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宪鹏:跨界融合开发“榄文化”

2023-08-13

科学之友 2023年8期
关键词:核舟广州创作

每个传统工艺人心中,都有一件永远在追逐和模仿的“神作”。

曾宪鹏打开玻璃橱窗,从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件榄雕作品。在一颗食指粗细、长不到两个指节的乌榄核上,他栩栩如生地复刻了“苏东坡乘舟游览赤壁”的情景。船上5人须发冉冉,神情生动逼真;雕花栏杆和船舱精巧灵活,船舱两侧的小窗更是可以随意开阖;船底不过一个拇指大小的面,密密麻麻地刻着500多字的《核舟记》全文。

对曾宪鹏来说,《核舟记》里记录的明代匠师王叔远所做的核舟,是一件“神作”。他说:“眼前这件作品是根据《核舟记》里的描述仔细仿制而成的,我其他的作品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唯独这一件不可以。”

据介绍,一般榄核在创作前要先放置5年以上,因为新鲜的榄核中有水分,容易热胀冷缩导致榄雕爆裂或变形。而这颗复刻《核舟记》的榄核在被雕刻之前,已经放置了超过40年。曾宪鹏笑着说:“比我的年纪还要大。”2023年,“80后”非遗传承人曾宪鹏入行广州榄雕已经有20多年了。经历了20多年岁月的打磨,曾宪鹏在传承广州榄雕这一路途上走得足够自信而坚定。

榄雕场上“父子兵”

在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写下《核舟记》时,核雕的技艺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作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江苏、山东和广东等地的核雕艺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各有特点的流派。

曾昭鸿是曾宪鹏的父亲,父子二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州榄雕的代表性传承人。20世纪70年代,曾昭鸿进入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工作,花了3年时间拜师学习榄雕技艺,从此便与榄雕结下长达50多年的不解之缘。他大胆运用镂通技法,还首创了榄雕的镶嵌技术,创作出蟹笼、宫灯、花篮等玲珑轻巧、立体通透的榄雕作品。凭借独特的工艺,曾昭鸿屡屡获奖,也有许多人慕名而来购买他的作品。

曾宪鹏“从小就在爸爸做榄雕的功夫桌旁长大”,对榄雕喜爱之余,更是从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传承传统工艺的使命。2002年,他偶然通过新闻了解到榄雕技艺已被列入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作为一名中国历史迷,他决心跟随父亲学习并继承广州榄雕这项手艺。

虽然在具体的工艺上是子承父业,但曾宪鹏并非把父亲所有的创作理念都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身上。曾宪鹏说:“我们父子二人在创作的题材上各有偏好,我父亲在创作题材上偏传统和写意,喜欢创作神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还有巨大的龙船、宫灯、花篮等抽象夸张的造型;而我更偏纪实一点,喜欢创作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事物、人物和故事场景,如编钟、杨家将、项羽扛鼎等。”

谈起构思每件榄雕的创作方向,曾宪鹏说这与榄核本身的形状密切相关。每次大批收购回来的乌榄核都需要经过去油、室内阴干和筛选三大步骤。在粗略筛选的过程中,他会通过观察榄核的形状,大致判断这枚榄核适合雕刻什么形象,预先做好分类。而在最后真正下刀前,再仔细根据榄核的线条走向定下创作的内容。

小小的榄雕,虽然看着简单,但做起来复杂。曾宪鹏表示,在选好榄核后,如果要雕刻一件普通的小件作品,大概一两个小时内就可以做好,而如果这件榄雕工艺较为繁复或者体量较大,则可能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时间是制作榄雕最宝贵的成本。

在跟随父亲做了20多年榄雕后,曾宪鹏认为,设计依然是他最费心考虑的一个环节。他坦言:“设计之难,难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工艺上的难度;一个是在艺术性和市场化之间的取舍。一方面,每颗榄核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不规则的,因此如何把这些不规则的形状合理化成作品中的一部分,十分费时、费力且考验功夫;而另一方面,到底要做艺术性高但是用时更长的作品获得小圈子里的赞誉,还是要做简单熟手的畅销作品先养活自己?相信这也是大多数非遗传承人正在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传承创新谱新章

每逢周末,广州市海珠区晓港公园里的“曾氏榄雕研学传承基地”就会变得异常热闹。走进基地,七八个三四年级的小朋友围坐在桌子前,对着台灯,专注地摆弄着手里的电动小刻刀和榄核。有的还忍不住抿起了嘴、皱起眉头,认真得像在创作一件绝世艺术珍品。而他们的老师曾宪鹏给他们上完课,便在一旁巡视学生创作,不时俯身指导。

市民王先生趁着周末带孩子来到晓港公园,无意中发现了此处的榄雕研学基地。他表示:“可以在一个公园里的小课堂让孩子接受非遗传统美学的熏陶,培养孩子开展一门高雅的兴趣,是一项非常理想的课余活动。”

对于非遗行业而言,以往传统的手艺传承形式多为师傅带徒弟,但由于学艺艰苦、工资待遇低、学艺周期长,很少有年轻人入行后依然能坚持下去。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宣传广州榄雕,曾宪鹏便与父亲开始商量,如何开展一种更现代化、更简单的传承传播模式,可以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知道榄雕,喜欢榄雕。

曾宪鹏介绍,公园里的这个工作室平时可以作为非遗项目榄雕的科普展览场地向公众开放。这里详细介绍了榄雕的历史由来、所用的刀具和不同的榄核,观众们还可以近距离接触到父子二人多年来创作的获奖作品。

此外,这个工作室更是一个教学课堂。曾宪鹏通过改良传承方式,将榄雕的3年基本功提炼为10节必修课,以更高效的“小班教学”方式为喜欢榄雕的学员作系统性的培训。未来,如果课程结束后学员很感兴趣,还可以继续自主申请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曾宪鹏惊喜地发现,这样的榄雕培训课程大受欢迎,来参加活动的人中,有不少是陪同周末放假的学龄儿童一起来的家长,还有很多是对这项中国传统工艺感兴趣的外国友人。而对于希望简单体验榄雕的观众,曾宪鹏也针对性地开设了一次性体验班,让人们在基本了解榄雕工艺之后,就可以上手制作一件简单的小作品,寓教于乐。

除此之外,从2016年开始,父子二人通过与教育部门合作,让榄雕“走”出工作室,“走”进越秀区和海珠区的中小学校园。通过对广州市中小学的美术老师进行再继续教育培训,让老师们把榄雕技艺作为一门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之美的课程,带进他们的课堂。

作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曾宪鹏深知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才能真正把榄雕文化发扬光大。以往,他们只能单靠售卖一件件榄雕作品才能赚到钱;但近年来,他致力于开发更多与时俱进、跨界融合的文创产品,同时努力开拓“榄文化”相关的文旅项目,让年代久远的广州榄雕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几年,曾宪鹏在永庆坊的文创店铺中销售自己创作的榄雕U盘、榄雕首饰,后来他们还与恩平裹粽传承人合作研发榄角粽、与小凤饼传承人联合推出月饼礼盒;而乌榄树的榄叶经过蒸馏后,还可以做成时下年轻人喜欢的手工香皂、香薰。接下来,曾宪鹏还打算在增城、从化等地打造与古榄相关的文旅景点。他希望通过组织感兴趣的市民到现场旅游观光,体验乌榄的收成、加工,亲手制作与榄制品相关的食物,再加上榄雕的教学,把“文、商、旅”三者结合,给市民带来一场具有非遗文化气息的生态乡村之旅。

尽管这些非遗的创新尝试是否会成功仍是未知之数,但曾宪鹏乐观地表示:“现阶段我对非遗做成文创和文旅结合的产品这个模式还是比较看好。虽然并不知道是否真的符合市场的需求,但我们只要努力把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做好,就足够了。”

传承人档案

曾昭鸿,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广东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传承广州文化100双巧手之一,副教授级榄雕高级工艺美术师,雕刻高级技师,广州市岗位技术能手标兵荣誉称号获得者,广州榄雕镶嵌技艺创始人。

曾宪鹏,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榄雕高级工艺美术师,广州市昭耀榄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副总监,曾氏榄雕第二代传人,现任第十四届广州市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广州市青联常委,代表作《中华乐韵》《金玉满堂》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入选2017-2019年度广州市委宣传部“羊城青年文化英才”,获得“2018—2019年度优秀广东省青联委员”等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核舟广州创作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核舟究竟有多大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一墙之隔》创作谈
心脏“核舟记”
创作随笔
从《核舟记》窥探核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