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满意度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2023-08-13刘沛汉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幸福感公众

摘 要:公众的满意度是评价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的重要依据,研究环境治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探寻未来中国环境治理的前进方向。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样本,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媒体信任、环保活动参与频率、公众生活幸福感与环境治理满意度之间有着紧密相关性。要从共识凝聚、多元共治、技术嵌入等层面入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提升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环境治理满意度;公众参与;媒体信任;公众幸福感;有序Logistic回归

作者简介:刘沛汉,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邮政编码 200092)

中图分类号:c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3-0084-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地位,全面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环境治理战略。公众是环境治理过程中最微小的参与单元,也是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的直观体验者和受益者。公众对现有的环境状况和环境治理水平所作出的主观评价,是对政府环境治理工作和绩效的结果衡量,凸显公众作为主要利益方的主体作用。[1]从这个角度看,环境治理满意度就是指公众满意度。本文意在分析环境治理满意度影响因素,并相应提出提升公众对环境治理满意度的路径,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一、环境治理满意度影响要素

公众环境治理满意度与多种因素具有紧密相关性,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公众参与环保活动频率、公众新闻媒体信任度、公众生活幸福感等。

(一)公众参与环保活动频率

公众参与是环境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也非常关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认为,公众参与的效果越好,公众意见越能够在公共政策中得以体现,环境治理满意度就越高,参与渠道的多样性、畅通性、有效性与环境治理满意度之间也存在正向关系,[2]并且集体性比个人性的环保参与对环保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3]基于此,本文认为,公众环保活动参与频率与环境治理满意度正相关。

(二)公众新闻媒体信任度

在大数据技术和融媒体技术急速发展背景下,新闻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发布的信息影响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一方面,一些研究主要关注媒体信任和政府信任的关系,提出媒体信任对政府信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媒体信任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4]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自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发声通道,成为汇聚民意的重要平台,当然也容纳了公众对环境治理信息的反馈。公众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对环境治理现状发表自己的评论,这对环境治理满意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公众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越高,越容易获取负面消息,对新闻媒体信任度越低,从而降低了对政府的满意度。[5]但是,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到新闻媒体信任对政府环境治理满意度所产生的影响。基于现有研究,本文认为新闻媒体信任与环境治理满意度正相关。

(三)公众生活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6]现有研究大都以环境治理满意度为自变量去讨论其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发现环境满意度对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7]而以生活幸福感为自变量的研究较少。本文认为,生活幸福感与环境治理满意度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关系,公众生活幸福感与环境治理满意度正相关。

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满意度影响因素相关性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下称CGSS)作为研究数据来源,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政府环境治理满意度与各影响因素相关性。

(一)政府环境治理满意度变量设计与处理

本研究将公众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将环保活动参与频率、新闻媒体信任程度、生活幸福感作为自变量。同时,引入6个控制变量,并对这些控制变量进行了重新赋值和处理,全部变量及其处理方式如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CGSS是一个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该项目通过大规模的全国范围调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CGSS2021中樣本总量为8148个,本文选用环境板块作为研究依据,最终筛选得到有效样本为2167个,其中男性样本为1034个,女性样本为1133个,主要变量描述性分析如表2所示。

(三)基本模型与回归分析

由于因变量工作满意度为五分类定序变量,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Ordinary Multinomial Logistical Regression,简称OLR)。为了提高模型的稳健性,本研究采取了逐步回归的方式,在模型1-3中逐步把新闻媒体信任度、环保活动参与率、生活幸福感共3个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具体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有序回归分析结果,公众参加环保活动的频率越高,对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满意度越高,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方面,我国正积极构建市场、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平台。如果政府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并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支持,那么公众可能更倾向于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当公众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通过自己的微观行为来为国家战略贡献力量。这种参与感、获得感和自主性可以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对政府环境治理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公众通过参与环保活动能够获得更多的环境治理信息。环境治理中的信息透明度、广泛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有利于提升对政府环境治理的满意度。如果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与公众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信息共享,那么公众可能更加信任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满意度。

媒体信任与环境治理的满意度呈现正相关。目前,我国主流媒体是宣传党和国家政策、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媒介,是凝聚全国人民共识,形成全社会治理合力的必要工具。公众可以从新闻媒体上了解到近年来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重大决心和不懈努力。因此,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会正向影响其对政府环境治理的满意度。当今互联网媒体同样提供了广泛的信息获取与分享渠道,公众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表达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意见,尤其是在亲身经历环境问题时,会在社交媒体上更加直接地表达对环境治理的看法。在信息过载和流量时代,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放大效应,尤其是网络自媒体会对负面新闻进行渲染,将公众的不满声音放大。部分公众则更愿意相信自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在接收到互联网对于环境治理的负面信息之后,可能会忽视政府为环境治理作出的巨大努力,从而影响了对环境治理状况的判断。加之我国目前对于网络舆情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忽视了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的满意度。

公民生活幸福感对于环境治理满意度有着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其生活幸福感越高,对政府环保工作就越满意。公众生活幸福感与其所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来说,良好的环境会使公众身心愉悦,而政府的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和政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公民所处的生活环境。如果政府有效地应对环境问题、改善空气质量、提升水质和环境卫生等,公民的生活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其生活幸福感也将会提升。有效的环境治理正是政府履行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当公民切身感受到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行动时,他们会认可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作出的努力和为公众福祉及社会利益作出的贡献,从而认同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努力,进而提升环境治理满意度。

(四)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回归模型的稳健性,排除统计结果对计量模型的依赖,此处将统计模型替换为OLS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其具体结果如表3中模型4所示。稳健性检验表明,三个自变量可以显著地影响环境治理满意度,影响效应与有序回归分析结果相同,且更换模型后对其他变量的显著性和系数无较大影响,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的模型和实证分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三、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满意度提升路径

基于上文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满意度与各影响因素相关性的分析,我们发现,公众参与、媒体信任和幸福感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环境治理满意度。这就为今后工作明确了路径:应从凝聚共识、多元共治、技术嵌入等层面入手,不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提升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的满意度。

(一)共识凝聚:培育全社会的生态理性

共识是实现多主体共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协同治理的重要保障。共识构建就是要把各社会主体意识凝聚到国家统一的生态环境治理框架中来,使“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治理理念深入到各层级各治理主体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在邏辑上已经成熟和完善。[8]

当前,应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导向,以此为依据培养全社会的生态理性。与传统的经济理性不同,生态理性的核心概念是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决策和行为中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充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生态理性鼓励人们在进行经济、社会和政策决策时,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等因素,以确保当前和未来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和发展。公众的生态理性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环保价值观,进而达成全社会的治理共识,增强各主体间的凝聚力,并将社会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实现由“被动治理”向“自主治理”的转变。

(二)多元共治:充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就环境治理而言,环境公共问题的起源和解决方案都是多元的,需要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环保组织、企业、公众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力应对。[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10]在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碎片化的社会背景下,系统思维下的多主体共治必将是今后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同时,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公众参与能够对公众环境治理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如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生态治理合力,构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环境治理格局,是当前重要任务。这就需要环保组织、企业、公众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继续搭建多主体的对话与协商平台,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完善多主体合作共治的生态治理体系,激发各主体更大的活力和自主性。同时,要充分整合各治理主体财政资源、政治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建立起全方位的环境监督检测机制。

(三)技术嵌入:打通环境治理“最后一公里”

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处理多来源、多类型、多尺度数据,成为环境治理、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最重要的治理工具之一。根据现有研究,在监测评价方面,大数据技术可用于实时监控、长期跟踪、网格化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的有效性;在模拟预测方面,大数据技术与专业模型整合增加了不同时空尺度下复杂环境要素的模拟精度和预测速度,实现动态预警和生态风险评估;在管理方面,可以促进污染的有效溯源、科学控制与全过程监管。[11]由此看出,大数据有利于政府增加环保数据解析的维度,透析众多企业的环境治理状况,为各项经济、社会与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政府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精准施策。并且,大数据有利于地方政府精准了解和把握民众的需求,真实、彻底、精准地反应基层民意,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落实“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由此,一方面要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立常态化的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等技术收集环境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环境污染源和排放的实时监测和管理,进而对大量环境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和影响。另一方面,要建立线上信息共享和民意反馈平台,拓宽环境问题反馈渠道,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环境问题。通过大数据技术识别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指导政府及时调整和优化环境治理策略。

参考文献:

[1][2]岳庆磊.公众参与对环境治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15数据的分层次模型[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0(3).

[3]张翼超.公民环保参与和地方政府环保满意度关系:基于政治身份差异的分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8(1).

[4]曾润喜,陈创.媒体信任如何增进政府信任——政治心理认知因素的中介作用[J].新闻大学,2022(10).

[5]苏毓淞,汤峰.互联网使用何以影响公众的环境治理满意度?——基于环境问责调节的政府环保形象中介效应分析[J].社会政策研究,2021(3).

[6]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

[7]李鹏红.环境满意度对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阶层认同为中介的实证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8]张云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初探[J].探索,2019(4).

[9]余敏江.以环境精细化治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研究论纲[J].山东社会科学,2016(6).

[10]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11]熊丽君,袁明珠,吴建强.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综述[J].生态环境学报,2019(12).

(责任编辑 何爱云)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幸福感公众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