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亚洲安全治理观的三维创新

2023-08-13贾梦茜金新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3期

贾梦茜 金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亚洲安全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分别从理念、实践与制度三大维度上实现了对传统安全治理范式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亚洲安全治理观,在理念维度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主张走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在实践维度以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坚持亚洲方式和构建具有亞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为途径;在制度维度倡导搭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这三方面的理论创新,从理论层面摒弃和超越了源自西方的二元对立式的零和安全文化,对于世界、亚洲和中国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安全治理;亚洲安全观;亚洲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贾梦茜,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金新,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邮政编码 710049)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3-0018-04

亚洲安全治理,与当今中国发展的周边环境直接相关,是一项兼具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战略议题。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亚洲安全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习近平亚洲安全治理观注重国家间协调与合作,强调亚洲各国的共同安全,以其深厚的中国“和合”传统文化底色,为亚洲各国破解地区安全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由地区安全治理的“参与者”向“塑造者”的转变。这一新的安全治理范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重大理论创新,从理念、时间和制度三个维度发出了人类安全和全球治理的中国声音。

一、理念维度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亚洲安全治理现状的精准把握下,分别从安全理念和治理理念两个层面指出:亚洲需要的是“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亚洲国家需通过“共建、共享、共赢”之路来完善地区安全治理。这些主张是习近平亚洲安全治理观在理念维度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安全理念的创新

在安全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2014年5月,习近平在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亚洲国家“应该积极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1]随后,这一理念也运用到全球安全问题的论述中,逐渐升级为全球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安全,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综合安全,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安全,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安全,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2]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分别从安全主体、安全内涵、安全手段、安全目标四个维度,实现了对传统安全观的创新与超越,“既继承了中国多年来主张的安全观精髓,又吸纳了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安全概念,同时赋予了时代内涵”,[3]为亚洲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

首先,“共同安全”理念彰显了安全主体的包容性。在国家间高度相互依存的今天,各国都有着对安全的诉求,都有平等地参与安全治理的权利。因此,亚洲各国应在求同存异、相互包容的基础上推进地区安全治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把亚洲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地区安全合作的活力和动力”,[4]在共同安全中保障自身安全。

其次,“综合安全”理念强调了安全内涵的复合性。当前亚洲地区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只有立足于亚洲安全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统筹应对,综合施策,才能真实反映安全问题的内涵拓展,实现有效的安全治理。

再次,“合作安全”理念突出了安全手段的合作性。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与途径上,各国之间要真诚沟通,构建有效对话机制,推进沟通合作,增强战略互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5]

最后,“可持续安全”理念体现了安全目标的持久性。发展是安全的基础,落后是动荡的根源。亚洲各国要实现持久的安全,统筹安全与发展,推动经济合作以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

(二)治理理念的创新

在治理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主张走“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倡导的。随后,习近平在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7]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提到:“经历了疫情洗礼,各国人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8]“共建、共享、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了西方传统治理理念中的零和博弈思维,强调地区安全治理的非排他性和非强制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在亚洲安全领域的延伸。

第一,“共建”是治理的基本路径。“共建”即在推动安全治理的实践中,亚洲各国需共同参与、协商合作、各尽所能。亚洲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利益交融,安危与共”,[9]在地区安全治理的实践中参与方既可享受权利,也需履行义务。同时,面临复杂多样的非传统安全威胁,需要亚洲各国通力合作,推动多边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共同应对新的安全挑战。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地区和平稳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个国家的施舍,而是地区国家共同努力的成果”。[10]

第二,“共享”是治理的最终目标。“共享”即让安全治理的成果惠及亚洲各国人民。一方面,只有将“共享”作为治理目标落实在亚洲安全治理的实践中,才能消除各国间的猜疑,增进战略互信,调动各国参与地区安全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亚洲各国安危紧密相连的状态下,享受安全治理成果的对象须从个别国家扩展到本地区所有国家,才能保障地区实现普遍安全。

第三,“共赢”是治理的根本原则。“共赢”即参与治理的各国均可从安全治理中获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一国维护自身安全的行为,不仅不会损害地区内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反而可以为他国的发展带来利好,实现地区安全治理上的普遍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维护本国安全时尊重各国安全,以对话合作寻找安全利益的交汇点。”[11]

二、实践维度的创新

習近平总书记在理念维度对亚洲安全治理的理论创新,不仅是我国在推动亚洲安全治理进程中的方向指引,同时也为亚洲国家共同探索地区安全治理新模式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念参照。理念是实践的先导,针对亚洲安全治理存在的信任匮乏、推进困难等问题,习近平亚洲安全治理观在实践维度也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主要包含两方面:

(一)实践目标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为亚洲安全治理指明了新的实践目标,即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旨演讲上明确提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这一亚洲地区合作的重要目标。[12]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演讲中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13]“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地区层次的体现。亚洲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前途与命运息息相关。“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面对当今亚洲新形势与新挑战,从亚洲国家的共同利益出发,在总结地区历史发展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性方案。

传统的安全治理范式在实践维度以维护国家安全为最终目标,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设定使亚洲安全合作有了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使安全治理超越了西方式工具理性。“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维度的综合性体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的内在要求,也深刻体现了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是治理亚洲各类地区安全威胁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实现亚洲国家间的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与合作共赢,在国际安全治理的协调与合作中切实维护地区安全。

(二)实践路径的创新

对于亚洲安全治理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创新性路径:第一,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14]“亚洲方式”是亚洲各国处理国家关系、推进区域合作的深具共识性的实践指针。亚洲国家汇聚交融了不同的民族、宗教与文明,地区多样性较为显著,相互尊重与协商一致成为国际合作中的必要准则。在长期以来的区域合作实践中,亚洲不同区域形成了若干指导性的原则与共识,例如涵盖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不干涉、不介入成员间未解决的双边冲突、相互尊重与容忍等原则的“东盟方式”,[15]以及提倡“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等。“亚洲方式”是对这些合作方式与合作精神的整合与升华,它为亚洲安全治理确定了合作实践的基本模式。

第二,主张“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亚信非政府论坛首次年会的贺词中提出了“亚洲安全治理模式”的概念。[16]2016年4月,他在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开幕式上再次强调“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17]“亚洲安全治理模式”的提出,摒弃了安全治理实践中以权力和利益为合作基础的西方模式,主张开创属于亚洲国家自己的安全合作新路径。“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18]亚洲安全治理不应照搬西方模式。通过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亚洲国家可以缓解矛盾分歧、增进战略互信,进而推动“亚洲方式”的有效运行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顺利建设。

三、制度维度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安全治理制度上的理论创新,主要是提出了“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的重要思想。[19]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倡导“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20]2019年6月,他在亚信会议第五次峰会上再次倡议“建立符合亚洲特点的地区安全架构,追求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21]与欧美等地区相较而言,亚洲在总体性安全治理制度机制的建设上仍相对落后。在当前战略环境与历史条件下,亚洲国家间建立覆盖全区域的高制度化的安全机制难度较大,更为合理的方法是建立地区安全治理构架,妥善安排已有安全机制布局,增强安全机制之间的协调能力。[22]

构建符合亚洲特点的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需要立足于亚洲地区安全合作的历史与现实,在考量地区已有安全合作机制的基础上,从制度系统层面统筹规划。习近平亚洲安全治理观在制度维度的理论创新,为构建亚洲“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

一方面,新的治理制度坚持平等包容的基本原则。亚洲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的构建,无论国家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其运行也不应由少数大国主导,而应尊重各国意愿,兼顾各国利益,以协商一致为根本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垄断地区安全事务,侵害其他国家正当权益”。[23]在推进亚洲国家间合作的同时秉持开放的原则,不排斥域外力量发挥建设性作用。“用对话合作取代零和博弈,用开放包容取代封闭排他,用交流互鉴取代唯我独尊,这是亚洲应有的襟怀和气度”,[24]亚洲各国需要在相互信任、平等合作、开放包容的基础上,搭建符合地区共同利益的安全治理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新的治理制度采用循序渐进的构建方略。亚洲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应从低敏感领域入手,培育地区安全合作习惯,同时在完善和发展既有地区安全机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作为新架构的创设基础,“推动亚信成为覆盖全亚洲的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25]未来的安全治理制度架构,需要在充分发挥亚信会议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其能力建设和机制建设,增强其包容性和开放性,推动跨安全机制的治理体系整合。同时,亚洲国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加强同各方的安全对话和合作”,[26]加强安全机制间的协调,围绕彼此一致或相近目标逐步开展合作,形成合力,进而构建一个崭新、包容的地区安全治理架构。

亚洲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具有中国智慧和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的顶层设计。这一创新性安全治理制度安排的提出,是对以排斥性和对抗性为特征的、追求零和安全的军事同盟等传统安全治理架构的批判和超越,是对以亚洲安全观为导向的新的地区安全治理体系的呼吁和倡议。它为亚洲安全治理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有利于推动亚洲地区总体性的安全合作制度框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4-05-22.

[2][4][5][6][7][9][17][18][19][20][23][25][26]习近平.凝聚共识 促进对话 共创亚洲和平与繁荣的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6-04-29.

[3]程国平.亚洲安全观:引领亚洲安全合作新方向[J].求是,2014(14):53-59.

[8]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N].人民日报,2021-04-21.

[10][13][24]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N].人民日报,2022-04-22.

[11][12]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

[14][16]习近平.致亚信非政府论坛首次年会的贺词[N].人民日报,2015-05-26.

[15]Jürgen Haacke. ASEANs diplomatic and security culture:origins,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2003.p.1.

[21]习近平.携手开创亚洲安全和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9-06-16.

[22]李开盛.机制协调与未来亚洲安全架构[J].国际展望,2015(4):13.

(责任编辑 胡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