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中新闻短视频的共情叙事研究

2023-08-13陈婉颖

传媒 2023年14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共情

陈婉颖

摘要:新媒體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舆情治理成为媒介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利用新闻短视频来纾解网络舆情成为媒体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在解析“共情”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在共情层面做好新闻短视频的叙事,从叙述者视角阐释、视觉语法、叙事语境三个维度梳理出强化互动和通感的共情叙事逻辑。最后指出了网络舆情中新闻短视频共情叙事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新闻短视频在舆情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共情 网络舆情 新闻短视频 共情叙事

短视频作为移动端重要的传播载体,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舆情传播渠道。“短视频突出传播主体的个人表达,放大了传播主体的非理性情绪,加剧用户的非理性互动行为,为网络舆情的传播带来了不确定性。”于是肩负舆情处置责任的新闻媒体必须要发挥出短视频在舆情治理中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新闻短视频来纾解舆情就成为媒体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共情”及其功能

共情(empathy),亦称作“移情”“同理心”或“同感”,戈尔德施泰因(Gladstein)将其解释为“以同样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作出反应”。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从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世界的交往关系出发,提出借由以民主和合理的程序来表达的平等对话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体间性”的哲学思维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模型指向了主体的共在共存性,“我”与“你”“他”通过“移情”来形成一定的“共识”,从而演化成“我们”。所以,共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个体理解并认同他人或群体的行动,并借助这种“同理心”的认同力量转化为亲社会行为。“在新闻作品中培养并运用共情能力,让观众在观看新闻作品时,能够同时产生正面情绪的同理心与共鸣,有利于促使其做出利他行动和一系列亲社会行为。”既然共情可以作为个体亲社会行为的转化力量,那么在网络舆情发生时,作为新型新闻传播载体的短视频应注重探索多样化的叙事技巧来唤起网民的共情。由共情视角切入网络舆情中的新闻短视频的叙事研究,有助于理解其叙事与共情间的关系,从而建构从前置的浅层情绪共情走向后置的深层认知共情的实现路径。

二、网络舆情中新闻短视频的共情叙事

新闻媒体在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中合理利用共情叙事,解决理解受阻、认同缺乏、共识难达的舆情难题,以优质新闻作品来纾解舆情。笔者基于叙事学视角,从叙述者视角阐释、视觉语法、叙事语境三个维度对舆情事件的新闻短视频进行分析,探究共情叙事的优化路径。

1.第一人称叙事触发受众同理心。依托于新兴媒介而兴起的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赋予了普通民众更多的话语权,对于舆情事件草根网民有了更深的参与度和干预度,由此便在舆情事件中形成了“官方话语”与“网民话语”的互动现象。新闻短视频作为新媒体传播领域官方主流话语的代表,在与网民话语的互动中应保持足够程度的话语协同,不然就会出现对立的话语抗争。新闻短视频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进行叙事阐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叙述者与受众的隔阂,强化双方的共情。“通过第一人称的自我叙述形成集中于主人公的单一焦点和内部视角,这种叙事技巧最能促进角色认同和读者的共情。”这种叙事技巧尤其在灾难性舆情事件中高度适用,如武汉抗疫期间,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一系列由一线护士拍摄的新闻Vlog作品“战‘疫日记”,这种以一线人员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叙事的短视频让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临场参与感并激发“同理心”。在新闻叙事中,使用“我”或“我们”来对新闻事件进行“原生态”报道,有助于拉近叙述者与倾听者的心理距离,强化受众的群体归属认知,把“我”的情感与认知在讲述新闻故事的过程中转化为“我们”的情感共鸣。

2.多元视觉语法激活受众情感。网络舆情中新闻短视频的视觉语言符号可以有效激发受众对叙事文本的共情反应。“对具体语境中的语篇意义而言,视觉影像与组合相伴的符号资源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在达成共情的过程中,视频作品要协调各种视觉符号的运用来实现情绪刺激与情绪传染。笔者根据舆情事件新闻短视频的叙事共情表现,梳理总结出三种强化共情的视觉语法——聚焦微观、巧设标题和构图吸引。

首先,聚焦微观是最直接的情绪刺激手段,新闻“短”视频配合手机“小”屏特性,对拍摄对象的“情绪动作”大量采用近景或特写小景别直接呈现。聚焦微观是一种“放大”手段,能够形成极强的共情张力,例如,在2021年7月河南暴雨舆情事件中,对于中原火箭军紧急驰援郑州的众多报道内容,“火箭军战士一人抱着一个娃,孩子们在战士怀里安睡”的温馨场面成为热点。新闻短视频在描绘舆情事件时尽量选取具有共情张力的“近距离”微观情境,在叙事再现中增添共情力度。

其次,新闻短视频的标题文字要发挥情感沟通符号的功能,激活观众的情感想象。如2022年9月网曝“广西一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事件,在抖音平台上热传的新闻短视频有上海电视台早晨直播间发布的“不送礼就滚?!家委会=马屁集中营?”北京日报发布“家长拒绝送礼被逼退群?送礼哪里是尊师重道的传统?”等,这些标题使用设问、隐喻等修辞手法将“义愤之情”寓于符号意义之中,利用文字符号的意义表达来索取观看者的情感回应,为此还特意非常规使用标点符号来加重语句的情绪倾向。

最后,新闻短视频可以通过构图布局来强化叙事的共情力,使受众自我投射到画面情境之中来体验叙述者的情绪感受。第一,“目光直视”实现接触感,记者或主持人直面镜头进行报道,塑造了屏内屏外之间的人物目光交流。第二,“文字概述”实现快速接收与理解,比如政府相关部门就舆情事件发布的通告,被制作成短视频时需要在前置图层附上精要的文字说明。第三,“跳切组接”实现集合力,将感染力强的镜头画面组接在一起,形成共情的合力。

3.复合型叙事语境助推受众认同。新闻短视频要在叙事中达成共情,不仅要关注“讲述什么”“如何讲述”,还要重视“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讲述”。对于叙事语境的构成,可分为“当下语境(访谈发生时的即刻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讲述者所处的更为广阔的语境)”。在网络舆情中用户越喜欢用感性化、调侃或针砭的犀利话语表达自我态度,舆情的发酵时间持续越久,夹杂着各种情感情绪的评论、意见和观点就会遍布平台空间。在短视频传播的网络平台空间里明确体现出“参与型社会”的文化特性,公众除了发表对舆情事件的看法,也表达对政府部门的要求、看法、建议和态度。在这样的叙事语境之中,新闻短视频的叙事要深度把握公众在舆情传播中的“软权力”,争取获得公众的内在共鸣与认同。例如,在“邓伦偷逃税被罚1.06亿”的舆情事件中,舆论关注点从邓伦个案转向明星涉税现象的批判。官方与媒体合力进行议程设置,税务部门积极面对社会公众、回应网络关切,展现出严肃处置的强势态度。新闻媒体不仅对此及时报道,还通过评论性话语为该事件定性、引领主流價值导向。官方和网民在该事件中保持一致的正义基调,从情绪共情到认知共情,引导网民形成冷静审视社会负面事件的积极态度,更辩证成熟地追求公平正义。

三、网络舆情中新闻短视频共情叙事的注意事项

在网络舆情中,新闻短视频必须审慎利用共情叙事,避免产生负性情感的“群体声浪”,更不能过度炮制“共情仪式”,从而引发网民的非理性解读。

1.避免“群体声浪”对负面舆论的引导。共情以情感驱动行为,既有引导受众做出“利他”行为的积极作用,也存在裹挟受众陷入非理性状态的缺陷。目前,网民拥有高度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网络意见表达方式,当分散化的个体意见在媒体平台相互碰撞交织,负面情绪极易被放大形成“涟漪效应”,一些偏激的言论观点经过发酵成为“群体声浪”。针对舆情事件产生的网络讨论话题带动着网民情感的变化,舆情事件刚爆发时会引起网民的强势围观,围绕事件本身衍生出多样性的讨论话题,这使得舆情话题构建具有多向互动性,正面、中立和负面的不同情感对舆情话题演进形成多重性推动力。如果负面情感在网民群体中得到聚合和放大,演化成一种负面的群体共情,就会导致负面舆论冲击舆论场。因此,新闻媒体就舆情事件制作和发布新闻短视频时要注意网民的情感变化,避免加剧负面情感的传播,在共情叙事上与正面情感保持共振,与负面情感形成对抗性,并且要保持足够的客观理性态度。“激活和唤醒共情也有赖于事实呈现和理性叙事后的感知、理解和接受,进而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共情和情绪传染。”

2.注重“感动仪式”下的认同效应。在网络舆情中,新闻短视频要使用共情叙事,制作者要学会以“第三者”目光来审视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先自我客体化、后共情主体化,即先以“同理心”考量他人,再获取他人的共情。“抑制自我中心化偏差(egocentrism bias),以促使共情摆脱自我中心的禁锢,逐渐指向他人。”消除自我中心有利于寻找共鸣点,相较于情绪共情,新闻工作者更应发掘认知共情的叙事元素,与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共情,完成“共情”到“共意”的认同转化。如果在叙事时只注重共情技巧,整部作品充斥着类型化的情感话语,那么新闻理性就会被笼罩在“感动仪式”的表征之下,引发非理性的解读。比如明星涉偷逃税被罚类网络舆情,如果媒体过于突出“明星”“高收入”“天价罚款单”等敏感内容,会刺激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新闻媒体应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对政府的处理通告和回应进行积极宣传与解读,并且可以采访专家群体对该类事件进行专业、理性的分析,解构民间负面情绪,促成官方舆论引导和民间认同的联结。所以,新闻短视频一定不能为达成共情而炮制共情仪式,这会消解新闻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四、结语

在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利用建设好的全媒体矩阵,在各大媒体平台播出新闻短视频,一定要高度重视叙事层面的共情力,借助多种叙事共情策略和叙事话语从不同角度来对舆情事件进行呈现。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向观众输出高共情力的短视频作品,激发新闻受众的正面情感,并且在积极健康的情感共振氛围中消解受众的负面情绪,使民众在舆情事件中保持亲社会倾向。新闻媒体面对当下网民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以短视频为媒介广泛参与舆情事件议题的现状,可以积极使用共情叙事话语来中和民众的正负向情感,更为有效地纾解舆情。当然,对于共情叙事在舆情事件新闻短视频中的应用,既要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应规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理性使用情感话语,才能促成舆论引导与民众认同的协调共进。

作者系河南警察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亲和关系视角下警民交际话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2400410286)、202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中国特色外交语言共情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BYY0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方楠,李明德.短视频舆情的非理性表达与互动分析[J].情报杂志,2022(03).

[2]周翔,付迎红.中国影像故事的“叙事—共情—跨文化”互动机制模型——基于对“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06).

[3]张举玺,张珊.论共情视域下主流媒体凝心聚力之微叙事——以央视新闻客户端《微视频》栏目助力抗疫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2(02).

[4][英]吉莉恩·罗斯.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M].肖伟胜,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5]刘毅,郭永玉.叙事研究中的语境取向[J].心理科学,2014(04).

[6]邵鹏.论纪录片“他塑”中国形象的共情叙事与共情传播——基于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4).

[7]张慧,苏彦捷.自我和他人的协调与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8(03).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共情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共鸣与共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