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熏香文化与汉代博山炉历史

2023-08-14曹敬佩

东方收藏 2023年6期
关键词:熏香

摘要:文章从焚香习俗在时代发展中作用、文化的变迁,以及博山炉的造型、材质等角度出发,对古代熏香文化与汉代博山炉进行研究,分析熏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博山炉与熏香文化的关系,认为博山炉是在历史主流精神信仰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下所产生的熏香器具,是熏香文化与汉代思想艺术结合的产物,将熏炉和熏香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关键词:熏香;博山炉;历史研究

一、焚香习俗与熏香文化

焚香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通过燃烧草木来告祭天地,渴望得到神灵的帮助,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自商周以来,神仙思想兴起,如《礼记·王制》中就对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祭拜对象和祭拜规制做了详细的描述。《天香传》载:“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焚香祭祀活动历史悠久,许多焚香遗迹及其相关文物都曾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现。《管子》一书记载上古时期自神农氏到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都曾通过封禅之举以祭祀天地;《尚书》中记载了百宝香、千和香的使用对象及黄帝用香。自然界中的太阳、月亮、名山大川、大江大河,则常作为原始氏族社会的祭拜对象。在那个神治高于礼治的时代,鬼神观念极为浓厚,后世出土的一件件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信仰与文明。

至商周晚期,以祈福消灾、教化民众、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的广泛祭祀活动,更进一步推动了焚香习俗的发展。到战国时期,熏香已在豪门贵族间蔚然成风。由于诸侯國各王拥有庞大的财富与高贵的地位,穷其一生想达到的就是像神仙那样长生不老,于是民间诸多方士为了迎合诸侯王成仙的想法,以求道寻仙名头遍访名山大川或海上岛屿去求取长生药。这种思想在秦汉时期愈演愈烈,秦始皇派遣术士携童男童女入海寻蓬莱仙岛,寻觅长生不老之药。随着西汉张骞开拓丝绸之路,傅介子稳定鄯善,陈汤、甘延寿诛杀北匈奴单于清扫西域障碍,东汉班超“以夷制夷”掌控西域,西域商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畅通,西域与中原往来愈加频繁,大量西域香料等特色商品持续流入。

汉代君主本着对长生不老、通达上天的执着追求,引领整个社会进入熏香求仙活动的急剧上升期。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军事称霸,西域各国朝贡之人纷至沓来,带来各种异域商品,尤以各种香料为甚。加之大规模的求仙活动,促使上至帝王妃嫔下到文武百官都对熏香趋之若鹜。此时熏香不仅出现在祝祷求福佑的庄重场合,也开始慢慢渗透进贵族的日常生活之中,熏香也被认为是提升仪态风度和保养容貌的有效方法。据史料记载,汉武帝一生嗜香成癖,朝廷内外处处香雾缭绕,百官盛行上朝佩香。熏香之风不仅是礼敬天地神佛以求福佑的重典,更成为文人怡情养性的雅事。

二、博山炉的出现与使用

熏炉自诞生起便与熏香文化相伴相随,能工巧匠文思才涌、技艺精绝,熏炉的演变逐渐由简单走向复杂,由粗犷变得精致,由笨重转为精巧,设计日渐奇巧,逐渐成为当时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与文化品位的标志。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汉代早期虽有熏炉这一熏香器物,但除却功能类似外,其造型与博山炉有着较大的区别,燃烧的香料也大相径庭。熏炉一般放置植物类香料,而博山炉通常使用浓缩的树脂型香料。

据史料记载,博山炉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在刘歆所著的记录西汉杂史的小说集《西京杂记》中提及“九层博山香炉”一词;而提及博山炉为汉朝太子宫中所用香炉的则是《洞天清录集》。据文物出土资料证明,博山炉最早约出现在西汉中期,现世的博山炉多出土于西汉王室墓葬或贵族墓葬之中,可见博山炉不仅是主人生前身份地位的象征,亦是故去后爱而不舍的明器。

汉代博山炉形制各异,有高有低,体型高的有长柄博山炉,比如出土于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阳信长公主随葬墓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图1)即为此种博山炉;体型矮小的则多数是豆型矮柄足香炉,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铜力士骑兽博山炉(图2)、河北博物院满城汉墓展厅中的错金铜博山炉、骑兽人物铜博山炉,其中以后一种造型最为常见。

错金铜博山炉(图3)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被认为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山峦形香炉之一,代表着两汉时期博山炉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其炉体分炉座、炉盘和炉盖三部分,通高26厘米,分体单个铸成后再铆合而成。炉座上利用透雕手法设计出三条蛟龙,昂首腾出水面,以龙首托起炉盘,炉座上的波纹像被赋予了生命,缓缓流向小岛。炉盘上部和炉盖铸有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山峦(图4),点燃香料,燃烧的香雾从一个个隐于地势起伏的小缝隙中绵延腾起,氤氲云雾之气盘旋缭绕,恍若神仙幻境。数只调皮小猴或蹲坐,或骑于兽背嬉闹,猎户肩扛弓箭于山间追逐野兽打猎,几丛树木点缀山间,呈现出一幅秀美的自然风光图,再现了栩栩如生的狩猎场面。

该错金铜博山炉的设计者巧妙地设计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熏炉上的人物、动物、树木用金丝错出,与云纹相辅相成,凸显生机盎然之景象。有史料称,在西汉时期的都城长安,有技艺十分精妙的匠人能够做出高达九层的博山香炉。此错金铜博山炉虽然在制作工艺和构思水平方面达不到如此的精巧程度,但已堪称汉代文物中数一数二的艺术珍品。

骑兽人物铜博山炉(图5)为西汉时期文物,炉体底部设置一盘,使用时可在盘中盛水表征无垠仙海。当水汽上升,烟雾缭绕,博山在云雾间若隐若现,好像虚无缥缈的仙境。盘中心位置是一位骑着海兽的勇士,其身姿健壮,屈膝骑于兽身之上,一手按住海兽颈部,一手托起炉身,颇有力举万钧之势。炉盖采用透雕工艺,上铸重峦叠嶂、云雾缭绕,以及山云间猛虎扑羊、人兽相斗等场景;下铸龙虎、朱雀、骆驼等禽兽及树木云气装饰,层层雕琢而成,工艺精湛。整件器物镂雕精细,将诸多景物浓缩于一炉,逼真地展现了人兽搏斗、驯服动物的场景,设计精妙。

三、两汉时期博山炉的历史与作用

两汉早期的博山炉材质多为铜或青铜,常用镂雕工艺表现山峦、云气、人物、草木和鸟兽,辅以错金银手法用于装饰,或整体采用鎏金、鎏银工艺。作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熏炉,其工艺材质、造型规则、装饰纹饰或题材内容均承载着两汉时期特殊的美学概念和审美原则。

博山炉的造型设计源自使用者的需求,当然这种需求不仅仅来源于实用层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要求。较早期熏炉而言,博山炉的炉体腹腔变小,炉盖更加尖耸,炉盖上的空隙也变得细小,更具有隐蔽性。从设计理念上来看,其更多是对秦汉时期神仙信仰情结的延续。由于巍峨耸立又云雾环绕的高山充满神秘色彩,常常被幻想居住着法力无边的神仙,因此统治阶级就通过模仿仙山的造型来寄托自己求仙问道的愿望。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工匠们不但在炉体造型上极力模仿主流思想的崇拜对象——海中仙山,还在细节纹饰上添加各种神兽、人物或抽象氛围形象,以水波、云气为装饰纹样,又将出烟孔多开于山势曲折隐蔽之处,熏香时可见烟气袅袅环绕于炉盖,缭绕升腾,可同时闻香观烟,从而使博山炉的艺术效果更加突出,更符合使用者的求仙心理。

博山炉作为古代室内燃香所用器具,炉腹较深且炉盖尖而高耸,诸多细小烟孔零星分布于炉盖之上。使用时把小块香料放置炉中点燃,在香料慢慢阴燃过程中,烟气透过炉盖上隐蔽的小孔袅袅上升,弥漫散开,即可营造出高雅馥郁的氛围。汉代博山炉也正是通过山形炉盖、炉座的形制变化以及炉体的装饰纹样来体现其艺术水平的高低。

西汉早期的博山炉,制造工匠依据皇室或贵族阶层的特殊需求做出极具针对性的构思设计,青铜或铜鎏金银博山炉材质昂贵、纹饰复杂、设计精妙、灵动俊美、制造工艺要求高,一般只有皇室或豪门贵族才能够拥有。这一时期的博山炉造型精美,极具观赏价值,演变为凸显拥有者地位、修养、品位的重要礼器。到了西汉晚期,随着掌握这一制造工艺的匠人增多,仿造青铜博山炉造型功能而生的陶制博山炉大量出现,博山炉开始在社会底层出现。陶制博山炉形制简化、做工粗糙、价格低廉、实用多于美感,因而成为普通阶层的消费品。普通民众逐渐开始用博山炉熏香来驱赶蚊虫、除潮防霉、净化空气,博山炉的造型功能逐渐为民众所了解。到了东汉,博山炉迅速普及,其间,青铜或铜鎏金博山炉逐渐减少,陶制博山炉占据主流市场。

博山炉这一香具,居于庙堂之高时可作为装饰品,用在祭祀、宴饮或朝堂议事等重要礼仪场合则具有祭祀祝祷、祈福求瑞或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民间使用时则可作为实用品,在焚香熏衣、驱赶蚊虫、抑菌除秽等日常生活起到一定作用。同时,由于其特殊形制更加适用于树脂型香料,可以延缓香料的燃烧速度,延长燃烧时间,使香味慢慢散发,应用到医疗保健方面则可达到醒神益智、祛秽避疫、强身健体的功效。

博山炉的发展历程,在两汉时期达到巅峰。随着历史环境的变革,至魏晋唐时期佛教盛行,汉代风格博山炉慢慢湮没,外形逐渐演变转化为佛教用具;宋代博山炉虽又繁盛一时,但因歷史环境与两汉时期大有不同,这个时期的博山炉在器型纹饰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使其宗教化的神秘感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世俗化。它凝聚的不仅仅是这个时期能工巧匠们的高超技艺,更是反映了社会主流精神信仰的历史变迁,把熏香文化和熏炉的演变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亦影响着后世熏炉的演变发展,可谓一朵思想艺术发展的瑰丽之花。

参考文献:

[1]吴清.江南传统文人香事[J].中国集体经济,2016(17):14-19.

[2]刘芳.两汉思想艺术发展之奇葩——博山炉[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10):73-77.

[3]孙章峰.博山炉的兴起与丝绸之路[J].华夏考古,2015(04):94-99+108.

[4]董迎迎.浅析汉代博山炉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功用[J].明日风尚,2019(08):163.

[5]袁立.汉代博山炉纹饰的创意表达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1):62-63.

[6]陈钧锴.中国古代博山炉的造型及演变[J].大舞台,2014(09):254-256.

[7]刘绅玲.从博山炉看两汉时期星象与仙境追求[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8):43-45.

[8]王旭.浅议两汉和宋代博山炉的联系以及各自的时代特点[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08):42-43.

作者简介:

曹敬佩(1986—),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专业,工程师,研究方向:博物馆文物文化与宣传。

猜你喜欢

熏香
中药消毒熏香研究概况
中秋节的来历
二则 暖阁熏香雪未晴
六朝瓦当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运用
李永文文创产品设计作品
好玩
图说
镂空双凤朝阳纹熏炉赏析
无明焰弱烧陶瓷熏香灯的制作及技术原理
菊叶香藜干粉熏香抑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