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及工程地基处理措施
2023-08-14周志星
周志星 刘 涛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建筑施工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工程质量,而岩溶地区的基础施工更需要重点予以关注,并藉由系列举措,确保地基稳定性、工程安全性的有效提升,减少项目在岩溶地区地基处理的成本支出。
1 工程概况
场地位于广州市花都区74°方向直距约18km,山前旅游大道南侧,位于大广高速南侧,京港澳高速西侧。详见勘察场地位置图附图1。
图1 勘察场地位置图
根据上述任务和要求,我院于2021年5月2日调进13台XY—1型工程钻机进场勘察,于2021年5月27日结束勘察外业工作,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详见下表1。
表1 完成实物工作量统计表
本次勘察,野外工作由我院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地质编录,室内各项技术资料均通过逐级检查验收,所提交的勘察成果质量可靠,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依据。
2 岩溶地基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内容
本次补勘的目的及任务主要是查明钻孔ZK16、BZK38、BZK52、BZK77、BZK92附近是否存在溶(土)洞发育情况,以及静3#和静4#试验静压桩位地质情况。为下一步的桩基施工和岩溶处理提供地质依据。
本次采用工程测量、钻探、原位测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等手段进行勘察。我院于2021年9月27日调进1台XY—1型工程钻机进场勘察。在钻探过程中,静4#桩位K4#-1孔地质情况复杂,钻探工程中因缩径、塌孔而提前终孔,经委托单位和设计单位同意,在4#桩对称一侧1.0m增加了1个钻孔(K4#-2)。除此之外,其余各钻孔均上述技术要求进行,于2021年10月16日完成补充勘察外业工作,共完成钻孔19个,总进尺918.30m;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48次,并对各钻孔进行了简易水文观测[1-2]。
2.1 原ZK16号钻孔周边
原初步勘察ZK16钻孔在埋深26.50m,顶板标高4.31m处见土洞,洞高8.40m,全充填软塑状粘性土,其顶板为可塑状粘性土。
本次勘察在ZK16钻孔周边5m对称布置钻孔4个(编号K16-1~4),其中,K16-1、K16-3、K16-4共三个钻孔揭露有串珠状溶洞,其顶板埋深27.90~36.60m,顶板标高-1.97~6.79m,洞高1.90~6.30m。溶洞顶板均为中风化砂岩,其埋深27.60~36.40m,对应标高-1.77~7.09m,厚度仅0.20~0.30m。溶洞有软塑状粘土半充填~全充填,大部分在钻进时漏水;另一方向的K16-2钻孔则在相应位置(埋深26.00~29.00m,标高5.74~8.74m)揭露到微风化砂岩,未见溶洞。
从补充勘察的四个钻孔可见中、微风化砂岩顶面起伏较大,处于风化凹槽位置,由于地下水长期作用,在含钙质的中、微风化岩面形成溶蚀面,在中、微风化岩之间的风化砂岩夹层则因地下水长期浸泡崩解、软化成较软的粘土,地下水长作用不断软化、潜蚀土层形成半充填溶洞和土洞[3]。
2.2 原BZK38~BZK52钻孔周边
原详细勘察B Z K 3 8 钻孔在孔深3 6.7 0 ~3 8.5 0 m、39.20~41.40m,对应标高-6.12~-7.92m、-8.62~-10.82m见串珠状溶洞,洞高1.80~2.20m,有硬塑状粘土全充填,其顶板为微风化砂岩,埋深36.00m、标高-5.42m、厚度0.70m。其相邻的BZK52钻孔则在相应位置(埋深37.10~44.90m,标高-6.46~-14.26m)揭露强风化砂岩,相应深度未见岩溶发育。
本次在BZK38钻孔周边5m对称布置钻孔4个(编号K38-1~4),另在BZK38至BZK52一线的BZK52外侧10m布置1个钻孔(编号K52-1)。补充勘察的全部钻孔均揭露到溶洞,其顶板埋深33.50~41.90m、顶板标高-11.62~-1.51m,洞高1.70~3.60m,其顶板为强~中风化砂岩,溶洞均有软塑状粘土半充填,钻进时漏水。
该处岩溶形成原因与ZK16相似,均是由于地下水长期作用,在含钙质的中、微风化岩面形成溶蚀面,在中、微风化岩之间的风化砂岩夹层则崩解、软化成较软的粘土。
2.3 原BZK77~BZK92钻孔周边
原详细勘察BZK77、BZK92揭露到溶洞,其顶板埋深32.40~32.70m、顶板标高-4.52~-4.23m,洞高3.20~8.80m,有夹有较多风化岩块的可塑~硬塑状粘土全充填,其顶板为强~中风化砂岩[4]。
本次在相邻的BZK92和BZK77钻孔中间,以及该两孔周边5m共布置钻孔7个(编号K92-1~3、K77-1~4),在勘探深度内均未揭露溶洞,仅局部岩芯见轻微溶蚀,各孔在相应层位岩层风化较强烈,呈全风化~强风化砂岩互层或夹层状,该风化砂岩均有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性。
推测原BZK77至BZK92钻孔一带地下水较丰富,长期作用除了溶蚀中、微风化岩外,也使其间土状全、强风化岩夹层崩解、软化成相对较软的粘土状。由于其往往夹杂较多风化岩块,具有一定承载力。
2.4 原3#静压桩周边
在3#静压桩旁(承台内)1m施工了1个钻孔(编号K3#-1)。钻孔揭露有溶洞发育,其顶板埋深42.40m、顶板标高-11.95m,洞高28.00m,溶洞顶板为厚度仅0.80m的微风化砂岩,溶洞有软塑状粘土全充填,钻进时漏水,可见该处地下水较丰富。
2.5 原4#静压桩周边
在4#静压桩旁侧(承台内)施工1个钻孔(编号K4#-1),该孔下部由于钻进时缩径、塌孔,未能钻穿软土层而提前终孔,经委托单位和设计单位同意后,在4#静压桩另一侧对称1m又施工了1个钻孔(编号K4#-2)。两个钻孔均在30m以下土质开始变软为软塑状粘土,在K4#-2孔揭露到该软土层厚度达39.40m,钻进时全漏水[5-6]。
推断该处可能为富水的风化凹槽,由于地下水长期作用使凹槽部的残积土层和全、强风化砂岩崩解、软化、潜蚀,形成充填土洞。
场地岩溶主要发育东侧一带,除了前期勘察ZK16及本次补充勘察K4#-1、K4#-2揭露土洞,前期勘察BZK38、BZK77、BZK92揭露到溶洞外,本次补充勘察钻探19个钻孔中,有9个钻孔(K16-1、K16-3、K16-4、K3#-1、K38-1、K38-2、K38-3、K38-4、K52-1)揭露有溶洞。该溶(土)洞多为充填~半充填型溶洞,充填物主要为软~可塑状粉质粘土,少数为硬塑状粘土并夹有较多风化岩块;溶洞顶板厚度为27.90~42.40m,平均36.02m,溶洞高度1.70~28.00 m,平均5.52m。
3 处理及措施
从补充勘察情况看,场地溶洞形成机制与广花岩溶盆地灰岩中的溶洞形成机制不同,本场地中的溶洞充填物应为原砂岩风化夹层崩解、软化所致,其普遍呈软塑~可塑状,且部分夹有风化岩块,具有一定强度,设计时可按残积土考虑。若设计验算该层不宜作为桩端持力层,也可考虑在揭露溶洞地段承台桩增加数量,调低单桩承载力,缩短桩长,选择上部土质较好的硬塑状粘性土或全风化岩作为持力层。
从目前的资料判断,场地的土洞、溶洞和凹陷面软土仅于局部零星发育,并且有一定规律,即一般分布在北部、东部的凹陷带范围,且多出现在周边钻孔勘探深度内见有中、微风化岩的地段。建议地基基础设计不作大的调整,仅对发现土洞、溶洞的地段,可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作必要设计调整或设计变更;同时桩基施工时各方应密切关注上述可能出现土洞、溶洞和凹陷面软土的地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场地地质条件复杂,而勘察钻孔数量有限,无法完全查明所有承台下得地质情况,随着桩基施工不断推进,仍可能遇到了类似情况,建议加强桩基施工管理,施工中若下部出现桩持续沉入一定深度,但压力不变甚至降低,或者锤击出现阵击贯入度异常增大的情况,在暂缓后复压仍未改善或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能桩底存在土洞和软土,应及时反馈给勘察和设计单位,建议由设计单位根据勘察单位的地质判断,作出如下之一的处理方案:
1)继续增加桩长穿过该软弱层;
2)增加承台桩数,缩短桩长;
3)对软弱层进行灌浆充填加固处理;
4)必要时(如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情况)补充钻探,并根据钻探结果确定采取具体措施。
加强质量管理,由于岩溶地基的施工工作本身具备复杂性、隐蔽性的基本特征,加之岩溶地貌自身较为特殊的环境,因此落实好岩溶地基处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从施工单位层面来看,应当从下述几方面进行质量监管工作,首先应当从岩溶地基处理的工作规程出发,对质量监管条例详细、合理地进行制定,对各成员指责予以明确,并充分做好各自岗位职责,确保地基处理工作能够有序展开。其次,应当制定好应急处理预案,由于地基处理的地下施工性质,因此有着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为使不可控因素带来的破坏尽可能降低,应当做好应急预案的提前准备工作。同时应当落实好地基处理的质量评估机制,应当不定期对地基处理流程展开抽查评价,在评价不合格时应当积极展开整改,以便对地基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消除,促进地基质量的全面提升[7]。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同时应当做好地基施工处理的优化工作,为此应当对施工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勘察资料予以充分调查、研究,对基础处理范围、基础处理方式,结合实际情况予以确定,从而良好展开建筑规划、结构设计的前期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当对施工过程中总结的地基处理经验予以重视,及时沟通反馈,形成正循环,确保地基施工的质量,促进地基处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岩溶地区进行岩土工程施工时,首先要充分重视地质调查,为根据当地地质条件确定施工方案提供依据,确保岩土工程施工安全。同时,应根据具体的喀斯特发展,综合多种方法进行地基处理,尽可能消除工程隐患,保证岩土工程整体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