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
2023-08-15陈燕如
陈燕如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高频名词,新课标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要求,这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变化,更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学活动不能只停留在直白的知识传授层面,应注重对知识探寻、感受和发展的过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大单元主题教学”走进教学视野,它以一个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以主题作为教学主线,强调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将各个环节、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多维教学整体,现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实施德育的核心课程,相应教学活动必须坚持新课标的指引,突出核心素养的导向地位,合理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以期提高实际教学质效。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一般围绕某课时内容或某个知识点展开教学,并未建立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且全面的认识,不利于形成持久性记忆。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大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前沿性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在整体视角下学习学科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思维方式。大单元主题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改善知识分散、教学单一的现状,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可以为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构建适宜的载体,有利于学生完成系统化知识建构。同时,大单元主题教学兼顾课内知识与社会实践,从宏观层面设计学习主题,延展教学范围,将单元内容、学习资源及教学环节整合设计,引领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有利于达成深度学习目标,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原则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大单元主题教学应明确核心素养的导向地位,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将课程知识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遵循新课标具体要求,紧抓学科思维方法,有目的、有侧重地进行单元教学。教学活动须从核心素养目标出发,以单元为教学单位,以主题为教学主线,引领学生在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发展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最终获取适应个人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突出“育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地位,遵循“以生为本”原则,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大单元主题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结合学生对单元内容的认知规律创设学习主题,调整单元内容框架,并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重组单元知识体系,将单元内容细化处理,形成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大单元主题教学模式。
(三)以真实情境为支点
大单元主题教学应以真实情境为支点,让教学活动无限贴近社会生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整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相适应的真实情境,使其与单元主题产生联系,为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基调。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通过真实情境探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真谛,使其积极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主题情境的引领作用,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策略
(一)深耕教材内容,明确主题脉络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资源,也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素材。大单元主题教学应从教材内容入手,从宏观层面找出各单元之间存在的显性和隐性联系,抓住各单元教学内容的共同点,确定单元教学主题。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学段、分主题进行教材编排,其中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四大主题贯穿始终,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和法律规范对学生实施正确引导。教师要着眼于教材整体,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大主题梳理教材之间、单元之间的逻辑架构,分析各主题涉及的教学内容、主题立意及核心观念,明确教材内容的设计意图与学生需要具备的重点知识、学科能力及学科素养,找准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切入点,围绕教材内容设计独具特色的单元主题教学方案,突出教材内容的脉络结构,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活动。
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教学为例,部编版教材围绕该主题在低中高学段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有些内容以单元整体形式呈现,有些內容分散在各单元之中。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均以单元整体形式体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反映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不同侧重点,且设置了不同的教育主题。这些内容整体上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低、中、高学段建立循序渐进的主题教育体系。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完整解读可以明确:低年级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具备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年级教育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培养其保护自我生命安全的能力;高年级教育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寻求帮助的途径,初步树立社会安全意识。因此,教师需根据教材内容的联系,按照递进式的教学程序,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下依次开展单元主题教学,突出单元主题立意与核心观念,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二)整合单元内容,延展教学范围
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化的单元知识体系,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单元内容,聚焦单元主题的内部联系,结合主题整合单元内容,丰富教学素材,对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统筹规划,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每个单元都有鲜明的教育主题,单元中的每个课时又力求从不同角度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因此,在设计大单元主题教学时,教师应依据单元主题横向分析,明确每个课时的侧重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找准主题教学的切入点,先对单元内容整合设计,再根据教学需要拓展课外素材,做好各种教学素材的有机融合,有计划地拓展单元主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拓展素材既要贴合教材内容,又要贴近社会生活,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延展性,如利用时事热点、高频话题、现实问题、生活案例等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促使大单元主题教学层层深入,达成预期的核心素养目标。
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为“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属于道德教育主题范畴。单元安排了“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家庭的记忆”三课时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爱、认识家庭。本单元内容十分丰富,除基本理论知识、生活场景外,还融入“阅读角”“知识窗”等模块安排一系列活动任务,这些内容都是单元主题教学的有效资源。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和课程标准设计单元教学方案与课时教学方案,根据理解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爱、认识家庭三个核心任务整合单元内容,调整单元内容框架,充分利用教材大量的留白空间和实践活动,让单元内容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此外,引入关于父母与家庭的“爱的故事”,一方面由教师搜集身边的“爱的故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感体验环境,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深刻体现单元主题内涵,提高单元教学效果。
(三)创设主题情境,指导自主学习
情境教学法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常用方法,多样化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很多道理不宜一股脑地讲给学生听,因为这种说教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恰当的做法是借助相应载体引领学生主动探寻相关道理的真谛,使其自觉接受教师的引导。显然,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基于大单元主题教学要求,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架起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桥梁,将学生置于特定情境中,引领学生探寻情境的本质,发现和辨析情境中蕴含的道理,开阔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视野。总之,教师既要挖掘教材中适宜创设情境的素材,又要从生活中引入真实的素材,整体上贴合单元学习主题,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为例,本单元主题为信息媒介,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电视、网络、广告等现代媒介的特点及其生活价值,了解过度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的危害,应合理使用现代媒介,辨别其传递信息的真伪。基于本单元主题和学习目标,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告诉学生最后的结论,强制要求学生“断网断电”,而应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精心设计信息媒介主题情境,引领学生充分体验、感悟现代媒介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意义,辩证地看待各种现代媒介,反思自己的行为,使其掌握应用现代媒介的正确方法。教师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和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创设媒体情境,表明对学生收看电视节目、使用网络的认可态度;利用青少年沉迷网络世界、过度消费的真实案例创设认知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结合案例进行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接受正确的行为和方法指导;利用教材中的安全防护小技巧、游戏活动对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学生充分思考,理性面对现代媒介,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四)开展实践活动,深化主题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并非纯粹的理论课程,需要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且能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新课标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须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知识感悟与建构。在大单元主题教学时,教师要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利用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可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开展,课内实践以热点讨论、情景表演、模拟活动等形式为主;课外实践以参观访问、实地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为主,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结合学习主题深化学习体验,增进其对社会、国家的了解。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教学为例,单元主题是“家乡”,重在引导学生从家乡的民俗和风俗出发,围绕家乡的文化形态与整体发展变化展开社会性学习。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学习时,学生从地理位置、物产和人物等方面具体了解家乡。根据本单元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教学过程要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利用不同的实践活动凸显单元学习主题。
首先,教师需从学生熟悉的家乡风俗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的风俗及其蕴含的意义,从中理性看待风俗的演变过程。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了解全国各地及本地民间艺术,参与“采访身边的民间艺人”实践活动,感受民间艺术的价值与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促使學生主动投身于保护民间艺术的行列中。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发展变化过程,如从交通、生活服务设施、教育、医疗事业等方面展开调查,直观感受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发现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集思广益提出可行性建议,完成“家乡发展建议书”。
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家乡的风俗和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感受家乡的发展进程,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争当家乡发展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实施综合评价,做好持续改进
大单元主题教学涉及的内容繁杂,教学过程相对灵活,其系统性、互动性较强,其中教学评价环节要突出综合性,对“教”和“学”分别实施客观评价。评价标准应参考预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时评价、多元评价,对课时目标做出评价,对单元目标做出评价。教师要完善评价程序,除由教师点评外,还应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既能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在评价中获取丰富的体验,明确个人学习情况和实践成果。教师要从整体角度把握单元主题教学情况,从教材解读、目标设定、方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反思存在的问题,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针对性制定改善措施,让后续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合理。
四、结语
总之,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须践行新理念,落实新要求,发挥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确保大单元主题教学活动的合理开展。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合理调整单元框架,有机整合教学素材,科学指导学生学习,发挥教学情境与实践活动的推动作用,凸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特点,让道德与法治课程适应当前教学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