履行哪些义务?第二,企业的行为对消费者自身、社会和国家带来了什么影响?第三,视频内容显示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得到实现了吗?为什么?第四,企业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损害的仅仅是消费者的权利吗?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层层深入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具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話可说、有话可议,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讨论空间,在逐级递进的回答中帮助学生理清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课后作业能够巩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业、自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后作业练习中布置生活化的问题,可以是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对其背后成因进行探讨,了解现象中所蕴含的本质,并尝试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教师分析“规则”概念的抽象性及实践的生活性特点,为学生设计以下课后作业:同学们,请想一想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请将这些规则写出来,并思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遵守这些规则的意义。这一作业十分富有生活化气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汇总不同的需要遵守规则的场景,如等红绿灯、在公共场所切勿喧嚣、购买商品时要排队、不能乱扔垃圾等。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一一列举需要遵守的规则,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完成对遵守规则意义的探寻。遵守交通规则是为了安全出行,购买商品排队是为了公平交易,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及所学知识完成了生活作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规则”的含义及重要性,在后续的生活与学习中自觉遵守相关规则,展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六)实践活动生活化

开展实践活动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梳理并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将学习场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专题探讨、实践操作、社会考察等方式,将生活元素引入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和体会。

以《做负责任的人》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学会自觉承担责任,增强其履行责任的意识,教师开展了“爱与责任”“爱与自然”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教师以演讲活动和写信活动为主,学生可以围绕相关话题自发完成演讲稿的写作,录制演讲视频,也可以精心挑选信封,写下对自然、对社会想要说的话。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技巧,还能够升华学生的生活感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促使学生树立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活视角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要遵循生活化的原则,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课堂导入和教学情境等,以切实提高课堂与生活的深度结合,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回归到生活中,拉近学生、教师、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