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突破与变化:传感器新闻的应用与优化
2023-08-13童瑾
童瑾
摘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基于数据的传感器新闻(SN)将成为未来新闻报道的趋势和新闻生产的新常态。本文介绍了传感器新闻的特点及应用情况,进一步阐释了传感器新闻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关系,包括传感器新闻SN对传统新闻媒体的继承、新闻制作成为多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的融合,以及传统叙事模式在新技术背景下的演变与创新,同时也对传感器新闻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传感器新闻 传感器技术 新闻采集 突破与变化
传感器新闻(SN)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挖掘和海量数据收集来进行报道的一种新闻生产模式。在前互联网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主要向公众人工推荐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从业者使用自制的传感器收集数据,或直接从政府的官方传感器系统获取数据内容,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创建传感器新聞报道。可以说,传感技术改变了单向通信时代的盲目性和傲慢性,传感器新闻也重建了媒体的生态环境,激发了一种新的新闻制作模式。
一、 传感器新闻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智能传感器技术可以感知环境的细微变化,具有科学数据的实时采集、各种数据呈现模式、记录变化过程等功能,并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数字接口与计算机连接,实现信息的网络传输、分发和共享。随着传感器技术的革新,其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中调查性新闻和解释性新闻尤为突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蓝牙传感器、纳米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的研发方向也不断涌现。
1.传感器新闻的原理与早期应用探索。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收集、处理和传播的方式。传感器新闻不能被表面化地理解为数据新闻,其是利用传感器来收集或生成数据,并进行分析,最终做可视化处理和支持新闻的一种方法,其侧重点在于把传感技术当做一种辅助手段来丰富和提升新闻报道的方式和内容。例如,新华社早在2017年推出的人工智能媒体平台,被称为“媒体大脑”,它可以借助传感器设备,进行24小时全景式的搜集与采集信息,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2017年7月21日浙江省杭州市古墩路灯彩街旁的楼房发生起火爆炸,新华社利用最新推出的人工智能媒体平台“2410”,对古墩路灯彩街附近的摄像头传感器进行实时数据的信息采集,同时还发布多条与此事件相关的MGC快讯。传感器依赖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媒体技术,使其能够全面、及时地收集信息。全景新闻依靠传感器,丰富了数据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未来,以抽样样本为基础的“小数据时代”将被“大数据时代”所取代。
2.传感器新闻带来新闻理念与实践的变革。由早期的官方数据采集向个体化采集转变,传感器新闻特有的技术优势愈发凸显。但是在新闻实践领域中,传感器新闻的生产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颜闸村与中国移动联合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合作,给村里安装了“平安乡村”检测系统,颜闸村虾稻养殖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够清晰地查看养殖区域周边的环境和稻虾养殖情况,节省了人工及时间成本。该项目还在全村的主要街道、居民聚居点等也进行了全覆盖,实时的监测促进了村里环境卫生状况的改观。传感器设备对海量信息的采集,助力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惠民工程,时刻保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的涌现,促使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常常被淹没,因此挖掘和解释数据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此外,传感器新闻生产的好处之一是预测性报道,通过加大对优势报道领域的投入,公众将在未来更好地了解这种新闻制作模式。
3.传感器新闻将成常态,数据泄露问题不容忽视。随着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媒体行业使用传感器进行新闻报道将成为常态。从国内传感器新闻传播与生产现状来看,通过传感器设备进行的信息采集主要来源于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生产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事物的全貌及发展趋势的解释性报道中。因智能手机大多数人都拥有,公众的广泛参与使得民生主题的报道居多。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在利用传感器设备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个人隐私泄露泄露、企业中大量的数据泄露、未经授权或者个人数据不正当行为的数据滥用以及数据安全等问题不断涌现,应当得到重视。新闻媒体应该肩负起信息源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审核功能,做好把关人,保护公众的权益不被侵犯,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传感器新闻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影响与变革
新闻制作在大数据背景下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人工信息采集已经让位于传感器设备的海量数据采集。然而,在创新实践中,传感器新闻并没有偏离传统新闻生产的构架,其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关系是既有“变化”又有“不变”,需要辩证看待。
1.传感器新闻是传统新闻媒体的延伸。传统的新闻媒体主要通过人工进行信息采集,在数字传播的今天,这个关键性核心内容没有改变,传统媒体强调信息传递,而传感器新闻则更多强调公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这使新闻传播从单向的传递和接受,转变成了双向的互动和参与。公众成了“媒体人”,而传统的新闻媒体成为引导者。在传感器新闻的影响下,传统新闻媒体不再是单一地进行信息传递,表现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与传统的调查新闻相比,传感器在调查新闻中的应用降低了调查的风险。新闻从业人员可依靠传感器提供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减少传统的暗访和深度采访,新闻从业者在追求真相时也可以减少对专家的依赖。
2.传感器新闻使新闻制作成为多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的融合。随着数字技术和传感器新闻的广泛应用,公众不再是简单的新闻接收者,逐渐成为新闻参与者,成为新闻生产的主体。新闻传播对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依赖,导致数据新闻传播模式的根本转变。可视化是从探索的角度来理解大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视觉空间中放置数字可以鼓励大脑寻找和研究隐藏的含义,当涉及信息传递时,可视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视觉上的呈现将成为交流思想的媒介。媒体使用各种视觉成分,不仅帮助受众理解新闻内容,还可以传达情感和想法,表达媒体意见。目前,随着数据信息的日益重要,利用数据制作新闻正成为一种趋势,生产和数据采集只是传感器新闻最基本的应用。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各种移动终端、定位传感器和生理传感器的开发和开放,向用户准确推送本地新闻和信息服务,实时监控和反馈用户体验将不再困难。通过创新的方式,创建多层次的视觉图表,辅以文字,通过互动设计等艺术手段实现准确的比例使用,展示视觉数据,可以为公众实现特定的主题新闻叙事。
3.传感器新闻使得传统新闻叙事不断演变和创新。新闻线索可以很容易地从传感器数据推导出来,传感器新闻的最终呈现是一个多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的多样融合。传统的叙事模式是记者经过采写、编辑等多个步骤,记者起着主导型作用,并代表着集体发声。传感器新闻利用可视化图表数据,将所有的可视化信息进行重组分析整合,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事件真相,既能对过去进行总结,又能对现在进行分析,还能对未来进行预测。例如,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发布了全国首个《室内PM2.5空气污染调研报告》,调研历时4个月,有407名志愿者参与,调研组发放了由清华团队自主研发的传感设备“PiMi”,共获得累计总时长约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其中包括7703个地理位置点,覆盖北京市13个区县。该调研是环境领域个体参与最多的项目,仅使用成本低,易于携带的自主研发传感设备“PiMi”就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通過可视化数据对之前空气污染做了总结,又对现在的污染情况进行了概括,并且通过这些数据对未来环境情况做了预测,提出了可实施建议。
三、传感器新闻发展的优化路径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使每个受众看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其在报纸或门户网站上发布的新闻根据新闻类别划分为不同的版块,所选的新闻材料相同,编辑分类趋于一致,无法通过公众的喜好进行针对性推送。而传感器新闻拥有海量的数据,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同时处理信息的精确度使得新闻报道的质量也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1.拓宽信息采集来源,多维度抓取信息。现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镶嵌在人们的可穿戴设备里,如心跳传感器、血压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都将成为信息来源,很多抽象的东西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量化。例如,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可以通过相应的APP或者可穿戴设备传感器获取,对健康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分析,可以为人类健康提供参考。虽然医院系统里也储存有大量的健康数据,但因为个人隐私等各种原因,并不能随意分享数据。而每个传感器用户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提供这些健康数据。另外,公共设施中的传感设备及专业的传感器开发机构都可进行合作,这样不仅拓宽信息的采集来源,还拓展了报道深度。
2.提高传感器的精确度,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在新闻传播领域传感器主要是在一些调查性和解释性新闻报道中最为常见,在解释性新闻报道中,利用精准的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报道,能够提升报道的权威性。而在调查性报道中,如果能够加入传感器采集的相关数据,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报道的说服力。2023年春节期间,《新闻联播》以5期专题的形式详细报道了传感器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其中《分秒为计守护回家路》中,报道了雅康高速是一条圆了甘孜人民高速公路梦想的云端天路,沿途有7座特大桥。有赖于安装在大桥不同部位的动态称重系统、光纤光栅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地震动仪、风速风向仪等,建设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带、复杂风场环境下的特大桥仍可稳当运行。传感器数据的加入不仅保证了新闻的准确性,同时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
3.以个性化推送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碎片化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用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个性化推荐可以将分散在不同网站或应用中的信息整合起来,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可以利用传感器设备获取用户的信息,来掌握用户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推送用户感兴趣的话题。微信朋友圈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其根据用户地域、性别、年龄、手机型号、学历、兴趣标签等对用户进行画像,从而根据用户的关注点和兴趣,精准为用户推动各种不同的广告。再如近几年短视频平台崛起,字节跳动的广告投放已经成为各大广告主的宠儿,个性化算法的加持,精准的用户画像,将每位用户变为流量,最终通过广告、电商来实现流量红利。另外,随着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的发展,由此催生了新闻机器人、对话机器人等应用,实现了丰富性、趣味性及定制性的新闻推送,能够提供知识服务,促进信息的全球化传播。
四、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新闻制作模式不断被改变,这由时代的演变和受众的需求决定。新闻生产模式虽然受到传感器新闻的影响,但是其内核不会改变。传感器作为一种信息采集的工具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海量的数据,日益成熟的传感器技术为新闻报道提供了科技感超强的视觉艺术,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但其现阶段的发展还是受制于传统新闻的宏观理念,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系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
参考文献
[1][美]弗格斯·皮特.传感器与新闻[M].章于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马庆,刘亚.智媒时代的传播变革:传感器新闻的兴起及应用[J].湖北社会科学,2021(08).
[3]米华.物联网时代西方传感器新闻生产的理念及实践[J].中国编辑,2019(12).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