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可持续减贫路径探究
——以泰来县为例
2023-08-14徐佳宁
徐佳宁
东北农业大学
一、研究背景
脱贫减贫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面精准脱贫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和人员不断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辉煌成就。但脱贫攻坚的全面完成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消除,不是没有贫困问题了,相对贫困和返贫等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想让贫困者彻底摆脱贫困,更好完成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就十分有必要探究可持续减贫路径。
二、黑龙江省泰来县脱贫成效
(一)黑龙江省泰来县概况
泰来县隶属于齐齐哈尔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共有246.7 万亩耕地,其中以水稻、大豆、花生等作物为主。泰来县有嫩江水资源,五条大河纵横交错,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泰来县于1986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8年后,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泰来县历史贫穷主要是因为产业匮乏,缺乏支柱产业,同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近年来,泰来县奋力推进脱贫攻坚,于2019年5 月退出贫困县序列,并于2019年底动态管理后,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
(二)黑龙江省泰来县减贫主要成效
1.人均收入稳步提升
据统计,2019年,泰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67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847 元。随着 2019年最后 841 户 1716 名贫困户的脱贫,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2019年 5 月,经省政府批准泰来县脱贫退出贫困县序列,摘掉了 34年的贫困县帽子。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
泰来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泰来县在2020年,共投资0.56 亿元,用于建设了饮水安全、村屯公路、低产田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强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自来水改造工程方面,投入资金1105 万元,完成了23 个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和改造。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共投入整合资金7200 多万元,对农村公路进行了225 公里的整修,对16 座危桥实施了改造。
3.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进步明显
泰来县重视教育事业投入力度,2019年,全县共发放助学金74 万元,对856 名特困生进行了资助,防止贫困家庭学生因穷辍学。大兴镇中心中学的办学经验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的“龙江样板”。在社会保障方面,泰来县建立了60 周岁以上贫困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机制和高龄特困老人居家养老补贴,2019年全年共发放补助94.4 万元,惠及了8732 名老人。为解决广大群众就医难的问题,泰来县人民医院病房综合楼高水平建设完成,中医院康复中心和妇幼保健计生综合大楼竣工启用。大力推进“医共体”建设,提高了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可持续减贫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生态环境较差
虽然泰来县在自然条件方面优势突出,但当地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存在乱排污水、乱倒垃圾、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情况,这些情况在全国各地乡村也有共性。农村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活垃圾随意乱丢,农村的生活比较自由散漫,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随意乱泼。第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不仅使害虫抗药性增强,使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超标,同时造成对农村的土壤和水资源大量破坏,也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情况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中“生态宜居”目标的实施不利,是下一步可持续减贫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产业帮扶的减贫成效欠佳
目前,我国大部分相对贫困地区存在着产业基础薄弱、小而分散、规模化和组织程度低等问题。同时,一些产业扶贫项目尚未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只是以简单的固定利率分红。泰来县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大多数是一些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管理粗放的小企业,还有一些是还在探索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一起减贫致富的能力十分有限。与“乡村振兴”战略所要求的“产业兴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农村人才缺失
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对贫困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老年人、儿童和留守妇女逐渐成为农村的主力,致富带头人和年轻的优秀人才越来越稀缺。由于泰来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群众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技能较差,其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农业领域人才更为稀缺。而泰来县的发展主要依托农业,农业领域人才资源匮乏将阻碍泰来县的乡村振兴之路,因此,要在可持续减贫工作中解决人才缺失的重要问题。
(四)农户内生动力有待加强
在脱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一些脱贫农户却放松了警惕。主要表现为部分农民对扶贫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在贫困人口中存在着坐等“帮扶”“慰问”、索要低保等问题。从整体上看,他们并没有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型,需要进一步激发减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真正从精神和思想层面阻断贫困。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可持续减贫问题原因分析
(一)生态保护意识较弱
农村的生态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弱,贫困地区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常常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以及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虽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中普及,但是农民普遍没有掌握科学的用法和用量,常常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使土壤污染,资源利用率降低,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产业融合度低及利益联结不紧密
一是农村产业融合程度低,农村产业融合在我国大部分乡村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与养老、教育、旅游、健康、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还不够。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停留在以观赏性为主的阶段,缺少对民族风情,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挖掘,同质化现象严重,吸引力不强。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发展与已脱贫人口可持续增收减贫关系不够密切。许多产业项目都是以外来投资为主,参与项目的大多是本地的龙头企业。经营主体主要追求经济利益,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三)城乡发展差异大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失,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大部分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造成了乡村人才“断崖式”流失、农业经济和社会活动急剧萎缩。这对相对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十分不利。正因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很多的农村人不愿意留在落后的农村,留下大多是小孩和老人。相比之下,各方面条件都优越的城市对于人们更具有吸引力。大的城市可以提供较好的教育、医疗设施、便利的交通和生活条件等,吸引着人们大量涌入城市。
(四)乡村文化建设不足
一方面,因为在相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造成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而忽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是对乡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建设方式比较单一,对于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缺少系统的投资和建设。要彻底摆脱贫穷,必须从根本上树立“自力更生”“致富要依靠自己”的观念,才能永久消除贫困,否则精神上的贫困才是永久的贫困,因此,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五、乡村振兴战略下可持续减贫路径探究
(一)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树立农民的环保意识是关键,也是根本。首先,必须要加强政府的宣传力度,让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导和鼓励农民们爱护环境,注意卫生。其次,邀请专家为农户们普及专业知识,包括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的正确用法和用量,以及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提升脱贫农户的专业素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让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将生态资源进一步转化为社会、经济资源,使得生态治理和乡村旅游相辅相成,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二)加大产业帮扶力度
1.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产业
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加强对当地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进行深度挖掘。同时,鼓励贫困农民开办采摘园,农家乐,民宿,扩大农户的就业机会,扩展他们的收入来源,从而巩固脱贫成果。
泰来县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是依托优质的土地资源,发挥其在种植业的先天优势。泰来大米虽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但其品牌知名度却无法与盘锦大米、五常大米等其他品牌竞争。县政府应当指引打造泰来大米的品牌形象,鼓励泰来县所产的大米,在符合相关检验标准后,统一使用泰来大米品牌投入市场。随着泰来大米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其销量也会有所提高,从而提高全县种植农户收入,巩固泰来县脱贫攻坚成果。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脱贫群众,让他们参与扶贫项目,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是强化产业扶持政策。对脱贫意愿强烈的农户给予政策支持,在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品牌建设等方面,增加投入,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走进农村,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二是强化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种植、养殖基地和扶贫车间的扶持,壮大已有扶贫产业,促进相对贫困人口的转移就业;通过对农户的技术教育与示范指导,对农户进行职业培训,使农户能够依靠技能来增加就业,进而实现稳定的收入增长。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缩小城乡差距
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必须要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对脱贫地区的交通、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强化,加快形成城乡间的高速交通网络,在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配置能够满足产业整合发展的基础设施资源,进一步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2.培养与引进并重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强人才引进。在社会保障,如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大批青年返乡创业,并给予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用政策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二是加强农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优先从当地致富领头人、优先脱贫户中培育一批专业技术强,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人才,激励他们带动更多的农户进行科学生产,持续增收。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对其电脑网络知识、管理水平等的培养力度,打造一支真正知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干部工作队伍,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实施。
(四)提升农民内生动力
1.树立文明乡风
一是加大对身边典型事例的宣传。对周围的致富典型,要大力宣传和赞扬。例如泰来县平洋镇的乔福军,他在五岁的时候受伤,身体出现严重畸形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了在家门口就业,从事手工编织,在脱贫后担任编织技术老师,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二是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模范评选。要消除当前贫困群众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讲排场、搞攀比等制约脱贫的主要内在因素,持续开展各类评比活动,以此来让贫困群众有获得感,提高主动脱贫的动力。
2.扶贫与扶志相结合
一是重点做好群众工作,做好政策的宣传,到田间地头,到农民家里去进行宣传,让农民们充分认识到政策的作用,用最贴近生活、最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农民们了解和熟悉国家政策,提高他们对政策的认同感。二是把扶贫的首要任务放在树志增志上来,重视对相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思想引导工作,引导他们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使其摆脱“等,靠,要”思想。
六、结语
本文以泰来县为例,总结了泰来扶贫的主要成果,并指出了泰来县在可持续减贫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终研究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民内生动力四个层面提出符合泰来县可持续减贫的建议对策,对其他相对贫困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保持脱贫质量持续稳定,真正做到脱贫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