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
2023-08-12王剑桥龙建友肖唐付
王剑桥,龙建友,肖唐付
(广州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教育部立足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在2017 年开始大力推行“新工科”计划[1]。新工科建设目标是培养能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知识体系,实现润物无声式地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2]。在此背景下,众多专业课开展了“课程思政”的融入改革[3],但大多集中于本科教育阶段[4-5]。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研究生课程思政”,仅搜索到九十余篇的期刊论文,远少于本科生课程思政相关论文的发文数量。因此,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更加需要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帮助研究生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努力培养高层次工科创新人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打响了蓝天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奋斗在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线,使学生把爱护祖国的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使命尤为重要。本文以“环境生物技术原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介绍了思政要素的挖掘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为新工科下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生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切实发挥硕士研究生专业课课程的全面育人作用,将学生培养为有全球视野,热爱国家、热爱科学,具有崇高的美德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的“环境人”。
1 思政要素的挖掘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是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硕士的专业课,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处理、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生物技术及其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拆分为七大主题,并将思政要素融入其中(表1)。
1.1 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环境生物技术作为近代发展突飞猛进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类的学科,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在生物技术概述及环境生物技术概述章节,通过介绍该学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带领大家认识世界各国科学家作出的贡献,引导大家关注该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关注国际上的热点事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从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的认知,并启发学生要紧跟世界的发展趋势,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与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也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投身于科学研究,专注于国家发展。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礼记·大学》中的“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以正心、修身为基础,因此研究生教育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以及对其自身道德修养与精神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宽容、理性、包容的民族,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中国也正在向世界舞台中央靠拢。祖国当前与未来的发展,需要高校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1.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与敬业精神
在讲解酶工程时,通过介绍不同酶在生物体内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生物体的生命过程,类比国家、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让学生清楚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通过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酶的特性中的专一性正如工匠精神,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其他工作,每位学生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其专注专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
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从国家全局来看,社会需要维持不断发展与稳定,各行各业的参与者都需要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共同构筑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从个人发展来看,团队合作中,只有每个人积极与团队协作,也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集体工作。中国正处在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保持“匠心”,屏气凝神、脚踏实地地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各司其职、合作共赢。
1.3 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法律意识
在介绍基因工程章节时,引导学生辨证地认识到转基因技术的两面性:转基因技术解决了很多难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福报,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涉及一定的伦理问题。以此横向拓展,使学生认识到很多前沿的科技与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能只看到优点或缺点,而是要在发展中保持平衡、协调利弊。教学过程中引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让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在道德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科学发展可能对社会带来重大影响,所以研究与应用先进科技时,一定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与科研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科学研究与辨证思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在如今的信息社会,网络上的消息纷繁复杂,如何辨别信息真伪与辨别事物的联系与两面性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与思想健康而言尤为重要,故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也不可或缺。“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的原则保证,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与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应不断培育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1.4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探索精神
在学习细胞工程及发酵工程章节时,通过讲解中国古代以来对发酵技术的应用,如利用谷物酿酒、制曲、酿醋、制酱等历史与其中的原理方法等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大家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古人通过不断地观察与探索,利用发酵制作了众多美食,以此启发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善于思考与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能不断在社会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是中华民族的“魂”之所在,是中国发展的动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要善于思考不断探索,正如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的建立是从无到有,凭借着科研人员不断地探索才取得的成功。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需要探索精神去探求科学知识与新发现。
1.5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及生态文明观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课堂上讲解生物技术与能源章节时,介绍生物能源的高热值、低污染特征时,展开讲述当前世界与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与环境恶化危机,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介绍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与意义,让学生对专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做合格的“环保人”。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命健康,因此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但是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不科学的发展理念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居民健康。推动绿色发展是顺应人们的新期待,顺应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作为环境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培养良好的环境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的认同感,愿意为环境事业作出奉献。
2 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实例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学过程中应以身作则,将思政要素融入课堂,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以“生物技术与能源”章节为例,具体介绍在教学过程的思政元素融入实例。
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与能源的关系,掌握几种重要的生物技术能源知识;(2)掌握几种重要的利用生物技术制备能源的方法。
能力目标:(1)能分辨生物技术与能源的种类;(2)了解生物技术在能源方面的应用;(3)能熟练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技术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
课程思政目标:(1)养成科学严谨、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品质;(2)能够有效沟通交流、具备团队协作的社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及家国情怀。
2.2 教学过程
教学中在注重基本理论讲授的同时,注重介绍学科热点和进展。研究生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课上理论知识讲授与学生小组分享,课后保持师生、生生交流的教学模式。“生物技术与能源”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生物质炼制的基本概念,微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机理,微生物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以及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进展,具体思政要素的融入如表2 所示。
表2 “生物技术与能源”章节中思政要素的融入
3 结语
教师只注重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传统方法会使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下降,也会使课程思政的效果大打折扣。结合之前的教学经验,采用课前推送相关文章或视频、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主要引导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在讨论与思考过程中接触思政要素。这样的方式会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春风化雨”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