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化县林下竹荪高产栽培技术

2023-08-13张伍才

上海农业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宁化县石膏粉铺料

张伍才

(宁化县农业农村局,三明 365400)

竹荪是我国名贵山珍之一,因其形态婀娜、营养丰富、食味鲜美,素有“食用菌皇后”“山珍之王”的美称[1]。竹荪属中温型菌类, 其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0 ℃,以18~23 ℃最为适宜,子实体形成的温度为17~28 ℃,以22 ℃最为适宜。竹荪喜微酸、湿润环境,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率为60%~65%,土壤含水量为25%~30%,撒裙时要求相对湿度在94%以上。

宁化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是我国南方56 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境内山地土质松软肥沃,森林覆盖率达74.97%,在全县1.86×105hm2的山地中,林地面积为1.73×105hm2(其中毛竹林面积为2.13×104hm2)。宁化县居民历来有在林下采摘野生食用菌(红菇、香菇、木耳、竹荪、鸡枞菌、泥菇等)和药用菌(灵芝、茯苓、蜜环菌、树舌等)的习惯。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宁化县总结开发了仿野生林下竹荪高效栽培模式,即在林下种植竹荪,林下散射光可为竹荪创造遮阳保湿的生态环境,竹荪的菌渣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培肥地力,增强竹林根系活力,故林下竹荪栽培模式可充分发挥林菌互利共生的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面源污染,改良土壤结构,保障食品安全,具有“一山一林两用,一林一菌双收”的显著优势。同时,据近3年统计,在林下种植竹荪,可收竹荪干品1 200 kg/hm2,纯收入达240 000 元/hm2,显著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此背景下,笔者拟对宁化县仿野生林下竹荪高效栽培模式进行总结介绍,以供相关种植户参考借鉴。

1 林地选择

选择交通便利、朝南或朝东南方向的缓坡竹林地(坡度<10°)作为栽培地,栽培前检测土壤、水源、空气质量,以保证栽培环境安全、无污染[2]。选好栽培地后,选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质能防旱防涝、肥沃疏松、透气性强、不易板结、腐殖质含量适宜的场地进行竹荪栽培,并在场地四周开挖排水沟,以达到涝时不积水、旱时可蓄水的要求。

2 菌种选择

栽培竹荪要获得高产,优良菌种是关键。目前,宁化县以种植‘长裙竹荪D1’‘长裙竹荪D89’等长裙竹荪为主。菇农购买菌种时,要到有资质的技术部门进行购买。

3 栽种季节安排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竹荪生长特性,宁化县的竹荪栽培以春栽为主,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竹荪铺料播种,4月下旬原基形成,5月开始采收,7 月底采收结束。

4 培养料选择

宁化县竹荪栽培原料十分丰富,可以竹和木加工副产品、农作物秸秆(稻草、玉米秆)、菌草(如芒萁、象草、茅草)、谷壳等作为主料(其中竹子、竹枝、竹叶可就地取材),以尿素、轻质碳酸钙、石膏粉作为辅料。一般竹荪栽培每667 m2需用栽培料约3 000 kg,栽培料具体配方为:配方1,竹屑2 000 kg、杂木屑1 000 kg、尿素40 kg、轻质碳酸钙25 kg;配方2,竹屑1 000 kg、木屑1 500 kg、谷壳500 kg、尿素25 kg、石膏粉20 kg、玖芭芭堆料灵10 kg[3]。

5 建堆发酵

5.1 备 料

林下栽培竹荪,因竹木占用和操作需要,土地利用率比耕地低20%左右,故备料时只需备配方量的80%,即在选好栽培料配方后,根据栽培面积规模,按每667 m2配方用量的80%备足各项原料并运至栽培场附近,就地就近堆料。

5.2 建 堆

建堆时,根据栽培料配方安排好料堆的每层厚度,保持料堆宽在2.5 m 左右,长度则依据料量而定。建堆时,铺放1层竹屑、1层木屑、1层尿素,以此作为料堆的第1 层,喷少量水并收集渗出液再利用,然后按此法依次再铺放5~7层,压实后保持料堆高在1.5~2.0 m。

5.3 翻 堆

翻堆尽可能在晴天上午进行。在建堆后15~20 d,当堆温升高至60 ℃左右(把手伸入料堆中烫手)时,进行第1 次翻堆。翻堆时要将料堆内外培养料进行互换,即把料堆中间的培养料翻至料堆边上,将料堆边上的培养料翻到料堆中间,且边翻边撒入石膏粉,将石膏粉与培养料充分拌匀,并根据培养料的干湿程度适量加水,使料堆的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即手捏成团,指缝有小水滴下滴),并保持料堆透气。隔10 d 左右再翻堆1 次,共翻堆3~4次。当培养料转变为褐色且呈松软状态时,即可结束发酵。

6 整理畦床

计划栽培竹荪的毛竹林,在2月前进行间划,砍去过密的老毛竹。在铺料前,先清理栽培场地上较大的竹枝,再根据地块形状进行畦面布局,一般要求畦宽为70 cm、人行走道宽为40 cm(人行走道要有一定的倾斜坡度,以利于排水[4])。作畦时,将走道上的细竹枝和竹叶清理到畦面上并整成龟背形。铺料前10 d,畦面挖出深10 cm、宽40 cm 的表土或外运覆土材料,然后用生石灰等对畦面进行消毒和灭虫,再淋透水。

7 铺料、播种、覆土

在铺料时,以畦中线为中心线,沿着中心线进行畦面铺料(料厚为25~30 cm、宽为50~60 cm),要求“3 层料、2 层种”,即培养料分3 层铺在畦上,铺完底层料(占总料量的50%)后,播1 层菌种(约占菌种总用量的65%),再铺中层料(占总料量的35%),再播1 层菌种(约占菌种总用量的35%),最后盖上面层料(占总料量的15%)。菌种采用撒播、点块播或条播均可,一般菌种用量为2~3 袋/m2。播种完成后,立即进行覆土(土厚为5~8 cm),并将畦整成中间高、两边低的龟背形畦,然后再覆盖5 cm厚的稻草(有条件的可加盖1层薄膜),以起到保温、保湿、防止雨水渗入培养料中的作用。

8 菌丝培养

在播种后,保持土温在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10~30 ℃)。在菌丝生长期,覆土以保持湿润为主,但畦床需保持通气,并适当排水,土壤过干时需适当补水。在播种后5 d 内,保障畦床不被雨淋,若遇下雨应及时覆膜防雨,雨后应及时揭膜使之通风换气,保持畦床空气新鲜。在播种后10~15 d,全面检查菌丝萌发状况,若发现菌种不萌发、发黑,应及时补播菌种。

9 出菇管理

在菌丝培养50~60 d后,菌丝开始爬上覆土层,土壤表面布满菌丝且形成菌索,进而形成原基,此后应根据菌丝不同生长阶段,看蕾管水,保障幼蕾正常生长,从而确保连续采收,以利于劳动力安排和烘烤安排[5]。具体措施为:在出菇期,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在5 5%~6 0% 之间、覆土层含水量不低于20%;在竹荪菌球长至球形、成熟时,菌蕾进入破口抽柄撒裙阶段,要增加空气湿度至9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出菇期的水分管理要做到“四看”,即看菌蕾大小,蕾大多喷水;看天气,晴天多喷水,雨天不喷水;看覆盖畦面稻草,稻草变干时喷水;看覆土,土壤发白时多喷水。

10 采收及采收后处理

10.1 采 收

长裙竹荪从菌蛋破口到裙摆完全撒开一般只需2 h 左右,且在上午11 时前裙摆基本完全撒开,而在裙摆撒开后采收,易把子实体弄脏,从而影响商品品质。因此,在竹荪采收前应对采收工人进行培训,以确保采收当天即可开裂或已开始开裂的竹荪蛋。采收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竹荪蛋基部,然后旋转基部向上拔起。采收后,将菌帽和基部剥离,去除泥沙,防止泥土黏连在菌柄和菌裙上,随后整齐平放在烘烤筛上,送入烤房烘烤。

10.2 烘 干

竹荪在采收后,应在3 h 内进行烘干。烘干时应将温度迅速升至50~55 ℃,随后温度逐渐升高至70 ℃,若升温、排湿慢,易使竹荪菌柄缩管、呈扁平状,商品性状变差,一般烘至含水率为10%~11%即可。在竹荪烘干后,连筛一起取出、摊晾20~30 min,待温度降至常温、菇体变软后,及时用捆扎绳分级捆扎或直接装入包装袋内,扎牢袋口,置于阴凉干燥处存放,品质较好的干竹荪在密闭、黑暗、温度为2~8 ℃的保鲜库内,保存6个月以上,仍表现为色泽洁白、质地良好。若要长途运输干竹荪,宜用密闭、防晒、防雨淋的车辆进行运输,且要轻装轻卸,不能挤压,不能与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混装[6]。

猜你喜欢

宁化县石膏粉铺料
制丝线储柜铺料控制系统的改进
宁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堤防护岸施工
不朽的丰碑 永久的纪念——宁化县打造红色遗址群
宁化县贫困空壳村村财增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浅谈宁化馆藏《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工业机器人圆周铺料路径规划研究
堆石坝粗粒料施工参数研究
石膏粉热膨胀有关问题研究探讨*
请问目前国内陶瓷行业用石膏粉的种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