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作家王剑冰学习散文写作

2023-08-15吴佩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圆融江源男方

吴佩芳

著名作家王剑冰的散文写作有很多诀窍,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中获益匪浅。他以真诚舒缓的叙述方式打底,并用诗性语言营造奇妙的阅读氛围,尤其他处处有灵感、满篇溢真情的写作路数,值得大家深入分析其既圆融又左右逢源的写作风格。

越乡情、越陶醉、越本真,越有圆融之美

①一对投缘的男女,相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成婚。女方嫁不过来的原因,是男方家里一直没有盖起新房。女方不嫌弃男方家穷,但女方家人嫌弃。于是就这么拖着。

男方使足了力气,一点点买来砖石,建起了房屋的四围,却因买不起一房瓦……女方最终说服了家人,带着那些瓦嫁过来……进洞房时就先到低矮的偏房里……日后人们记起来的,还是那一房瓦的嫁妆,和女子舒舒坦坦的日子。(《一房瓦当嫁妆》)

②一朵黄蝴蝶,开放在我的眼前。那么黄的蝴蝶,简直可以称为“蝴蝶黄”了。

我凑近,竟然看到了她的点点雀斑。黑色的雀斑,针眼样点在她的黄上,更加突出了黄的色光……

我不忍惊扰她,只悄悄地跟着她,看她的蹁跹,她的烂漫。我见识过太多的花蝴蝶。也见识过蝴蝶的黑,蝴蝶的白,但是这样的蝴蝶黄,真的是鲜见。(《蝴蝶黄》)

③塬上的黄土正经是本真的黄,那是中原的黄,黄河的黄……她每次来,姥姥见了都会掉泪。走的时候,反而是自己掉泪了……她的孝顺最具体的实施,是守着老人日益短暂的时光…… (《塬上》)

王剑冰散文的圆融之美,在《一房瓦当嫁妆》里是现实狭仄生活与暖暖的人间烟火之气的和解,在《蝴蝶黄》里是身心虚化开花般感受与专注观察后精心描摹的集合,在《塬上》里是记述留守姥姥与孙女在“共情”时刻的悲悯和深情。

越乡情、越陶醉、越本真,就越有圆融之美。王剑冰在散文创作中始终以坚韧与永恒、鲜活与纯美为终极追求,在感悟、启迪、慰藉、滋润和愉悦的身心浇灌下,形成夫妻、祖孙的圆和之美,还有心灵与蝴蝶的融达之妙。

《一房瓦当嫁妆》淡淡地诉说着寻常生活里的一夫一妻,不铺房瓦住偏房,用一房瓦的嫁妆造就共创新家的趣奇,却于字里行间给人以共担风雨的爱情感悟。这里既有王剑冰热切的诗性语言、散文大家卓越的洞察力,更有小说家客观冷静的至妙叙述。

在这一选段里,由“投缘男女”无新房起笔,表明“相爱”不能在一起的现实无奈,女方家人嫌弃男方的“穷”,于是“成婚”变作了遥遥无期的“拖拉机”。值得注意的是,行文中女方和女方家人的态度不同,表明女方和女方家人的拉锯战——在时间坐标下必然有一方趋于妥协。女方不嫌弃,女方家人嫌弃,本是矛盾体,怎样在作者笔下形成圆融呢?

男方拼尽全力为女方加砝码,先是买砖石,后来建起了新房的四围,最后实在凑不起房梁上的瓦,于是待建停工。这时女方竟说服了嫌弃男方穷的家人,女方带着新房的新瓦嫁了过来。从这里看,女方家人那种“嫌弃”并非彻头彻头的嫌弃,而是虎头蛇尾地做做样子。为什么呢?女方家人见拆不散,就要做一个顺水人情——瓦做嫁妆,“崭新的、灰蓝蓝的”,这些语句令人心暖。

更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女方不仅带着一房新瓦来筑新房,而且说服家人自己先到男方家里搭伙。进洞房时,竟先住进了低矮的偏房里。女方就是这样为爱频出援手,不怕人嚼舌根,只愿与丈夫共建新家。这非凡的举动,是女方猎猎闪动的爱情之旗。“一房瓦的嫁妆”源自女方“坦荡、明白”的胸襟。叙事从容,偶有跳跃;又节点突进,真情迸现,这一切皆源自王剑冰圆融风范的为文之道。

《蝴蝶黄》人蝶同在,清新莹澈,情景逼真。王剑冰说,自己的创作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来自他某一时间抓住了特定的情境,并深入其间。表达上的灵感时时光顾,使他觉得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正因有了永远探索不尽的东西,写着写着,会有一种迷醉的欣喜浮于心头。也许,这就是圆融之境的字字浇铸吧。

《蝴蝶黄》非常惊艳,“黄蝴蝶开放”这种错觉之笔,产生了异样的美感。“黄的蝴蝶”与“蝴蝶黄”词序颠倒,在阅读上有应接不暇的回环之妙。这段文字跳脱,有了才情才会被及时抓住。笔触用“黄和蝴蝶”包围了“我”,为海浪般一层层袭来的灵感打好了基础。

后面写“我”凑近看蝴蝶的细节“黑色的雀斑”“针眼样点”“黄的色光”,还有拟人化的“幸福地飞呀飞”,甚至还夸张式地与直升机论起优劣。写“我”对蝴蝶黄的举动和蝴蝶黄的情态,与花蝴蝶、黑蝴蝶、白蝴蝶进行对比,呈现蝴蝶黄的鲜见。无处不在的体验、观察和思索,于是那种边走边探的圆融之美,徐徐展开了。

三个“黄”字在《塬上》中的叠字运用,形成排比加强阵势,让黄河文化快速凸显。塬上的本乡前辈人和因求学结婚离开塬上的后辈人,这里都是他们的原乡。王剑冰大巧若拙的心灵表述,如聊家常一般娓娓道来,朴实无华却有豫西乡愁的诱惑。

《塬上》主干和情感是真实的,“姥姥掉泪”“自己也掉泪”就透出王剑冰的圆融品味,其中有人的情感,也有精神向度。把塬上后代挤时间走上塬来这个事情——讲清楚并不容易,读上几遍,感觉很有意思。因为朴实的美和人生老幼的韵律,躲藏在其间。

用脚板、眼睛和呼吸与大自然对话,左右逢源

①我现在终于站在了黄河源头,我怎么会想起母亲?我怎么能不想起母亲!迎着凛冽的寒风,我早已泪流满面。(《大河之源约古宗列·六》)

②现在的冰川呢?冰川一点点往后退了,一直退到了各拉丹冬雪峰附近。冰川不是山体,是一座冰结的水库……(《江源在上·各拉丹冬·四》)

③身上陡然热起来,那么熱。我来到水边,一只手带回一点水放在嘴里,那个凉。我知道生命还在,刚才那是暂时的恍惚。(《江源在上·各拉丹冬·六》)

作家王剑冰是通过对江源环境的实地深入探访,让黄河源头和长江源头像人一样被尊重,被敬畏,从而实现了人格化的融通、融和。在写作上,这种方法被称作个体生命在母体文明源头的拜谒,从而实现以透镜方式发出对江河本源的喟叹。当同学们深入大自然学会用脚板、眼睛和呼吸说话,就会出现审美的陌生化,并进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写作。

无论是王剑冰大河之源那种发自肺腑的反问,还是他在江源看到冰川和冻土令人心惊的感受,或是在江源缺氧状态下,思维和意识像纸一样飘动在带有光斑的天空中,激情与碰撞、现实与清醒、沉重与轻盈都在,那种大江大河之子的历苦不悔情怀,因逼真描述的情境之美而实现了心灵融通。

王剑冰对大河大江之源的豪放磅礴,还有设身处地地沉思低吟,字里行间灌满了生命之源的底蕴,那切肤感受,那灵魂惊惧,那异常眩晕,都是雄浑之流的深情演绎。他不断用脚板、眼睛和呼吸与大自然对话,饱含着无尽的思想汁液,又智慧地运用了探访、抒情、慨叹、反问、联想和沉思,甚至产生了生理上的异样感,这种散文记述产生了另一境界的广义融通。

王剑冰把身心沉入山川和生活当中,才产生了心灵触动。真正把自己交给某一环境、某地人群,才会长久去思索,长久去热爱,慢慢灵感就会接触生活本质。到大自然中去,领受不一样生活;与不熟悉的人交谈,识读没遇到过的鲜活东西。那个时候,同学们写散文时的圆融之美,便因身心的融入一点点渗透出来。

猜你喜欢

圆融江源男方
润江源
幸福开化:钱江源起的好地方
绿色中国自然大课堂钱江源开讲
无尽圆融
自制
圆融中心
稚拙率真 圆融大气
江源人家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小孩非亲生,女方出走后男方可否把小孩送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