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困治理实践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2023-08-14美合日阿依艾力
美合日阿依· 艾力
新疆理工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
一、引言
贫困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先实现贫困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将现代治理理念与现有国情相结合,重塑国家公共权力,体现治理过程民主化的过程。本文旨在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研究中国贫困地区,即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政府的贫困治理实践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探讨温宿县政府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的途径,发挥政府的领导职能、协调职能、监督职能、决策职能等各类职能。同时,探讨温宿县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等实现深化政府改革的路径。
二、 在贫困治理中新疆温宿县政府现状
(一)新疆温宿县基本情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我国边疆地区阿克苏地区,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边境县。
截至2019年底,新疆温宿县总人口23.5 万人(不含五团、六团),其中:男性人口11.9 万人,占总人口的50.5%,女性人口11.6 万人,占总人口的49%。非农业人口4.7 万人,农村人口18.8 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公共卫生相关知识欠缺、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意识等问题。新疆W 县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9.9 万人,占总人口的 84.5%,汉族人口3.65 万人,占总人口的15.5%。
从经济水平来看,新疆W 县在2019年全面实现脱贫之前是我国“深度贫困县之一”,通过2016-2019年的努力,成功脱掉“贫困帽”。根据温宿县人民政府发布的文件来看,2019年,全镇共有201 户693 人,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截至2020年最新统计,新疆温宿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88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37 446.8 元119 。
从人口文化素质方面来看,截至2020年底,新疆温宿县总人口为23.55 万人(不含五、六团) 。其中,男性人口数量为11.9 万人, 占总人口的50.5%;女性人口数量为11.6 万人,占总人口的49%;4.7 万人口为非农业户口,18.8 万人口为农业户口,农村户口在总户口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导致成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新疆W 县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5%;汉族占总人口的15.5%,少数民族人口是汉族人口的大约5.5 倍。少数民族通用民族语言,整体精通国语的覆盖率较低。
(二)新疆温宿县政府贫困治理的实施
从文化治理层面来看,新疆温宿县加强了贫困治理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力度。因为只有当让农牧民了解党和国家为了扶贫为他们切切实实地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而政府做的这些具体工作需要政府付出多少人力、财力、人力等才能完成?温宿县政府需要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使哪些农牧民实现脱贫?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实现脱贫等一系列问题时,农牧民才会配合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与之齐心协力地一起为早日脱贫作出相应的努力。而从温宿县扶贫干部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工作也能更好的开展起来。因此综合而言,一方面,这有利于当地的农牧民了解和认识国家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好的政策在帮助他们。另一方面,对国家相应政策的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贫农牧民脱贫的信心和激发他们的脱贫动力。
从经济治理层面来看,2020年以来新疆温宿县将项目落实“两上两下”程序,项目库提取实施;优先解决“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重点向贫困村、监测户倾斜为原则,为防渗渠建设项目、防渗渠建设项目等七个项目投资7188.1423 万元。这一系列经济治理措施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温宿县度贫困户度过极度贫穷这一关,对他们的经济的起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教育治理方面,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不懂国语可以说是成为贫穷的一大原因之一。因此,新疆温宿县扶贫干部每一次的下沉工作中,都会给贫困户带国语学习的资料并免费为他们上两个小时的国语课。这种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地贫困户的国语水平。只有贫困户的国语水平提高了,他们才能更好的与外界交流、合作、沟通,甚至做好生意。如若最起码的国语这一关都过不了,那么挣钱脱贫无从说起。只会走向越来越封闭的一个趋势。2019年阿克苏地区发布了《阿克苏地区落实雨落计划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该规划提出,通过政策支持,让每个孩子至少学会一项有用的功能,提高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创业和就业能力,显著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
在思想素养治理方面,新疆温宿县扶贫干部除了给予当地的贫困户相应的资金和教育方面的支持之外,还让贫困户认识到自己贫困的真正原因。比如说,通过一些专题教育让贫困户渐渐认识到自己到底是“自愿式”的贫困,(也就是因为自身不努力造成的)还是“被迫式”的贫困(因为家里有重残重病等情况造成的)。如果是“自愿式”的贫困,那么新疆温宿县扶贫干部就开始加强对这些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战相关的政策和具体措施的宣传工作的力度,使贫困户形成自主脱贫的主动性思想,要摒弃“靠等拿”的恶习。如果是“被迫式”的贫困,那么新疆温宿县扶贫干部根据他们被迫成为贫困户的具体原因,提出帮助他们成功脱贫的措施和方案,并给这些贫困户做思想工作,使他们有信心和动力成功脱贫。
三、新疆温宿县政府在贫困治理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新疆温宿县的贫困治理工作力度不断的在加强,贫困户的总占比也在不断的减少,但是如此重要且复杂的工作,在实际贯彻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在经济治理方面,新疆温宿县的产业扶贫模式相对单一。新疆温宿县的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棉花,红枣和核桃。由于干旱的气候特征,畜牧业相对落后。一方面,新疆温宿县的农户大量种植同一种作物。由于当地的产品单一,导致销售不佳、价格相互压制等问题。另一方面,当地农产品加工转化的附加值水平较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同时,该地区的贫困农民多为中老年人、体弱者和残疾人,劳动能力弱,扶贫项目见效慢。如若只采用以往的“输血”援助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的扶贫目标,非常容易出现返贫的现象。同时,新疆温宿县政府资金相对来说也不是非常的富足,这也在经济方面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政治治理方面,虽然新疆温宿县政府出台过一系列关于脱贫攻坚战的相关政策文件,但在这些政策在当地的具体制定、执行、反馈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切实地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精准扶贫的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与范围较小,当地也缺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一起参与脱贫攻坚的战斗的动力等。这导致新疆温宿县的贫困治理只是当地政府的单一治理。
在社会治理方面,由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多处于较为偏远区域、山区地带,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限制,水、电、交通、网络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温宿县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问题直接影响着贫困地区与外界分享信息、与外界沟通、与外界交易。譬如新疆温宿县这类的贫困地区的产品可能很独特,或者独特的地方文化、独特的地方风俗。这些独特的东西因为与外界的隔离还处于沉没状态,供给和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这就需要新疆温宿县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地给当地的贫困户提供一个便利的网络条件。只有良好的、顺畅的网络条件得到保障,新疆温宿县的电商平台才有机会增加产品平等展示的机会。这也会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促进贫困地区的产品价值转化,从而实现提高当地贫困农牧户的收入的目标。
在文化治理方面,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贫困地区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贫困人口的行为。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大多是地理环境偏远、自然环境较恶劣的边远山区,文化信息的传播受到阻碍,导致贫困地区群众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十分匮乏。而环境相对闭塞的贫困地区由于居住着大量文化程度低、传统观念浓厚的穷人,造成文化教育受众少、教育滞后的问题,这加大了文化宣传工作的难度。新疆温宿县的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为初中学历。而当今时代,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生活理念等。因此,新疆温宿县的政府应该加强对当地农牧民的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教育方式和政策逐渐提升当地贫困户的文化水平。
四、推进新疆温宿县贫困治理及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1.在经济治理方面,应该培育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关键之一,有助于实现减贫脱贫,因此要因地制宜。新疆温宿县政府给全县每家贫困户都买一头羊,称为“扶贫羊”。但是由于温宿县气候不适合畜牧业,加上农民没有专业的相关知识的原因,有很多贫困户还是无法从羊中得到相应的利润。
2.在社会治理方面,应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互联网+农业”。例如,通过发展“互联网+农业”,不仅可以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自动控制、智能决策和精准管理,实现更为合理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科学化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还可以拓宽农牧产品的销售模式,有助于实现绿色无污染农牧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市场的直接对接,带动贫困地区农牧户收入水平的持续、稳定增加。
3.在文化治理方面,加强对贫困户宣传工作的力度。贫困治理、扶贫工作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持续进行。在实现贫困户脱贫之后应该不断的对他们进行观察监督,时刻关心他们近期的状况。定期地去做宣传工作,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地去跟他沟通,避免他们成为二次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