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3-08-14张旭刚
[摘要]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生力量,认识和把握其核心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路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以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核心主题、以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发展道路为发展路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规模化、普惠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以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为根本,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破除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障碍;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提升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适应性
[作者简介]张旭刚(1978- ),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安徽 合肥 2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9YJC880136,项目主持人:张旭刚)和2021年度安徽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乡村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视阈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演进逻辑”(项目主持人:张旭刚)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5-0005-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也为职业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赋予了时代使命。但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职教强国的目标与要求相比,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大而不强,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产教融合不深、创新发展能力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与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仍有一定差距。可以说,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职业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下和今后较长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命题。这首先就需要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路径。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一)主体维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必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正确办学方向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坚持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党和国家不断加强政策制度供给,深化内涵建设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历史事实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在建设职教强国的新征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和必然要求。
(二)目标维度: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核心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合在一起,列为专章进行“三位一体”阐释,紧接其后又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结构安排有其内在的逻辑深意,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认识和统筹三者之间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达到了新高度。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聚焦国家战略部署、瞄准未来科技变革方向、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就不可能有教育强国。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质量维度所体现出的适应性不够、服务能力不强、贡献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职教强国建设目标、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的时代主题。
(三)价值维度: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旨归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显著标志。①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職业教育始终扎根于劳工阶层,面向底层民众对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实践建设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助力技能成才、就业创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相关统计显示,新时代十年来,数以亿计的职教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走上了技能成才之路,实现了人生梦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根本立场和基本理念。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和评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尤其是要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职业教育质量、职教生高质量就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等切身利益问题,让“民之所望”成为“行之所向”。唯有如此,方能彰显中国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四)道路维度: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必由之路
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始终围绕党的宗旨和纲领,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和实际需要,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大国崛起之路。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越发凸显、育人机制逐步完善、内涵质量显著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及理论体系,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职教成就和智慧经验。纵观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的伟大历程,其经验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始终坚持立足国情和本土化理论与实践创新。但是,国情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要走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发展道路。历史经验证明,守正创新、开放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助力自身高质量发展。
(五)动力维度:改革创新是根本动力
从新时代十年来的实践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既有宏观层面的国家意志强力推动、顶层设计、制度机制保障和教育、人社、财税等部门的协同推进,又有中观层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办学等制度安排和政策推动,也有微观层面的职业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办学模式改革等。立体式、全方位、多领域的联动改革和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成就了中国职业教育的辉煌成就。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创新,并将其贯穿于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全过程。同时,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主体、多领域、多要素和多环节,必须树立整体谋划、全局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强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联动性和协同性,进而形成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一)规模化:与人口规模巨大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现代化
要在人口规模庞大的基数上建设职教强国,单一类型的教育供给显然不能满足人民多样发展、终身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不同类型教育协调发展,尤其需要与就业联系最为紧密、对产业经济发展贡献最为直接的职业教育发挥其天然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职教规模看,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每年招生近1000万人,中、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②。尽管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要在人口基数和职教规模如此庞大而职业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不均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发展水平整体不高的情况下推进职教强国建设,在保障职业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均衡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使得每年超千万职教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实现成长成才梦想,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这决定了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充分考量人口庞大这一规模化特征。
(二)普惠性:与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职业教育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长效性、兜底性作用。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凸显其普惠性,要基于迈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愿景,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人人皆可成才、尽展其才。尤其是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边疆落后地区等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诉求,促进优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赋能增效。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把蛋糕做大,整体提高富裕程度之外,还要把蛋糕分好,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尤其是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公办职业教育在我国公办教育体系中占绝对比重,要强化其公益性、普惠性和兜底性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适应性: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这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目标。作为一种重要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对于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传承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美好生活愿景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一方面,物质文明的进步离不开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进步离不开职业教育文化功能的彰显。同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也必然会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技术技能支撑的同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增强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
(四)可持续性: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职业教育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生态观,客观现实依据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突出这一基本的自然国情,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基本路径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绿色”不仅仅是环保之义,它还体现了人们处理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存和发展哲学。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方式,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贡献最为直接。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和现实要求,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在发展理念、功能定位、发展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绿色化发展的适应性调整与变革,建设绿色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各行各业绿色发展所急需的绿色技能人才,积极参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社会实践,以服务支撑产业绿色化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包容性:与走和平发展道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相呼应的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充分彰显出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志和决心。新时代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逐渐由学习、吸收和转化转向了输出,重点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非洲国家等推出定制化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通过打造如天津“鲁班工坊”、浙江“丝路学院”、江苏“郑和计划”等务实多样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为促进当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我国積极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搭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平台,为促进世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职教力量。纵观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始终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践行赋能世界经济发展的职教大国担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更要深度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体系。这既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使命,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以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为根本,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和重要法宝。一方面,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引领职教战线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意蕴,从中把握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的“四个自信”。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全方位、全过程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和阵地的指导地位。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信仰之源、力量之源,是建党百年心路历程的高度概括,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精神感召力、理论引领力和实践指导力,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好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注入强大力量。另一方面,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职业教育领域要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改革完善党领导下的职业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党政议事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职业院校要切实完善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进领导方式,以科学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来促进职业院校党委依法依规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保证党的意志在职业院校有效贯彻执行。全面加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健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机制,深化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牢牢把握住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二)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高适应性是其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传统观念、教育沿革、现实需要等多重因素交织,我国职业教育长期被视为“次等教育”,功能定位不清晰,供给质量不高,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社会期望和个人意愿之间不相适应。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其类型特色定位,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一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定位。首先,要强化类型教育的产教融合特征,并将其先进元素、相关要素同步纳入经济、产业、社会和教育等规划、政策和制度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中,从源头上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并以此来统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治理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效衔接。其次,要加快制定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各类标准和突出类型教育导向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等,从政策环境上推动职业院校类型定位落实落细。最后,要调整优化职业学校类型定位的评价方案,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等作为重点评价内容,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二是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一方面,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结构与层次,“完备合理的体系结构和层次是职业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要素”③;另一方面,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快构建不同类型教育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贯通、多元立交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及职业院校体系,培养多样化、多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之相匹配。“职教高考制度是实现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最佳的动力机制”④,要加快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招生考试办法,畅通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通道。同时,要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统筹“三教”协同发展,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支撑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三是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在当今世界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叠加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加快转型,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远程服务、非接触经济、绿色经济等快速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成为发展的新动能。这要求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需要,在服务面向、发展定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加大变革重塑力度,紧跟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等职业场景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等,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助力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三)以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破除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障碍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步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产教脱节,供需错位,资源错配,毕业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失衡等”⑤,需要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加强政策制度供给为突破口,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一是深化办学机制改革。要引导支持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紧紧围绕地方产业、企业和市场需求,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政策、机制为牵引,以专业、项目、人才、平台和基地等为纽带,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省(市)域产教融合型城市、园区和企业以及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等互利共赢、合作发展共同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要调动央企、国企和龙头企业在建设产教融合项目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政行企校深度融合和高效联动的办学新机制。要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尽快制定针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等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实施细则,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依法依规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二是深化治理体系改革。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释放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尤其要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权利资源分散和职业学校同质化等问题,以差异化、特色化、集约化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战略性重组,引导职业院校聚焦内涵建设质量发展。要用好职业教育部省共建、东西部协作机制和国家、省、市三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难题。要加强配套政策制度供给,落实落细技术技能人才薪酬激励、社会地位提升等实施细则。各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地方主责、奖惩分明和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评价和保障新机制,形成工作闭环,倒逼责任落实。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关键,大力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其次,要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高质量推进1+X证书制度项目改革,围绕证书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纳入教材内容,促进行业技术、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等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最后,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重点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着力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提升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天下大同”的中华文化传统,也蕴含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在旨趣⑥。职业教育是各国政府和民间交往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当前世界规模第一的职教大国,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职教治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此,一是完善契合中国理念的职业教育“走出去”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战略之首,优质的顶层设计可为目标的实现提供方向性、权威性的引导和保障。从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看,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章在促进职业教育“走出去”、助力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中,要将我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積极承担国际责任、助力国际技术创新发展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等贯穿其中,进而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意志和中国形象,夯实提升中国职业教育话语权的基础。二是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我国将职业教育定位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相结合,尤其是“鲁班工坊”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应用,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双师型”教师、大国工匠、中国特色学徒制等优质职业教育话语向世界贡献出中国职业教育智慧,这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品牌和故事等是彰显和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基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加大国际传播力度,不断生成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三是拓展体现中国主导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在国际社会关系中,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是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逐步生成的。2022年8月,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中国天津成功举办,依托这一盛会,以我国为主导搭建了“会、盟、赛、展”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有效地展示了中国职教成果、传播了中国职教声音,有力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要进一步用好并巩固这一平台,同时积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努力创办高质量、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国际学术期刊,深化职业教育学术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乃至引领世界现代职教思想、理念和模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总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职业教育要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推进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贡献中国职教力量,彰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实践价值。
[注释]
①李东明,刘家竹.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显著标志[N].光明日报,2022-04-13(6).
②孙亚慧.职教:赋能产业 融通中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6-13(9).
③林宁.职业教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5.
④⑤王笙年,徐国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度壁垒及其结构性消解[J].高校教育管理,2023(1):94,92.
⑥杨晓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价值观教育的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