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论·现实:习近平大历史观生成的三重逻辑
2023-08-13李小柱
摘要: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源于经验的升华、理性的凝结、历史的淬炼,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逻辑鲜明的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大历史观是在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基础上对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而形成的;从理论逻辑来看,大历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深受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影响,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历史观的赓续;从理论来源和现实观照看,大历史观是对现实的观照和引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现实性。
关键词:习近平;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生成逻辑
作者简介:李小柱,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130119)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3-0022-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使用“大历史”概念,倡导以“大历史”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形成了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中国与世界相贯通的大历史观。认真研究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科学把握、深刻领悟其生成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理论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之承:
历史发展大势的把握与历史经验的汲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历史的逻辑中前进。习近平大历史观坚持比较别人的路、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在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中定位中国,汲取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
(一)准确判断世界历史发展大势
以大历史视野判断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是习近平大历史观的重要特征。在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作出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判断。基于这样的判断,习近平强调,越是面对最复杂的时局,越要时刻保持清醒,“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国的影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1]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如何从全球视野、统筹全局高度,准确判断世界局势、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当前“变”中求稳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要兼具“两种视角”:“由内而外”,即世界变局中的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内外并举”,即中国自身发展对于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是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自身发展也决定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世界百年变局与中国发展同步交织,中国发展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中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在从“中国之中国”走向“世界之中国”。中国能否顺势而为,抓住机遇,直接决定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世界大变局必然会给世界政治发展和世界体系演进带来风险和挑战。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和变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发展缓慢,逆全球化思潮出现新的表现,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面临诸多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属于”世界的中国同样也面临着世界大局变动所带来的挑战。
大历史观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和正确的角色观,把握世界发展的全局。“我们既看到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洞察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看清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2]中国既要“顺势”“随势”“谋势”“塑势”,抓住百年机遇,在世界变局中把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力争在“变”中稳步前进、发展;又要应对挑战,主动“迎战”,主动担当,承担大国应该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稳定发展的正能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主要力量。
(二)善于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
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注重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習近平大历史观的显著特征。他强调,“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3]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将历史比喻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前人的百科全书”“最好的营养剂”,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以及要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大历史观内涵着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将大历史观作为思维方法,将历史经验升华为创新理论,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回望中国近代发展及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百年历程,每一次前进都是建立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选择坚定地树起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大旗,从经历苦难和总结经验教训中走向成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艰辛探索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提出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功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最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借鉴这些宝贵经验。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创造经验、运用经验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通过了三个历史决议更是我们党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共产党重视历史经验总结的最有力证明。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汲取是大历史观形成的逻辑前提。习近平大历史观也正是在考察中国的过去、现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形成的,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当然,习近平大历史观不仅仅是一种正确的历史观,更是对探索历程的理性思考,因而也是一种指导我们实践的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历史和指导实践的普遍规律。
二、理论之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本性与
历史观的赓续与发展
习近平大历史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内涵着对中国传统历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历史观的赓续与发展。
(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习近平大历史观形成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觀,实现了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习近平大历史观立足于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体现了其历史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特别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他强调,“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4]正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并积极把握和运用规律,才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他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时也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现在,我们依然要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要推动全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5]
其次,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提出,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普遍交往,人类社会打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各民族逐渐紧密联系在一起,民族的历史也进入到世界历史阶段,形成了一体化的世界历史状态。经济发展带来的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被强化,人类的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形成了相互依存、彼此依赖的新型关系。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一步确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真理性。习近平正是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以大历史观为方法论基础,洞察中国和世界发展潮流,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我们“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6]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发展,也是习近平立足于世界历史理论而运用大历史观提出的中国方案。
最后,辩证法为习近平大历史观形成提供方法论指导。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7]只有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掌握根本方法,才能自觉形成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正是基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他才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要站在全局高度正确处理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8]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角度全面谋划改革,做好顶层设计。正是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辩证认识,才作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论断。习近平将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应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大历史思维方式。
(二)以中国传统历史观为理论底蕴
大历史观作为对历史的一种思维认知,一定程度上与人们浸润其中的文化传统契合,并对人的历史观念产生最深刻、最广泛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的“根”,也影响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观包括习近平大历史观概念话语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汲取传统历史观中的知古鉴今、以史资政的理念。这种历史功能观念伴随着中国历史学的产生而萌发,后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过去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以“资于治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一种自觉意识。天人关系、古今关系等概念或范畴在中国古代历史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古代多数史学家在讨论古今关系、天人关系中强调要从历史中借鉴。《诗经·大雅·荡》就有言,“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表明古今是有联系的,要以夏史为镜鉴。而至汉朝则在继承古代历史观的基础上,以史资政,历史为政治服务更加凸显。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贯穿着天人观、古今观,以告示后人从历史中借鉴;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历史既是“一面镜子”,又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既要汲取本民族的历史智慧,更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充分发挥历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另一方面,汲取传统历史观中的“变通”思想。“变通”的历史思维观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的独特思考方式、思考路径和思考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传》所蕴含的穷、变、通、久的核心思想也对后人影响极大。《史记》中得到明确阐释,提出要“通古今之变”。这种独特的历史认知和表达方式恰恰渗透着中国古代传统中人们“通变”的历史思维观的深刻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纳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合理成分,并使之在中国的大地上再次焕发生机。习近平多次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把昨天、今天与明天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认识和阐释。并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9]其大历史观的形成正是在中国传统历史观的深刻影响下形成的。
(三)以党的历届领导人的历史观为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均非常重视大历史思维的运用,强调注重结合实践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以大历史视野思考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毛泽东早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就强调,我们应该看到历史的连续性,不应该割断历史,应该看到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他主张要对我们的历史进行总结,要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强调学习历史对当时的运动是有很大帮助的。新中国成立后,他也一直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习历史,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至少要了解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史。邓小平也高度重视学习历史和从历史汲取经验。他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10]把了解中国的历史作为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11]邓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局势,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基础上,吸收借鉴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成功开辟了中国道路。江澤民对学习历史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强调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就不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了解中国的历史,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够与资产阶级自由化及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世纪之交,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胡锦涛强调,“要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既要学习中国史,又要学习世界史,既要有历史眼光,又要有世界眼光”。[12]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在治国理政的思想与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都重视并强调历史学习和历史经验汲取的重要性。学习历史,汲取历史经验,并从中寻找历史规律以指导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是党100多年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一贯倡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知识。”[13]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历史观为理论借鉴和方法指导,更体现了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历史观的赓续传承、不断创新。
三、现实之需: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方法论武器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14]思想进程作为历史过程的反映是对现实的观照和引领。习近平曾指出: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15]其大历史观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现实逻辑是其根本逻辑。从理论来源和现实观照看,习近平大历史观是对社会现实主动的反映,是对当代世界形势和中国发展积极实践探索的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现实性。
(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需要以大历史观为思想武器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割裂历史、虚无历史的唯心史观,是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内在的一般规律,是与历史发展的实际、逻辑和规律相背离、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一种认识论。习近平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6]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运用习近平大历史观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与分析。
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习近平大历史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割断历史、虚无历史,重视历史发展客观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强调历史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客观反映历史事实,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习近平大历史观为我们树立正确历史观、形成科学的历史方法论提供了基本遵循。
另一方面,要科学地进行历史评价。大历史观是把历史事件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分析和研究,在长时段的历史时空之中审视事件的历史脉络,分析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探索历史事件的本质,以发现历史本身的内在逻辑并对社会发展的趋势作出一般性研判的思维方法。大历史观为我们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科学分析,坚持历史标准优于道德标准,反对细节决定论和历史评价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在进行历史评价的过程中,要客观、审慎地分清历史偶然和历史必然,多维度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二)走好中国道路,需要坚持大历史观思维方法
中国道路是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在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新型现代化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作为涵盖全方位、多维度内容的概念,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走好中国道路,需要坚持大历史观思维方法。
首先,要正确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道路,要求我们遵循历史的发展轨迹,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全面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时代性和规律性,在历史与理论的双重逻辑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既要充分理解中国道路创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立体、全面、动态地读懂中国道路的发展逻辑,又要善于总结在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不断创新理论。
其次,要正确认识中国道路的现实逻辑。走好中国道路,需要以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思维方法为指导。一方面,以习近平大历史观系统分析中国道路,需要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明确中国道路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完全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国道路探索的经验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对于世界而言,中国道路的实践在总体上提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深刻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拓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以习近平大历史观系统分析中国道路,需要立足当前中国现实明确中国当前的历史方位。“辨方位而正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大历史观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所置身的历史方位,才能科学认识中国所处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
四、结语
习近平大历史观内在地蕴含着科学的社会分析方法,并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将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当前与未来结合起来,全面、立体、动态地加以观察中国道路,这样才能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历史视野。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逻辑是内在贯通、有机统一的,共同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的思想创造力,其形成源于经验的升华、理性的凝结、历史的淬炼,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1/29/content_5583559.htm.
[2]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1).
[3][9]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11-09-05(1).
[4][5]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7][8]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10][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226.
[12][13]习近平.进一步认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N].人民日報,2003-11-26(1).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15]习近平.在亚欧大陆架起友谊和合作之桥[N].人民日报,2014-04-02(1).
[16]习近平.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责任编辑 何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