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支付管理基础问题探析
2023-08-13李佳杨恒雷丁爱珍
李佳 杨恒雷 丁爱珍
[摘 要] 在当下全景财务管理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电子化水平提升,线上办公模式的实现,可以有效解决不见面办公的问题,财务支付管理信息化升级势在必行;在“互联网+”和云技术时代,财务管理服务功能整体系统工程的正常运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信息化管理背景下,在对目前高校支付方式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查摆财务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财务支付业务改革措施,以期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财务;支付管理;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2023. 11. 022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3)11- 0076- 05
0 引 言
在国家实施科技兴国、科教强国的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科研力量集聚的场所,成为促进国家提升科研服务水平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2021年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再次提及“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负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部门必须做好资金支付的配套支持与服务工作,在对科研人员科研财务经费使用松绑的同时,做好基础财务管理规范工作,为科研工作者把好财务关,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规范内部审核流程,完善审批权限。只有做到前端服务中原始材料形成环节“不放松”,才能保证后端审计回头看结题环节“放轻松”。不见面办公方式的普遍应用,对资金支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预算管理一体化要求下,如何优化支付环境,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成为高校财务人员亟须探讨的问题。
1 高校財务支付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手段的运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全新突破。预约报销、“网上投递”等取代了传统的财务报销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地防范了人为舞弊或失误带来的风险。但是,在信息技术大大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1.1 财务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普遍采用了线上预约、投递报销和银校互联支付系统,财务部门在接收到单据后,审核环节成了核算工作的重点,相对而言,对资金支付环节的管理存在“重审核、轻支付”的现象。
1.1.1 机构与岗位设置不够独立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高校,资金支付没有设置相应科室,甚至作为机构精简的一项成果,将资金管理科室解散,在会计核算科室(或部门)加设现金以及银行出纳岗位,精简了机构与人员。如此处理,与会计谨慎性原则和核算管理流程中的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有相悖之处,对于出纳岗位的设定,小规模企业在人手不够、业务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由会计人员兼任出纳岗位,此乃权宜之计,而对于高校而言,高校作为资金业务量规模较大的核算主体,在管理上,出纳和会计由同一个科室(或部门)负责人管理,毫无疑问是存有风险的。从笔者调研的几所高校现实情况来看,核算主管因科室性质及自身岗位职责要求,将工作重心和关注点放在核算中,对资金支付不够重视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使资金支付环节缺乏规范性与严谨性。甚至在部分已设置核算和资金支付科室的高校,在制定制度时,如在大额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文件中,会将审核环节的落脚点放在经费支出时的审核上,仅对项目支付与否实行逐级审批,而对实质性支付环节不再提出要求,而资金实际支付的环节,在内部控制风险防范中,也是一个风险点,需要严格比对收款方信息与初始合同的一致性,出纳人员仅就审核后的凭证进行无误支付,会导致支付信息审核成为真空地带。
1.1.2 人员工作量相差悬殊带来支付风险
在目前电子化支付手段实施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办理报销业务,仅需登录互联网,进入校内办公系统中的财务服务平台,填制报销申请单,随后将原始报销单据粘贴在签好字的申请单后面,一并投递入财务报销终端收单机内。制单人员对手续不完善的单据以电话或短信、微信方式告知,并按要求进行修改。在会计审核人员制单环节,输入凭证工作因教师自行填报而发生了实质性前移的情况下,工作量较手动制单相对减少,笔者通过调研省属及部属几所高校,发现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前台支付人员与出纳人员多对一的人员比例结构,甚至有些高校达到十人以上对一人,支付与审核工作量严重不对等,审核人员容易出现疲劳工作,导致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审核流于形式的情况发生。鉴于目前高校公务卡使用的要求及无现金办公的情况,现金支付工作量相对减少,而对公支付需要对收款单位、收款银行名称与账号进行核对,内容单调枯燥,重复劳动增加倦怠感,对出纳人员而言,这一情况非常普遍。
1.2 财务系统技术层面存在需改进之处
1.2.1 权责与授权设置不对等
在银校互联支付系统实施的情况下,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是天财或者天翼财务系统,这两个系统在支付权限授予上,各高校后台控制参数设置是不一样的,有些高校设定为银行出纳人员对收款单位的信息有更改权限,有些高校则设置为不可更改,因会计出纳人员的岗位职责,是根据会计审核人员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将原始发票上面的收款单位、名称及账号信息与记账凭证中输入的信息进行核对,如不一致则拒绝支付。根据会计业务流程特点,出纳人员应不可变更会计人员审核过的收款单位信息,如有问题,可以要求审核人员按要求重新审核,完善材料。鉴于不同的支付系统实际情况,现行的制度流程规定对职责权限划分不够明确统一。
1.2.2 系統对接流程不兼容
高校财务系统与学校内部其他的子系统,如:教学、科研、人事等系统的对接中,也存在不够顺畅的问题。虽然各子系统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运行都很稳定,但是兼容性不够,很多高校在将某些系统的基础数据导入其他子系统时,或者任何一个子系统升级时,由于系统兼容性等技术问题,会出现一些数据不能保持与原系统完全一致,数据导出、导入出现失真等问题。在“网上办事大厅”不见面办公模式下,很多流程在系统中提交、审核办理,如果对接不畅会出现需要师生重复提交或者补交材料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师生的体验感。
1.2.3 电子回单查询系统未到位
一些高校虽然已实现网银支付,但目前仍然延续支票、电汇时代,待网银支付成功后将银行纸质回单回贴于记账凭证后面的做法。针对目前课题中期检查、结题审计等对项目支付银行回单查询的量大的特点,往往同类课题集中检查,几个乃至十几个课题组成员聚集于会计资料室查询档案,效率低下,不利于会计档案管理。即使实现电子回单同步的高校,也有部分存在电子系统上线,纸质回单无法同步提供的情况,导致存档及后期纸质查询工作不能保证,电子回单系统稳定性欠缺。银行回单提供方面,因电子系统上线,在升级过程中,出现新老系统对接不畅,原先旧系统可以提供的数据信息,新系统下反而出现缺失,即使能够提取出来,也会出现不能保证保留第三方(服务银行)认证痕迹。
1.3 制度流程支撑不够
1.3.1 财务管理信息化制度有待出台
随着财务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加强,支付方式不断升级,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整体都在经历着系统升级换代,前端工作不断优化,推动了财务支付工作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但是部分实务工作上位法尚未出台,现行财务管理很多底层工作流程缺乏制度可循,传统财务管理的法规制度已不再适用于新的财务结算方式。针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前端业务的预算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也有相应上位法出台,很多高校也适时做了调整,会计制度尚未对信息化下的下游业务流程和业务处理做出规定,如:高校财务档案管理、凭证影像化、线上授权、原始票据审核及电子支付管理等,都没有相应的完善和体系化的制度规定可以遵循,使高校在实务操作中摸着石头过河,出台制度互相借鉴,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细则。
1.3.2 财务对账工作受制于前端
近年来,缴费方式的多样化,给高校师生办理相关业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在2020年初,很多高校积极推动“线上支付”收取费用或发放款项,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师生不需要与会计人员见面办公,但同时给对账工作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单纯现金和转账的方式入账信息较为明确,而在第三方支付,如微信、支付宝和银联等多种支付方式下,来款信息的简化甚至是缺失,使多方支付难以区分。同时,受不同支付平台接口兼容性影响,数据信息读取不够全面,使针对高校不同结算部门的认领入账工作,在不做技术处理的情况下,无法做到一一对应。另外,在系统账套可以分年度独立运行实施后,会计人员在前一年账务处理终结未转账时,可以将下一年账务开立,这样在上年最终结转时,对前一年新账开立后写入的数据,将会滚动至下一年,造成影响下一年期初余额的情况,这在内部控制上存在对账风险。
1.4 财务支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单一
财务支付岗位与会计审核岗位相比,其工作内容、形式较为简单,缺乏综合性,很多高校在人员配置上,仅安排具有会计基础资质的人员在此岗位上,而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体化办公趋势的加快,财务支付环节作为不见面办公的最后一道岗,需要支付人员熟悉前端业务流程,只有这样,其职业判断才能客观准确。高校对口业务单位大多是行政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多种经营主体,财务支付管理人员对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不了解,将会影响工作。
2 高校财务支付管理改进措施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预算制定、经费下拨、经费使用、财务审核到最后支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只有加强源头治理,做好全程管控,并且坚持全局调配,才能保证支付工作安全高效完成。
2.1 强化财务支付管理全局观
坚持“统”“分”结合,辩证统一开展各项工作,在高校全局上把控,全校财务管理工作一盘棋,高校从顶层设计上做好统领工作,厘清思路,在具体业务上,分责到岗。
2.1.1 设置对等机构
高校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对财务管理给予相应的重视,从领导层面,在职责权限划分中,应当建立权责制衡的平衡机制,如高校设立总会计师,不再设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这样,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相应高度。根据内控管理的要求,财务、审计部门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提升财务领导力和话语权,有利于真正厘清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治理和运行。
2.1.2 分离不相容岗位
在会计审核和银行出纳等岗位所属科室内,做好不相容岗位与审批权限管理,相应科室独立,会计审核和出纳岗隶属不同科室,从内部控制角度,充分考虑到财务支付环节的独立性与审慎性,做好业务分离,出纳的分级授权机制应完善,不得与资金使用的审批环节相互替代,科室岗位也要做相应细化与健全。
2.2 加强财务支付管理信息化建设
2.2.1 打造共享数据平台,推动业财融合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对高校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建立共享数据平台,统一参数标准,以利于各系统顺利调取相应的数据,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去中心化的合约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实时无障碍数据整合。信息化工作推进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障碍,也具有较高的成本,需要高校甚至是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经费和技术支持,各高校虽然因学校类别、规模等不同而有个性化管理的需要,但有很多地方是具有共性的,从规模效应角度考虑,如果能统一制定数据标准或者是数据共享体系,则全国高校绝大多数均可使用或参照使用,可以有效地节省内控成本。
2.2.2 做好系统授权管理,规范支付流程
对银校互联系统,做好授权管理和权限设置,出纳人员不可擅自改变收款方单位名称、银行和账号,银行出纳人员仅可以按照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中的收款信息进行支付,发票与合同上的收款单位名称、银行名称和账号不一致的,不得支付,会计审核及复核人员负责审核支付中收款方信息,发现原始单据有误,及时与报账人员联系退单处理,为了让师生少跑路,各级各部门审核人员要及时授权。
2.2.3 完善银校互联对接,确保支付留痕
利用好互联网、区块链等信息化手段,建立起财务共享服务系统,将高校财务工作各环节与相关的第三方业务单位或者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电子回单和网上查询系统全面推开的过程中,做好电子查询材料与纸质件完全替代,随着各级各类课题中期检查、结题审计要求的不断细化与规范化,高校与银行的交易流水需要體现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取证的特点,这就要求网上查询结果与原始的纸质回单做到完全一致。适时推广应用“区块链”技术,利用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将其引入高校财务管理支付环节。
2.2.4 做好系统升级对接,运行闭环高效
系统对接包括财务支付系统内部的对接,即财务与校内各功能部门的个性化系统对接。在多渠道收费方式启用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高校各项收费及时、准确入账,需要财务与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做好对接工作,在以各部门提交的单据为原始凭据制单的基础上,做好内部系统对接;同时,将学校各类代收、代付款项,分拣至相应学院或者部门,做好内部的再分配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各单位准确核算,同时也才能保证学校整体财务账项的对账准确无误。核算科室与对账科室工作人员及时建立联动机制,保证对每笔账务的处理,都能与相关银行科目对应,如图1所示。
2.3 推进财务支付管理系列制度出台
2.3.1 积极推进上位法制度出台
高校的主管部门,结合财政部、教育部及工信部等相关部委在财务和电子技术应用方面出台的制度和规定,适时出台适合高校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对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治理机制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把握尺度统一标准,对财务管理工作各环节做出信息化管理相应要求。
2.3.2 信息化配套建设落地
结合上级各项制度,各高校因校制宜,结合办学要求和财务管理现状,制定出相应的办法和规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优化财务支付环境,提升支付管理效能。对照内部控制建设要求,在对账各流程中,嵌入内控环节,如记账工作,必须待所有单据复核后,方可进行权限操作,对账工作开展后,账务系统不可以反记账等,从技术上做好限定,以免出现误操作,避免随意更改账务。在高校设立信息管理部门或者财务部门成立信息管理科室,对支付管理中信息对接不畅等问题进行统一处理,协调全校各部门收费后出现的到款认领无主问题,和支付失败的确认与重新发放问题。
2.4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岗位制度管理
2.4.1 打造新型业财融合的财务人员团队
信息化时代,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到财务人员的发展,改变既往财务即会计,会计即算账、记账的不准确的认识,现代技术的运用,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对前端的会计事项有清楚的认知和把握,在业财融合的大背景下,财务与业务深度延伸结合,越来越需要从全局把握各项工作。高校财务从业者,如果对本学校专业设置与相关科研活动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不教条地落实各项财经法规,灵活适度地把握政策,就能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保驾护航。同时,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管理技术和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在新引进工作人员时,把具有信息化背景的复合型财务专业人才作为考核的重点,对现有的财务工作者进行信息化能力的结构性提升,以适应未来高校财务支付管理具体工作的需要。
2.4.2 合理调配会计人员岗位设置
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各高校对自身业务量进行调研,使会计审核人员与出纳人员工作量大致相当,据此设置合适的会计审核、出纳及复核各级次人员数量,既要避免人浮于事,又不可出现高压工作状态,保证每一笔业务制单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3 总结与展望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领先优势,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传统财务管理全过程中,对系统进行升级与维护,用新技术新知识对财务人员进行武装,建立起一支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财务管理团队,保证支付工作高效、有序、合规地进行,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支付环节的应用,体现在前端各流程步骤中,通过业财融合,使信息化技术与财务基础工作深度融合,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技术实施,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实现不见面办公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容新.浅议高校校区财务风险规避[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3):4-5.
[2]陈玭.基于业财融合的医院职能财务报账系统框架设计[J].财务与金融,2022(3):40-45.
[3]杨怡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探究[J].商业会计,2022(14):105-107.
[4]杨怡帆,张莎.基于高校智能财务核算平台的风控预警探究[J].教育财会研究,2022(2):66-70.
[5]韦德洪,陈势婷.论智慧财务管理的内涵、外延、特点与应用[J].会计研究,2022(5):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