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材成为写作的“字帖”

2023-08-15王楠楠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邓稼先字帖调动

王楠楠

写作是让许多人望而生畏之事,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下笔成文,是什么原因让大家谈“写”色变呢?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笔者认为:一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没有写作冲动和动机,无从下笔;二是即使有生活经历有情感体验也不知道怎么写。面对写作任务,好比看到万仞高山,又找不到登山之路,自然望而却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整合听、说、读、写,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所讲的行文思路、段落结构、佳句鉴赏往往不是作用于写作而是指向于做题,致力于考试需求便会冲淡写作教学的思维拓展和写作能力提升这一目标。笔者认为,与其费尽心血地开发写作资源,别出心裁地研究写作教学案例,不如立足教材,将教材学习与写作教学关联设计,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写作困难和需求,创设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写作任务情境,为学生的表达交流创造机会和可能性,就地取材,让教材成为写作的“字帖”,将课文当成写作的模板,以实现从模仿、借鉴到自我创作的写作提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可见,教材就是最好的写作资源,是最好的“临摹”蓝本。潜心挖掘教材,以读促写,读写一体。教材怎样才能有效地作用于作文教学的过程呢?以下写作教学策略可尝试。

一、立足学情,基于体验与人物共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写作现状和困惑。“学生写作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与‘这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包括:学生的写作动机、现有的生活积累以及表达水平,‘这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包括:题目的要求、有关的百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这次写作所需技能。写作教学要解决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与‘这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之间的矛盾。”了解到学生“难处”和写作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设计写作教学任务或写作要求时,就要从学生自身体验和对教材的感受入手,立足文本特质,把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写作需求统一起来,从课文中寻找写作契机。比如学习《邓稼先》一课,可以依托文本,创设这样的写作情境:学了这篇文章,了解了邓稼先爷爷的事迹,我们知道他用一生的奉献为我们开太平盛世,你想给邓爷爷写封信和他做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吗?写信更贴合学生的生活,也拉近了学生和“英雄”之间的距离,就像给自己的爷爷或长辈写信一样,只管写自己的真实情感,话家常,抒真情。鉴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较浅,即“已有的经验”尚不充足,一说要给某人写信,学生也畏难,所以要和学生搜集与邓稼先有关的事迹和影视资料,走近人物,让孩子从中感受到“两弹元勋”的拳拳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爷爷的敬佩之感,这也是学习这篇文章时必要的课前资料储备,一举两得。有了这些“铺垫”,学生的情感才有所依附,才有写的可能性。有的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讴歌邓稼先爷爷的精神;有的学生写了自己的愿望和学好知识的决心。

写这封信,就是学伟人的人格和品质,学着邓稼先的样子成为优秀的人,召唤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情感表达。教材中描写人物的文章,学生能共情的名人皆可用来对话,无论是写信,还是撰写颁奖词、墓志铭,只要心之所向,情之所达,穿越时空,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这是用教材以达成立足学情学写作的目标。

二、唤起经验,基于文本调动写作情绪

写作过程不只是指学生动笔写作的过程和行为,也包含写作意识、写作技巧、情感酝酿和调动等。其中写作情绪的调动很重要,它决定了学生是否有自主创作的意识和冲动。《最后一次讲演》这篇文章作为演讲专题单元的代表篇目,经久不衰。在写作层面,学习本单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写出感召人心的演讲稿。学生学过臧克家先生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时搜集了闻一多先生的资料,观看了影视资料,对写作背景和人物做了充分的解读,闻先生的伟大形象深入人心,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源拓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和爱国情怀,他遭暗杀着实让人愤慨叹惋。阅读情感被调动起来,写作热情才能被激发,既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又不会因看到要写演讲稿这一“艰巨任务”而苦恼。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任务:闻一多先生慷慨就义,倘若在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上,让你向前来吊唁的民众说一番话,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借鉴课文,从批判国民党特务的视角写;有的从闻一多先生救国之志的视角写;有的从闻一多先生的诗人才华和文化贡献的视角扼腕悲叹。同学们所写的不同视角的事例和感受,整合再创作,就是一篇层次分明、情感浓烈、讴歌闻一多先生大无畏之举和崇高品质的演讲稿。立足文本,创设利于调动学生情绪的写作情境,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唤起、联想、发酵已有生活记忆和经验,也可以很好地调动情绪,激发写作欲望。比如学《背影》一课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所写的片段调动自己已有的记忆:回忆自己觉得父母、师长等有没有某个背影或动作让你印象深刻。这里不能说成“父母、师长等有没有某个背影或动作讓你感动”,因为“印象深刻”并不等同于“让你感动”,某个背影或动作也会让人感到愤怒、辛酸、难过、欣慰等等。用“印象深刻”就拓宽了讨论的范畴,能更真实地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更大可能地再现每个学生的生活情景。有了情感酝酿,依托文本的写法来记录自己交流的片段,这时候“字帖”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三、观察临摹,基于生活加工再造

写作源于生活,十几岁的孩子并不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对其进行加工与再造的能力。将教材作为临摹的对象,训练加工、转换和再造的思维方式及能力是很合适的。“写作最终当然需要将‘体验了的生活转换为‘书面语篇。作文表达的环节就是将作者生成的物象、信息、思想转换为‘语词、句子、段落、篇章的过程。写作是‘从意到文的二次转换。这里需要的能力主要是语言表达。”每一篇课文都有值得挖掘的写作训练素材和方法,即便没有时间随堂写整篇作文,也可以立足教材进行微写作,即片段仿写或创作。朱自清先生的《春》,语言优美,鉴赏其语言,并非用到考试中去答题,而是教学生如何写出这样生动的句子。直接写一篇关于四季的文章难度大,学生将观察的景象和情感体验以文本为参照,尝试模仿作者的语言,学用修辞手法,转换语词、句子、段落进行片段创作,这就是训练加工与转换能力,微写作短小省时,更容易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教学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立足教材,提供给学生所需的写作经验、策略和方法,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情境,依据教材和文本特质确定写作任务。教师要做的是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会与之建立联系,在学课文的基础上寻找写作素材,借鉴写作经验,训练写作技巧,如此一来兴趣被激发的可能性就更大。有课文作为范文,创作的困难就降低了,将教材当成写作教学的“字帖”,实现从模仿、借鉴到自我创作的写作“飞跃”,如此才能有效地将赏读教材与写作训练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邓稼先字帖调动
艰苦奋斗的邓稼先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小字帖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小字帖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
小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