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2023-08-14商云菲

区域治理 2023年18期
关键词:抗联抗日抗战

商云菲

黑龙江大学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1]东北抗联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精神财富。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矛盾,自日本关东军的铁蹄踏入沈阳起,中国人民就向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斗争,一切不愿意当亡国奴的中国人,不顾国民党政府的阻挠,拿起武器,走上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中共中央于1931年 9 月20 日发表宣言,反对日占东北,要求全国团结抗日。中共满洲省委于9 月19 日发表宣言,反对日占东北。并于9月21 日做出紧急任务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满洲省委会迅速作出反应,在短期内连发宣言和决定,坚决反对日本的武装挑衅。中共中央从全国利益高度,迅速发表宣言,亮出明确立场:坚决反对日本侵占东北,要求东北人民作好充分准备,随时响应,配合全国人民,共同反抗外敌入侵。在东北各地城乡成立了有工农群众和各阶级爱国者参加的反日救国会。在吉林、黑龙江等部分地区组织了抗日游击队,主要有南满磐石赤色游击队、东满游击队、巴彦游击队等。一部分东北军队旧部也打起了抗日旗帜。1933年,根据中共中央的“一二六”指示信,要求东北各级党组织紧紧依靠人民,发动群众,建立反日统一战线,发展人民抗日运动和武装斗争。1934年6 月1日,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发展人民抗日武装斗争。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陆续改称东北抗日联军。

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人民抗日游击队运动发展到最高峰,抗联十一个军,在白山黑水、松花江畔和兴安岭山区,进行游击战争,使日军遭受重大损失。在1936年至1937年这两年中,我军对敌作战一千余次,抗联总兵力达到45000 余人。同时,还有未与党建立联系的其他抗日武装约20000 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人民的革命斗争进行了残酷野蛮的镇压。日本关东军不断对东北抗日部队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大讨伐”,接连进行了三期所谓“治安肃正”。日伪在东北各地扩大封锁,普遍的编乡、“清乡”,使我军活动范围日益缩小。到1938年,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日军从内蒙古调集大批骑兵队、东北日伪军约十万人,对抗联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这些措施都给游击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抗联的武装力量急剧下降,同时也失去了与党中央的联系。1938年2 月,中共北满省委决定派第三军军长赵尚志越境到苏联请求援助,并通过苏联取得与党中央的联系。赵尚志在黑龙江下游的萝北县越境。但是负责护送任务的第三、第六军各一部,因进攻萝北县和佛山镇失利,伤亡较大,失去了掌握。但是这个行动没有取得预计的积极效果,反而使北满的抗日力量收到较大的削弱。

1940年1 月,吉东、东满、北满三个省委开会决定,采取“以保存实力为主,逐步收缩”的方针,将三个路军编为十二个大队。缩编后仍然继续坚持斗争,但是形势不断恶化。于是抗联采取了保存实力,培养干部的方针,1942年前后,东北抗联采取战略转移,将主力部队转移到中苏边境,开展“野营”训练,节省实力,待机出击。在北满、吉东和辽吉等边界地区,组织小部队开展灵活机动的抗日斗争,消耗敌人。一直坚持到1945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才宣告结束,东北光复,取得胜利。

抗联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第三军二团的政治委员赵一曼,在战斗中因掩护部队撤退而负伤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她坚贞不屈,高唱战歌,慷慨就义。第五军妇女团的八位战士被敌军包围,弹尽粮绝,在班长冷云的率领下集体投江,壮烈殉国。东北抗联将士凭借着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抗战精神为支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抗战,继而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

二、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历程中所凝聚的精神,其内涵主要是: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东北抗联武器简陋,给养匮乏,人数最多时也不足三万人,而他们所面对的日本关东军则是日本陆军中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的一支精锐部队,人数最多时能达到一百二十万。同时,日本侵略军在东北抗日游击区推行“集团部落”“保甲连坐”“三光”等灭绝人性的残暴政策,使东北抗联与广大人民群众隔绝,陷入缺衣少粮长期孤军奋战的困境。东北抗日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40年2 月,杨靖宇在作战中牺牲。残暴的敌人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他的腹中只有树皮、草根和破败的棉絮。站在敌人面前的是一位宁死不屈的、为中华民族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由抗联第四、第五军为主力组成的第二路军远征军,在以吉林西部五常、舒兰为目的地,与第十军会合的途中,因受到敌人的重兵围堵,处境十分艰难。第五军被迫退回,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副军长王光宇相继牺牲。最后到达五常的几十个人,也因未能与第十军取得联系,最后全部壮烈殉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艰苦斗争。东北抗联牵制了76 万日军,消灭了18 万日伪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削弱了其作战力量。

东北抗联精神是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爱国主义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东三省沦陷后,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民族的生存遭到严重威胁。在危急存亡之际,中共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号召。为了挽救民族于灭亡危机,东北人民投入到抗日战争当中。

反日会、学生会、大刀会、农民协会等各阶层的组织的出现,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抗日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极大的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1933年初,在大规模的东北义勇军运动陷入低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成为东北抗战中的中坚力量,得到了东北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不断地发展壮大。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感召之下,东北人民又积极加入东北抗日联军,主动奔赴战争的最前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斗争中,誓死保卫家园。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来自于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表现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行动。正是广大抗联指战员心中深深烙印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是支撑他们坚持十四年抗战斗争的最主要的决心和毅力。

东北抗联精神是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东北抗联将士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日历程,书写了中华民族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而奋勇抗战的壮丽史诗。东北抗联将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守卫着中国东北这片沃土。东北抗联将士和东北人民支撑起中国抗日战争的东北主战场,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朝鲜和苏联紧密团结,并肩作战。中朝两国人民的命运亦密切相关。朝鲜人民从1910年日本侵略朝鲜之时,就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斗争。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一样,长期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因此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积极支持,许多朝鲜的共产主义者义无反顾来到东北,并肩作战。抗日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积极支援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有大批来自朝鲜的战士,他们中很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主义精神的指导下,三国人民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为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三、东北抗联精神的现实意义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是培育党员理想信念的需要。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东北抗联,“东三省的游击战争,……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士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给整个抗战增加了一份力量。”[3]东北抗联英勇斗争的历史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最生动的教材。在复杂的社会思潮冲击与外来文化渗透的新媒体时代下,面对享乐主义等多种诱惑和价值选择的当下,使一部分人在理想信念上出现动摇。而东北抗联的将士在民族危急的时刻,始终无所畏惧,与装备精良且人数多于自己数十倍、数百倍的日本侵略者作战,与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十四年间,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联伤亡三十三万余人。东北抗联用对信念和信仰的坚守,用对党的绝对忠诚赢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践行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捍卫了祖国和人民。东北抗联的历史展现出广大将士们英勇斗争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培养党员干部崇高理想信念的珍贵教育素材。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是提升党员使命感的需要。十四年漫长的抗战岁月,东北抗联的将士们以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捍卫民族尊严的壮丽史诗。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捍卫国家主权的信念,在战火纷飞的前线英勇抗战,唤醒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热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风雨同舟,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东北抗联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面前团结一致、勇往直前。抗联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东北战场上的鲜艳旗帜。在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仍然会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克服困难,坚定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要深入学习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和精神财富,运用符合当前实际需要的方式继承和发展,将东北抗联精神的内容与形式转化为新时期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和实践行动指南,以历史的自信推动今日的奋进。

东北抗联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原动力。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理论指导实践,以优异成绩丰硕成果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有利于提升党员的使命感,传承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是增强党员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1936-1942年,东北抗日联军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近六年。这六年间,东北抗联独立指挥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既没有中央的指导和也得不到物资支援。但是,东北抗联依然顽强抗战,以极大的牺牲打击和牵制了大量日军,为全国抗战争取了宝贵时间和创建了重要战略机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也是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

东北抗联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抗日的领头力量,以自己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完美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们矢志不渝地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而战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献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抗联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东北抗联精神当中所蕴含的在任何时候都不向困难低头的奋斗精神和斗争意志,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气概。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育人的重要作用,时刻提醒广大党员,提高危机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定还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勇敢面对,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东北抗联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以无比的勇气和坚定的信仰撑起了战乱年代的民族脊梁。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民族大义,发扬斗争精神。要保持前辈们的革命热情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坚持党的政治方向,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只有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保持斗争精神,坚持正确方向,我们才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取得更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学习东北抗联的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以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理想和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为完成新革新征程上的历史使命任务而不懈奋斗。

东北抗联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东北抗联精神永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路上,东北抗联精神将再次焕发时代风采,彰显蓬勃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抗联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我们家的抗战
重走抗联路
抗日英烈马威龙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忆·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