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钻模型思维下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3-08-14崔咏梅曹叶田

设计 2023年13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艺术设计

崔咏梅 曹叶田

摘要:对《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及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首先分析目前《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此引入双钻模型进行教学实践,最后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两个角度探讨双钻模型思维对教学的实际意义。改善了传统《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及跨专业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与素养。该教学方式可为艺术设计类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居住空间设计 双钻模型 教学研究 设计思維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3-0091-03

Abstract:To 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Living space design course,to improve the design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Firstly,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Living space design were analyzed,and then 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was introduced for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this. Finally,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thinking for teaching wa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It improved th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Living space design course,enhanced students design think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ability,and improved their overall design ability and quality.This teaching method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rt desig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Living space design Double diamond model Teaching research Design thinking Art design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1]。基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趋势,针对如何调整教育的视角和观念,进行专业交叉研究与授课,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从而对于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有了新要求。杨丽娜、滕宏伟(2021)表示目前《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存在多种问题[2],漆雪薇(2021)同样认为课程教学改革是大趋所向[3]。总的来看,传统《居住空间设计》教学方式缺乏知识整合与思维训练,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与需求,因此对其进行完善与创新是未来的教学重心之一。

设计思维的培养对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服务设计已然成为跨学科、系统化的新兴设计思维方法[4],基于服务设计研究提出的双钻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文章将结合目前《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对双钻模型思维下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以期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逐步形成适合新时代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一、《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欠缺逻辑思维:设计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设计过程及结果普遍欠缺缜密的思维。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均来自美术艺考生源,程式化的艺考往往过于强调设计类考生的形象思维而不重视逻辑思维,以致于设计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普遍偏弱,缺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通常是以小组合作模式进行作业制作,但因为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不均等,所以无法更好地梳理设计思路,小组作业时配合不顺利,学生之间难以统一设计意见。并且过去的教学模式通常看重设计结果的美观与否,却忽视设计过程的重要性,从而造成学生的思维推导并不严谨,设计作品前后不一致。

(二)学习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制约。《居住空间设计》通常在第三学期开设,作为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性课程,与以往基础性课程差别较大,学生不知该如何入手,只能被动地等待教师的安排,导致学习的积极性变低,欠缺主观能动性。并且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案例示范为辅”的单一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主动参与性不强。

(三)设计思维模式单一:传统授课难以让学生完全拥有一个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刻板,主要教学流程为:调研背景信息—绘制设计草图—绘制平面图—制作三维模型—制作效果图,其中思维模式是点到点的线性思维,缺乏思维的延展性,因此学生思考维度单一,难以将知识融会贯通。虽然居住空间设计的体量相对较小,但课程涵盖了诸多知识,例如设计理论、施工材料、人体工程学、空间整合等问题,不少学生在学习时倍感吃力,往往只会根据教师提供的方向,按部就班地完成操作步骤,无法深入地思考设计更多的可能性。

(四)设计节点不甚清晰: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清晰地把控设计中的各个节点。当下的教学多是教师口耳相传讲授知识要点,学生大多时候作为听众的角色,无法自主把控设计节点、推进设计进程。通常理论教学都是安排在实践教学之前,导致理论知识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脱节[2],往往学生真正进入到设计实践时,会发现理论知识存在遗忘或理解不透彻的现象,从而不易找到设计中的节点而无法合理地区分设计的不同阶段。与此同时,由于《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的框架,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很容易导致知识的遗漏和重复,难以对每个设计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五)设计评价“唯结果论”: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设计评价往往“唯结果论”。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作为评价主体[3],通常是以个人审美与经验为主,评价欠缺客观性。同时,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轻原理、易模仿”的现象,对设计思考不重视,因此设计结果普遍是参考案例的拼凑,缺乏逻辑推导和创意。众所周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较高,而以设计结果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团队合作、设计思维等能力的考量。

二、基于双钻模型思维的教学

(一)双钻模型教学的意义及可行性:随着时代发展,居住空间的设计更加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即通过创造空间环境为人服务,并要求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空间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体验两方面,放在设计的首位。因此,《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应该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其教学知识体系可以结合新文科背景,适当地向新兴专业延展,例如服务设计、交互设计等,为学生带来最新的思维理念,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未来市场的需求。

近些年,已有一些知名设计类院校开展了“空间+服务”相关的教学研究及实践。例如,米兰理工大学室内设计与服务设计方向的教师已进行跨专业的研究合作,并在室内与空间设计硕士项目中开设了服务设计方向。另外,同济大学的娄永琪教授在《环境设计》一书中,论述“以人为本”及“服务设计”方法的优势[5]。由此可见,服务设计与空间设计正在进行更深入的专业交叉。而服务设计思维中最典型的双钻模型设计思维也正在被大家熟识。

(二)双钻模型概述:双钻模型起源于2005年[6],是由英国设计协会基于服务设计研究提出的一种体现设计过程的模型[4]。它将整个设计的思维过程整理为双发散-聚焦的四个阶段:(1)发现(Discover):探索与挖掘问题实质。(2)定义(Define):关注最核心的问题。(3)发展(Develop):寻找问题的解决路径。(4)交付(Deliver):形成解决方案,如图1。

双钻模型思维强调设计应以“用户”为中心,即“以人为本”理念,这与空间设计“为人服务”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在双钻模型思维下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用户体验对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为人服务这一“功能的基石”出发,使空间设计结果真正符合用户所需。

在学科大融合背景下,针对现阶段《居住空间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空间+服务”的跨专业教学趋势,本次课程将传统教学方式下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中的探索重点,遵循双钻模型理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课堂中的实际应用都进行了探讨。

(三)双钻模型教学的实践方案

1.课程前期的逻辑性思维培养:《居住空间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其艺术设计能力。在课程一开始,将双钻模型思维引入课程中,由教师向学生点明“空间+服务”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用户对空间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资料整合与分析,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设计,避免了过去盲目地为了完成设计而设计。

众所周知,在设计前期的创意发散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头脑风暴等思维方式,然而漫无目的的头脑风暴,往往会偏离主题;目的性很强的头脑风暴,又会约束参与者发挥想象的能力[7],而双钻模型“发散-聚焦”的结构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风暴的思维发散时更具条理性。

2.课程理论部分的引导性教学:针对理论部分,一改传统灌输式授课方式: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并将双钻模型基本理念与空间设计意义进行结合讲授,这一举措对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在讲课前,教师向学生提出“空间+服务”概念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被动获取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双钻模型举例说明的方式,从侧面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人居空间服务理念的重要性。例如双钻模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与空间设计中的“为人服务”的本质意义存在很多共性,这样通过跨专业的理念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思考能力。(3)从整体教学来看,教学并非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而是转化为幕后指导者,根据双钻模型的四个步骤引导学生进行设计,不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教师下达任务后,学生参照双钻模型原理在设计时总结经验和规律,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其自主能动性,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上结合双钻模型思维的引导性教学方式,最终使得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加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课程中期的迭代式思维培养:在新文科背景下,居住空间设计从单纯研究空间形式向更多领域延伸,多学科的介入让其设计思路更加丰富,迭代式的思维被带入空间设计中,并逐渐得到重视。区别于传统居住空间单一的设计思维,如图2,双钻模型的思維路线为多线段组合形式,如图3,即“发散-聚焦-发散-聚焦”。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和富有逻辑性的思考,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迭代性思维。学生不仅通过双钻模型获得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边学边做”来体验设计,并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以优化设计结果。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思考维度,使其跳出原有的“点对点”固定思维框架,学会反思及验证,最终完成知识内化。

4.课程实践部分的阶段性教学:《居住空间设计》是一门相对理性的课程,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过程中一步步细致地推导然后得出最为合适的结果。因此,引入双钻模型可以明确教师授课和学生设计过程中的节点。居住空间设计中,工作流程分解为:客户和市场调研、资料分析、方案初稿形成、方案设计深化、施工图制作、方案汇报等内容。根据双钻模型方法中的四个阶段,即发现、定义、发展、实现,将《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知识框架进行系统化重构,设定课程过程中的各阶段内容及目标要求,分别为:

(1)发现-前期调研:本阶段结合发散性思考,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对设计背景及用户信息进行探索,并从中发现问题,延伸灵感与思考方向。在授课时,教师向学生提供多个可探索的内容,如:住宅空间现状分析、用户需求调查、用户特征提取、实地环境调研、数据资料梳理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相关调研,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头脑风暴等思考方式积极进行思维发散,以发现更多的背景细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这样多维度的探索,有益于打开思路,不局限于空间外表的形式感,而是以更富有逻辑的视角出发,从而对设计背景和用户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最终能够更全面地对设计进行思考。(2)定义-主题凝练:本阶段需要让学生聚焦思维,找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凝练主题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人为本”的双钻模型理念,让学生自己将前期调研的各类信息进行归类及整合,以锻炼自主思考能力及敏锐的洞察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须重点思考用户的主要需求和空间的核心特点,以更有针对性地营造适合用户的居住环境,从而体现设计的独特性。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思维聚焦于最核心的问题上,并由此定义设計的主题及方向,形成初步的设计构想。(3)发展-方案深化:总结前两个阶段成果,由定义的核心点出发,以发散性思维探索设计方案的更多可能性。在本阶段,学生的设计方案通常是简单的,即为了形成最终方案而提出的基础假设或基本思想[8]。学习开展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情绪板、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空间规划、色彩搭配、家具组合、灯具选择、材料工艺等设计内容的可能性展开调研,并让学生依据主题定义和空间需求,将调研中整理的设计内容以二维草图和三维草模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其次,教师鼓励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之间互相提出对设计方案的灵感和想法,促进学生设计想法的发散。该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将设计方案进行更广泛的延展及更深入的探索尝试,并逐步完善方案构思,形成一个或多个设计初稿。(4)交付-确立结果:本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聚焦,根据设计初稿,对上一阶段尝试的许多方案构思进行对比及测试,选择一个最能符合设计主题的原型[8],然后进行方案深化。首先,通过电脑三维建模或手工模型的方式,对原型的各个内容如配色、家具、灯光、材质等不断进行反思及调整;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方案评讲,教师提出意见之后,鼓励学生相互提出建议,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优化迭代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细节和方案仍然会不断推翻和重构[9];最终,通过多次试验制作,聚焦于一个当下最完善的设计成果,并进行施工图及效果图绘制,完成设计作品制作。该阶段旨在通过不断优化迭代原型,确立设计结果,并完成相应的图纸绘制及方案汇报。

双钻模型的四个阶段都具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指导时以目标为导向性地帮助学生指出每个阶段的重点,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能够明确自己学习的进程,若是发现某个环节难以进行,如在定义阶段无法决定设计主题,则可以主动询问教师及同学以获得相关建议,以逐步掌握对应的知识内容,最终深入了解空间设计的内涵。由此可见,双钻模型教学的阶段性特征使得教学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5.课程后期的综合性评价:居住空间设计作品的评价包含多种因素,双钻模型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和教师都明白设计的评价并非“唯结果论”。通过双钻模型设计流程的四个阶段,学生可以体会到设计流程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设计能力的提升不单单体现于设计的图纸效果,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个环节,做到设计逻辑的严谨性。

教师可以根据双钻模型四个阶段设立学习目标,把传统教学中对最终作业的单一评判,转变为各个环节任务与最终作业的综合评判。以100分为例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分数配置中,60分为平时分值,40分为最终作业分值;将平时分平均分配在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分值为15分,教师可在每个阶段评估学生们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效果,使评分更具综合性。比如在发现阶段学生由于对课程内容不熟悉而表现不佳,随着时间推移,该生在最后在交付阶段有了明显进步,则在该阶段给出更优的分数,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以此能够更全面细致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双钻模型教学的实践亮点

1.注重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中教师围绕双钻模型“以人为本”理念,并将该理念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合理介入,使学生在设计时注意空间为人服务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树立设计的人本理念,将思考维度从形式语言的表层思维,拓展到思考用户需求与空间体验的深层思维,使空间设计结果具有更深的内涵。2.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改传统授课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基于双钻模型思维,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找到答案后,教师不直接点评,而是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学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及互动,并引导学生反思答案的正确与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双钻模型教学的创新特色

1.专业交叉的教学思路。把服务设计中双钻模型的方法引入空间类教学,结合服务设计的“服务于人”特征与双钻模型的“以人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传统居住空间设计中的注意力从空间本身转为用户体验;把设计重点从图纸表达转为逻辑思考;把设计目标从创造空间给用户转为基于用户去创造空间,这样的专业交叉为居住空间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2.积极参与设计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充分发挥设计竞赛的促进作用。积极组织学生用课程作品参加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重要赛事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项竞赛活动。通过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教学效果检验。

(六)双钻模型教学的成果:基于双钻模型思维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在一年时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

1.教学经验推广。根据《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双钻模型教学经验,艺术设计教研室积极申报组建跨专业的教研团队,将该教学方法用于艺术设计类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以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与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专业交叉培养综合性设计人才。2.设计竞赛成果。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结束后,根据不同赛事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调整和修改课程作品,用其参加国内外各类设计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2021-2022年教师带领学生获得国际、国内各项设计竞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16项,其中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2项,竞赛成绩相较往年有明显进步。课程作品获奖对于学生是非常大的肯定和激励,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未来专业课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其学习的信心。

三、基于双钻模型思维教学的总结及展望

(一)双钻模型教学的优势:本文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例,在分析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基于双钻模型理念的“空间+服务”专业交叉教学方案,并在笔者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对教师来说,一方面,该教学方案明确了《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设计思维培养的教学思路;另一方面,该方案也改良了教学手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目的。

对学生来说,该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梳理设计逻辑,快速进入设计状态。另外,双钻模型的多线段式思维,能够帮助学生跳出原有的单线固定思维框架,学会反思及验证,以更好地完善设计结果。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将设计流程对应双钻模型的四个阶段,明确了阶段性的任务及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己学习的进度,也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把控教学进程。此外,该教学方案使课程评价方式区别于传统“唯结果论”,重视对设计思维、设计过程、设计结果的三方多维评价,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及综合性。

(二)双钻模型教学的反思及后续研究: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作品的整体质量均有所提升。然而,该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程式化的双钻模型思维也有可能限制学生创造力的自由发挥。设计有时只是灵感的偶然迸发,过于理性的推理有可能会限制感性思维的发挥。

后续,笔者将继续探索双钻模型教学的不同方式,深入研究设计方案形成部分,尤其是灵感的来源及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够基于双钻模型的思路但高于其框架。

(三)双钻模型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展望:《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的双钻模型理念教学模式,对于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结果、推进课改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期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教学案例,深化教学改革,提振教学质量,努力缩小与世界顶尖高校教学水平的差距。

基金项目:上海立达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AKY-2022-01-7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Z].[引用日期2020-11-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2]楊丽娜,滕宏伟.混合式教学改革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21,(07):195-198

[3]漆雪薇.产教融合背景下《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设计.2021,(01):38-39

[4]高琦玥,杨梦婕,韩少华.双钻模型思维下的社区医废处理服务设计实践[J].设计.2022,35(04):116-119

[5]娄永琪,杨皓.环境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6]Design Council.11 lessons:a study of the design process[Z].[引用日期2007-01-20].https://www.designcouncil.org.uk/our-work/skills-learning/resources/11-lessons-managing-design-global-brands/

[7]朱维,龙淼林,赛金.用户画像和双钻模型在设计中的应用——以青年空调为例[J].设计.2021,34(07):140-142

[8]Suastiwi Triatmaja.Designing a Design Thinking Model in Interior Design Teaching and Learning[J]. Journal of Urban Societys Arts.Volume 7 Nomor 2,October 2020:53-64

[9]朱彦,周志勇.《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创新实践[J].设计.2021,34(17):82-84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艺术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高等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